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内经》论饮食养生

2014-12-23 浏览次数:71332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法于阴阳”是《黄帝内经》养生的重要原则,认为养生应该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如此才能长寿。古人常说:“爱吃三分补。”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认为的想吃什么就是机体需要什么,其原因在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当人体缺乏某些东西时,就会自动向外界索取,但无论是运动、起居都应该无太过、无不及,饮食也是如此。所谓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药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饮食养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黄帝内经》有多个篇章涉及饮食养生的内容,有关饮食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谨和五味”和“食饮有节”两个方面。
  谨和五味
  五味,是指饮食物的五种滋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可以补益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其味不同,对脏腑的作用也有所侧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若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详细论述了五味偏嗜给机体带来的影响:“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原作‘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原作‘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里说明饮食五味太过,也是损伤五脏精气的重要原因。
  饮食所伤,除能直接伤害肠胃以影响五脏外,还可通过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引起相关脏腑发生病理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腑。如:酸味太过,致使肝气偏盛,导致脾气的运化作用受到阻滞。咸味虽然入肾补肾,但咸味太过则能伤肾。肾气受损则养骨之气不足,故曰“大骨气劳”。肾水反侮脾土,脾失健运,肌肉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减少而消瘦无力。苦味入心,然其太过则损伤心气,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必受影响,故有心跳急促及烦闷之症。甘味入脾,既可补脾,太过则可伤脾,所以脾气因滞碍而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濡养于全身。脾与胃同居中焦,升降相因,纳运配合,如若脾气不能升运,必然对胃气之纳降产生负面影响,使胃气的纳降迟滞,浊气滞留而生胀满。辛味能散而入肺,辛味太过,一则可耗散肺气,二则可使肺气失常而偏盛,既能乘袭肝木,使肝之阴血受损,筋失濡养而败坏弛缓,又能反侮于心而殃及心神。
  《黄帝内经》不仅认为五味入五脏可养五脏,而且还有五味太过可伤五脏这一相辅相成的理论,可见饮食养生必须依照“谨和五味”的要求,使各种食物合理搭配,谷肉果菜五味调和,不能偏食过食,才能“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所以《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指出饮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此外,我们现代人在日常饮食中多以肥甘厚味、油腻为多,这就引起与之相关的很多疾病,如糖尿病,也就是中医的消渴;中风、肥胖以及偏瘫、某些心血管疾病也与肥甘厚味的过用有密切的关系。《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指明了过食肥甘厚味的不良结果,其云:“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长期进食高热量饮食,会使阳热内盛,久则可多发疔疮,而且得病就像手持空虚之器受物一样容易,从而强调了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多肥甘厚味,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荤素搭配”,即进食饭菜时,应有荤有素,合理搭配。中医认为肉类食物多有滋养脏腑,补益人体,润泽肌肤的作用,若偏嗜膏粱厚味,反而有害无益,容易助湿、生痰、化热,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蔬菜水果多具有疏利、开胃消食、疏通胃肠等作用,但是单一素食难以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不能满足身体生理的需要,所以应荤素搭配,优势互补。因此,全面的饮食,适量的营养,乃是保证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食饮有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论述养生法则时提出“食饮有节”,可见“食饮有节”对于养生的重要性。节,是指有节律、有节制。“食饮有节”的养生法则包括“饮食定时定量”和“寒热温凉适宜”两个方面。
  饮食定时定量
  《吕氏春秋.季春纪》云:“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即饮食的摄取宜定时进行。《内经》中虽无饮食定时的明确记载,但我国传统的习惯是一日早、中、晚三餐,且一直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即早餐的质量,营养价值要高一些,精一些,便于机体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午饭要吃饱,所谓“饱”是指要保证一定的饮食量,当然,不宜过饱,过饱则胃肠负担过重,也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和健康;晚饭进食要少一些,不可食后即睡。若我们能经常按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是大有好处的。《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饮食定量、适度饮食,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尤其不要过饱。饮食过饱,则会导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素问.生气通天论》)。饮食过饥,则会出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
  寒热温凉适宜
  《灵枢.师传》云:“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指出摄取饮食物时,应“寒温中适”。“寒温中适”一方面指食物属性的阴阳寒热应互相调和,另一方面指饮食入腹时的生熟情况或冷烫温度要适宜。因为过食温热之品,容易损伤脾胃之阴液;过食寒凉之物,容易损伤脾胃之阳气。从而使人体阴阳失调,出现形寒肢冷、腹痛腹泻,或口干口臭、便秘、痔疮等病症。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中各种消化酶要充分发挥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温度。只有当消化道内食物的温度和人体的温度大致相同时,各种消化酶的作用才发挥得最充分。而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食物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
  总体来说,在《黄帝内经》饮食养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正确的饮食能够扶正补虚、泻实祛邪从而达到防病益寿的目的,而且饮食天天就在我们身边,可以给我们潜移默化的改变,所以古人云:“药补不如食补”,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我们要重视饮食养生,为我们的身体保健护航。
  附:
  几种常见长寿食品及药物
  依据《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原则及长寿之人的饮食习惯,介绍几种常见的长寿食品及药物。
  米粥 清代医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云:“粥为世间第一滋补食物”。小米历来就有“五谷杂粮,谷子为首”美称,中医学认为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适用于体弱有病的老人来滋补身体。
  牛奶 牛奶,古称牛乳,内含有丰富的赖氨酸,且胆固醇含量较低,碳水化合物全部为乳糖,在肠道中可以转化为乳酸,有抑制腐败菌生长的作用。百岁寿星贝宁,每天至少喝两杯奶,百岁之时仍没有骨质疏松迹象。
  红薯 红薯,气味甘,平,无毒,有“土人参”美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红薯含有大量纤维素,因此对老年性便秘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有消化道溃疡以及腹胀、泛酸等症状的患者不可多食。
  豆腐 豆腐具有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的功效,古人常说:“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这说明老人们对豆腐的钟爱,现代研究也表明,老人常吃豆腐对于血管硬化、骨质疏松等症有良好的食疗作用。
  黄精 黄精,味甘性平,常与党参、白术等药配合治疗对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等症,有补中益气、润肺的功效。
  何首乌 何首乌,味苦、涩,性微温,制熟则味兼甘,生用润肠、解疮毒,制用补肝肾、益精血,有生发、乌发之功。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