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不信业果,深着悭吝,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嗔碍想,是名为下。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吝,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
“善男子!行布施的主人有三品,分为下品、中品、上品。
假使这个施主,不信布施于将来有善业果报,深心贪着财物小气吝啬,怕财物因为布施而竭尽无余;看见来乞求的人,生起嗔恚、障碍之想,这就是下品施主。
或者这个施主,虽然相信布施会有善业果报,但是对于财物太过悭贪,怕布施完了自己没有得用;看见来乞求的人,虽然不会有嗔恚之心,不过生起舍离乞求者的想法,这就是中品施主。
或者这个施主,深深相信布施定有善业果报,所以对于财物不会悭贪,观察财物是无常的,带不到未来世去;看见来乞求的人,如果有财物可以施与就很欢喜、如果没有财物可以施与就很愁恼,所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帮乞求者获得他所需要的财物,然后拿来施与对方,这个人就是上品施主。
“复有下者,见来求者,[卑*页]面不看,恶骂毁辱。复有中者,虽复施与,轻贱不敬。复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与。
复有下者,为现报施。复有中者,为后报施。复有上者,怜愍故施。
复有下者,为报恩施。复有中者,为业故施。复有上者,为法藏施。
复有下者,畏胜故施。复有中者,等己故施。复有上者,不择怨亲。
又复下者,有财言无。又复中者,多财言少。又复上者,少索多与。
施者无财,亦复三种:最下之人,见来求者,恶心嗔责。中品之人,见来求者,直言无物。上品之人,见来求者,自鄙无物,心生愁恼。”
又有一种下品施主,看见来乞求的人,就把脸转到别边去不看乞求者,乞求者若是到他面前,施主便以恶口大骂加以毁辱。
又有一种中品施主,看见来乞求的人,虽然布施了乞求者,却是抱持着轻贱、不恭敬的心态。
又有一种上品施主,看见来乞求的人,细心观察来乞求者,尚未等对方开口,便布施乞求者所需要的物品,而且是以恭敬心布施的。
又有一种下品施主,是为了现世的果报行布施(例如想得好名声等)。
又有一种中品施主,是为了后世的果报行布施(例如施畜生得百倍果报)。
又有一种上品施主,是纯粹是因为慈悲心布施,怜愍众生穷苦无依。
又有一种下品施主,是为了报答恩惠行布施。
又有一种中品施主,是为了修善业、除恶业行布施。
又有一种上品施主,是为了无尽法藏-修集福德资粮行布施。
又有一种下品施主,是因为畏惧上位大势力者而行布施
又有一种中品施主,是跟对方平等的,为了结善缘,而行布施。
又有一种上品施主,是不分别亲人或怨家,而行布施。
又有一种下品施主,他人乞求,有很足够的钱却说没钱。
又有一种中品施主,他人乞求,有很足够的钱却少许给。
又有一种上品施主,他人乞求,有很足够的钱却多给。
如果施主没有足够的财物,算是下品的施主,又可以分为三种:
无财的下品施主,看见来乞求的人,生起恶劣心、嗔恚心去责骂对方。
无财的中品施主,看见来乞求的人,直接表明,没有可以布施。
无财的上品施主,看见来乞求的人,对于没有足够的财物可以布施,自己觉得惭愧没有财物可以布施,因此心中生起忧愁烦恼,希望自己有钱财可以布施。”
“善男子!又复下者,常为贤圣之所诃责。又复中者,常为贤圣之所怜愍。又复上者,贤圣见已心生欢喜。”
佛就总结着说:
“善男子!下品施主是会常常被贤圣所诃责、中品施主是常常被贤圣所怜愍、上品施主是常常被贤圣所称叹生欢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