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昌会文镇,街边、村落随处可见佛珠加工厂,会文镇的养殖业“招牌”似乎已被佛珠产业所替代。近两年,佛珠加工企业井喷式发展,从最初的两三家迅速增长到如今的上千家,月产值突破了亿元大关。
据了解,佛珠加工业是会文镇传统产业,至今已经有33年,会文镇出产的星月佛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产品远销国内外,佛珠加工业的兴旺也极大地促进了会文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400元吧!都是老客户了,这个价我就多进点货。”特意从北京赶来进货的张老板一边砍价,一边夸奖当地的佛珠成色好。
7日,虽然天空绵绵细雨,但在会文镇的佛珠交流中心内,人头攒动,生意十分火爆。据了解,这些小佛珠主要是由一种名为红藤子的植物果实加工而成的,行内都称之为“星月菩提”,由于海南本地产的品相文雅特别,很是畅销。
不起眼的小佛珠,成了会文镇头牌产业之一。
佛珠供不应求 两年井喷式发展
“别小看这营业面积仅仅有700平方米的交易市场,要知道,这里一天的成交额,就将近400万元!”会文镇佛珠交易市场总经理欧大雷说,开张不足两月,市场里已经迎来136家商户入驻。
记者在现场看到,佛珠的品种可谓五花八门,有椰壳、滴血莲花、沉香、花梨、降真香等佛珠外,最受欢迎的则是星月佛珠。“我特意从北京赶来,就是要考察一下这边的市场,打算回到北京做这方面的生意。”北京人吴先生告诉记者,在北京,古玩和文玩文化现在十分走俏,当地对优质佛珠需求量大增,这也让他嗅到了商机。
欧大雷告诉记者,星月佛珠的原料是一种名为红藤子的植物,因为海南的红藤子原料好,很受国内市场认可,甚至国外也有商家特意赶来会文购买。“以前佛珠加工厂少,很多商家来到都要排队等待,可谓是供不应求。”欧大雷说,随着佛珠市场的需求,从2013年初开始,会文镇的佛珠产业成了井喷式的发展,眼下仅会文镇就有七百家佛珠加工企业,其中包含了一些小作坊。
据介绍,来会文收购佛珠的商人,大多来自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也有义乌这样的小商品集散地。
一网店生意好时每月可卖到30多万元
离开佛珠交易市场,在镇里闹市区,依然也能够看到很多商铺在销售佛珠。
在一家佛珠铺面内,林氏姐妹俩正忙着在铺面内串佛珠。80后的姐妹俩除了做传统的销售外,网络销售成了重中之重。
“我们在网上开了一家店,专门销售本地的佛珠,每月最少销售额也有10多万,生意好的话可以卖到30多万元。”小林告诉记者,在当地,佛珠产业的井喷式发展,不仅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经济收益,其中无形中还拉动了住宿餐饮和物流等在内的产业发展。
“每天都忙死了,一天下来,最少也有五六百件包裹要送。”在佛珠交易市场内的顺丰快递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仅在会文镇,该公司就专门有两个点负责邮寄包裹,这在整个海南的乡镇尚属首例。
与佛珠加工厂一样在短时间内井喷式发展的还有餐饮业,外来经销商、游客与日俱增,让大多酒店、餐馆都分得了一杯羹。而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物流行业也在会文扎根,顺丰、申通等国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在会文增设物流点。
“受益最大的,还是本地农民。”会文镇副镇长洪震告诉记者,据粗略统计,目前会文镇佛珠加工厂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普通工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一般在3000元左右,最多的甚至超过6000元。
门槛低不规范 担忧产业不持久
据了解,佛珠加工业是会文镇传统产业,至今已经有30多年历史。7日,记者来到了会文镇最大、最早一家佛珠加工企业天林珠宝厂。
据该厂负责人林芳曜表示,1983年,他的爷爷林书禄就在当地办起了第一家佛珠加工厂,“那个年代,有一段时间就跟现在一样,佛珠产业蓬勃发展,一时间出现了很多企业。”林芳曜说,但由于当时是粗加工,这个行业逐渐消退。
也正是由于佛珠加工业门槛较低,让红红火火的佛珠产业有着一丝隐忧。“投资3万元,就能建起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厂,而加工碧血莲花佛珠,更是只要300元就可入行。会文现有佛珠加工厂1000多家,但具备一定规模的加工厂只有40多家,登记注册的仅50多家。”会文镇副镇长洪震表示,大多数佛珠加工厂不过几台机器、几个工人,谈不上规模化生产。
“别看这两年生意好做,但前景并不乐观。”佛珠交易市场总经理欧大雷担忧,眼下,会文镇佛珠加工业门槛低,生产出的产品包装,价格等方面均未有一个标准,因此,行业内的人士担忧该产业并不能良性、健康地持久发展。
“这需要政府牵头,由一个机构进行管理。”欧大雷说,要让“会文造”三个字做大做强做响,更重要的是要细化标准,形成一个健康的产业链。
对此,洪震透露,政府也制定相关的产业规划,例如探索产业联盟发展新模式,成立会文佛珠加工协会,研究制定佛珠加工行业生产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