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接着又开示: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造作不共法之因缘,名福庄严;教化众生,悉令获得三种菩提,名智庄严。复次善男子!菩萨若能调伏众生,名智庄严;同于众生受诸苦恼,名福庄严。菩萨能令一切众生离于恶见,名智庄严;能教众生住信、施、戒、多闻、智慧,名福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
菩萨修福,有同于一般世人、有不共于一般人的部分;一般世人的修桥补路、救济贫苦,只是一般的人天之福,不能称为菩萨造作的不共法。菩萨在因地时候在外门广修福德,虽然也是在外门修福,却回向无上正等正觉,而且是随分熏习般若的正知正见的;一世又一世之中,又同时为众生施设了方便,希望众生也能够亲证菩提;这样修学福德的相貌就已经不同一般人了。乃至说,有一世终于亲证了菩提,进入了七住位成了菩萨摩诃萨,这个时候,他从亲证菩提而得的智慧,尚且不是二乘人之所能知能证,所以也是不共二乘人的;造作不共法的因缘,就从这里开始。
所以,此刻菩萨依于这样的智慧再来利乐有情,所以所得的福德更是不可限量!为什么这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中这么说: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以有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世间诸善法生,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阂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尽现于世。”】(《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
菩萨从十信位满足之后,依然是从布施等六度继续修学,因为还没有跨进“亲证如来藏”这个门坎,此时仍然称为外门六度万行。此时,对于人天善法等也是应该要修学的,而其中有通于外道法的部分。但此时的清净三归依却是不共外道,虽然只是在外相上世间的住持三宝上来归依,却是在这样的趣向过程中,使得菩萨分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因缘一分一分地成熟,这是外道法所没有办法成办的部分。菩萨修学的阶位次第增进之后,来到了六住位,一样要如同二乘人去观蕴处界虚妄,乃至也要断我见;此时所证之法,有通于二乘人的一分——所谓的二乘的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不共于一般凡夫的修学的。只是,这个时候心里面不免会想到说:既然蕴处界是虚妄的,为什么缘生缘灭的现象会又不断重复的发生?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为其所依?所以就寻寻觅觅、参之究之。也许因缘成熟、也许是善知识的引导,终于见到了万法所依的实相——也就是如来藏,智能更是快速地向上迈进了一大步;而此时,依旧是继续修学菩萨六度,但是要改称为内门六度万行。所修学的内涵,有共于外门修学的菩萨,谓:布施等六度;也有共于二乘人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法;却有不共二乘人部分,谓:从如来藏空性的观点来作现观,亲证了三三昧。菩萨自此证得如来藏起,不但能够多分少分现观万法都是由如来藏直接、间接、辗转的出生,又开始转依如来藏的清净体性,所以所证的法更是有不共于一般凡夫、二乘人,那这里叫作布施到彼岸,乃至般若到彼岸。所以,外相上看起来一样是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等等,却是与二乘人有着共与不共的差异;而进一步说,其实却是函盖二乘人之所修学。因此,佛才说:“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也说:“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住空、无相、无作法,能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惟越致地,净于佛道。”而此处所说的初发意,指的是从明心见真的菩萨七住位开始。菩萨之所以可以造作上述的不共法,是因为证得如来藏之后,一方面转依如来藏的清净体性,一方面是回向与众生共证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样的福庄严,不但不是一般凡夫之所能修学,而且也不是二乘人之所乐意修学的。
以这样的福庄严再来利乐有情,都是希望能够教化众生共证三乘菩提的,因而成就了三乘菩提的智庄严。为什么这样的福庄严可以达成这样的智庄严?虽说菩萨是证佛菩提道,其实是兼而函盖三乘菩提的。换句话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菩萨只得佛菩提,而且修学的目标是为了要圆成佛道,但其实在进修的过程中,随着智慧更加深妙的同时,断烦恼反而变成他的副产品;而从般若智慧的观照来看,更可以契会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法究竟之所依止,所以也可以为众生宣说二乘的声闻、缘觉菩提;表面上好像也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法,却是隐覆第一义谛的密意而为众生宣说,所以说法时的内容,其实是与单纯的二乘法是不同的!这都是为了要让这一些众生将来都能够发起“求证第一义谛”的意乐的缘故。菩萨就是由于这样的缘故,而方便调伏众生进入佛菩提道,所以才称为菩萨的智庄严。可是,菩萨以这样的方式来调伏众生的时候,也要随着众生的因缘而来示现,尤其是在这种五浊恶世的人间,众生会受到种种的寒热疾病的苦恼,或者是大风大水的灾难,菩萨也会因为受生到这样的环境中,或多或少也要受其苦恼。看起来菩萨似乎是没有智慧的,因为都不会为自己着想,明明知道说这样子度众生是很辛苦的,偏偏要来这一边受这样的苦恼!可是却因为这样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才更能够成就菩萨殊胜的福德庄严。
菩萨因为开始有了三乘菩提的智庄严,逐渐可以了知并对治邪见,同时也逐渐有了种种的善巧方便;所以,此时或者着书、或者立说,乃至示现神通方便入于有缘众生的梦中,为其开示正知正见,令他能够离开邪见。看起来好像只是在为众生付出,努力的利益众生,却正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菩萨增长了更深一层的智慧,所以也是一分的智庄严。而正是因为菩萨之能够与众生同住、同行的缘故,众生因为看到菩萨的行谊,心中生起了大信心,进一步知道说:佛法僧三宝常住的道理,也随着菩萨教化之下多闻熏习,而更能够行于布施、持戒等度;菩萨就是在庄严众生的同时,而得到了一分的福庄严。
所以你看,菩萨就是在利益众生之中,修集一分的福德智慧庄严;再以之进一步再去利益更多的众生,辗转再得到另一分的福智庄严,所以才能够快速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