佛门小知识 | 什么是菩提心?
《华严经》云:欲学如来一切智道,先当安住菩提之心,然后修行一切佛法。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
评论2017-09-251621
十供养的含义
一、香供养香能通气养神,传达境界。燃香时,香自灭而留香与人,这就是佛教中舍己为人的精神。所以燃香不是要烧香给佛陀,而是我
评论2017-09-211573
宽容的五种殊胜之处
佛教讲慈悲为怀,这种怀以大慈大悲、大善大爱为基石,以博大的胸襟与宽容为内涵。通过学佛修行,我们会进一步发现,佛教讲的自利
评论2017-09-211581
公 案
本义为官府中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为一种思考的对象,或修行坐禅者的
评论2017-09-211556
佛教对神秘现象的看法如何
神秘现象不一定是宗教才有,不信宗教的人也会发生,只不过他们把神秘现象当做幻觉来处理。至于一般人对于鬼神的现象,仍非常迷惑
评论2017-09-211588
恭敬顶礼
佛、法、僧三者,包含了佛教的信仰目标、信仰理论和信仰徒众,是构成佛教的三个要素。佛教信徒经常念诵的南无,又译作南膜、南谟
评论2017-09-211573
何为心、意、识?
这属于佛教心理学的内容。小乘佛教讲六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大乘佛教则讲八识,在六识外增加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
评论2017-09-181893
金刚萨埵修法,是只有藏地才有吗?
◎ 金刚萨埵修法在藏汉经续中都有佛陀在各种经典及续部中,宣说了不可胜数净除罪障的方便法门,而在所有的这些法门中,最殊胜、最
评论2017-09-182245
参话头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此无字即是话头。参禅时,在公案
评论2017-09-181901
怎样做一个居士
从佛教的立场说,一个在家的居士,他所活动的范围,可比一个出家的僧侣深广得多,他所隶属的社会,也比出家的僧侣繁复得多。一个
评论2017-09-182318
心 经
《心经》心经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
评论2017-09-182451
西方广目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居须弥山白银地,身为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故手
评论2017-09-182684
佛教的礼拜仪式
佛教的礼拜仪式源自于早期佛教徒对释尊的崇敬,渐渐扩及对其他的佛、菩萨、诸尊与宗师的崇拜。在佛陀灭度之后,最重要的佛教仪式
评论2017-09-142301
佛教知识--何谓“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是梵文(aturmanabnuta)的意译,也叫四界,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印度古代认为这四种
评论2017-09-042345
佛教基本知识
布施:(1)、财施: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2)、无畏施:我们令众
评论2017-09-041607
佛教徒起床要有这些正念
佛教徒起床要有这些正念 佛法的修行就是让你保持一种正念,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起床的第一个念头,你应该告诉自
评论2017-09-041601
37种布施的果报,对照自己看有了几种?
《佛说布施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说布施法,有三十七种: 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离众嫉妒
评论2017-09-041748
佛教徒起床要有这些正念
佛教徒起床要有这些正念 佛法的修行就是让你保持一种正念,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起床的第一个念头,你应该告诉自
评论2017-09-041578
般若波罗蜜
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
评论2017-09-041553
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与信仰的再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分裂。在这漫长的分裂时期,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似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期。但是
评论2017-09-04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