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共同学习】“难解难信”的“诸佛如来秘密法藏”——《大法鼓经》(一)

2015-04-28 浏览次数:2833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大法鼓经》出自《乾隆大藏经》的大乘单译经部,是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全经共分上、下两卷。全经以讲述如来法身常住不灭之第一义谛为主要内容。
        经文的大致情形是这样的:一次,波斯匿王往诣佛所时,一路之上吹贝击鼓,世尊听到击鼓声后便告诉阿难尊者欲宣讲《大法鼓经》。在经文的开始,通过世尊与阿难尊者的问答使我们了解到了《大法鼓经》的难闻难解的殊胜,然后又由世尊与迦叶尊者的问答方式为大众讲述了本经的主要内容。
  《大法鼓经》内容甚深微妙,功德殊胜无比,因此,我希望可以与大家共同学习这部“难解难信”“诸佛出世,尔乃演说”的“诸佛如来,秘密法藏”。由于本经内容甚深,难解难信,而且本人修学程度及文字功底有限,因此对于经文的理解难免有不妥之处,因此还望同修们多多指正,以免自误误人。另外,由于我条件所限,每次暂发一段经文的白话讲解。希望能够对同修们学习本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同修们都能够参与到本经的探讨学习中来。
  接下来,开始学习《大法鼓经》
[经文]
大法鼓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复有百千大菩萨众。复有众多天龙夜叉健闼婆众。复有百千诸优婆塞优婆夷众。复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及天帝释四天王众。复有十方世界无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菩萨俱。尔时如来。于彼四众说如是法。有有则有苦乐。无有则无苦乐。是故离苦乐。则是涅槃第一之乐。彼五百声闻比丘。一切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譬如大龙。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所作已辨。已舍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解脱。得一切心自在第一波罗蜜。有无量学人。皆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有成就有漏法无量比丘众。有成就无量阿僧祇功德菩萨摩诃萨。徒十方来。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亦非一切声闻缘觉之所能知。除文殊师利菩萨。及大力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摩诃萨。如是上首菩萨摩诃萨无量阿僧祇众。譬如大地所生草木。从诸方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不可称数。复有差摩比丘尼。与比丘尼众俱。毗舍佉鹿子母。及末利夫人。各与无量大眷属俱。须达长者。与诸优婆塞俱。尔时世尊。于大众中说有非有法门。
[白话]
像这样是我听说的。一次,释迦牟尼佛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五百大比丘众、百千大菩萨众、众多的天龙、夜叉、健闼婆,还有百千优婆塞、优婆夷众、娑婆世界的梵天王及帝释、四天王众,还有来自十方世界无量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菩萨众等在一起。这时,如来对四众说如是法:“有‘有’则有苦乐,无‘有’则无苦乐。是故离苦乐,则是涅槃第一之乐”。那五百位比丘都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就像大龙一样,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所作已辨。已经舍弃重担,得到了自己的利益。尽诸有结,正智心解脱。得一切心自在第一波罗蜜。有无量的佛子,都证得了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位。有无量成就有漏法的比丘众。有成就无量阿僧祗功德的大菩萨。他们来自十方世界,其数量无法用数字来譬喻。一切声闻、缘觉也同样不能知道其数量。但除了文殊师利菩萨,还有大力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等无量阿僧祗位大首大菩萨。从十方世界来的菩萨们,就像大地上的草木一样,数量也不计其数。还有差摩比丘尼和其他比丘尼众。毗舍佉鹿子母及末利夫人,各与他们的无量大眷属在一起,须达长者和诸优婆塞在一起。这时,世尊说有非有法门。
[经文]
尔时波斯匿王。从卧而起作是思惟。我今应往至世尊所。念已即行。击鼓吹贝。往诣佛所。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以何等故有鼓贝声。阿难白佛言。波斯匿王来诣佛所。是其击鼓吹贝之声。佛告阿难。汝今亦应击大法鼓。我今当说大法鼓经。阿难白佛言。世尊。是大法鼓经名。我未曾闻。以何等故。名大法鼓经。佛告阿难。汝何由知。是诸来会大菩萨等。悉不能知此大法鼓经六字名号。何况于汝而得闻知。阿难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此法名号真实难知。如是阿难。实尔不异。阿难。此大法鼓经。世间希有。如优昙钵华。阿难白佛言。非一切诸佛有此法耶。佛告阿难。三世诸佛悉有此法。阿难白佛言。若然者。彼诸菩萨人中之雄。何故悉来。普集于此。彼诸如来。何故自于其国不演说耶。佛告阿难。如有一阿练比丘隐居山窟。至时入村方欲乞食。道见人兽诸杂死尸。见已生厌。断食而还。呜呼苦哉。吾亦当然。彼于异时。心得快乐。作是思惟。我当更往观察死尸。令增厌离。复向聚落求见死尸。修不净想。见已观察。得阿罗汉果。如是他方诸佛。不说无常苦空不净。所以者何。诸佛国土法应如是。彼诸如来。为诸菩萨作如是说。奇哉难行释迦牟尼世尊。于五浊国土出兴于世。为苦恼众生。种种方便。说大法鼓经。是故诸善男子。当如是学。彼诸菩萨。咸欲见我恭敬礼拜。故来会此。既来会已。或得初住。乃至十住。是故大法鼓经。甚难值遇。是故十方大菩萨众。为闻法故普皆来集。阿难白佛言。善哉善哉。一切善来。彼悉得此难得经法。佛告阿难。如是深经。非一切共。是故不应说言一切善来。阿难白佛言。何故彼非一切善来。佛告阿难。此经典者。是诸如来。秘密法藏。甚深微妙。难解难信。是故阿难。不应说言一切善来。阿难白佛言。非如波斯匿王。临阵斗时。击大战鼓。其闻声者一切箭落耶。佛告阿难。波斯匿王击鼓战时。非彼一切闻鼓声喜。有怯弱者闻而恐怖。若死近死。如是阿难。此大法鼓经名。是二乘之人不信法门。是故阿难。譬如彼王。至斗战时。击王大鼓。此大法鼓。诸佛秘密。佛出世时。尔乃演说。

[白话]
这时,波斯匿王从床上起来想:“我现在应该到佛陀的处所去。”,想到这里,就(带着随从),打着大鼓,吹着贝螺,前往佛陀的处所。这时,世尊明知故问地向阿难尊者问道:“阿难,为什么会有打鼓吹贝的声音?”。阿难回答佛陀说:“是因为波斯匿王来拜见佛陀,所以才有打鼓吹贝的声音”。佛陀告诉阿难:“你现在也应该击打大法鼓,我现在应当宣说《大法鼓经》。”。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我从来都没有听过这个《大法鼓经》的名字,这部经为什么称为《大法鼓经》呢?”。佛告诉阿难:“你怎么会知道呢?这些来参加此法会的大菩萨们都不知道此《大法鼓经》的六字名号(个人猜测,此经名称的梵文可能是六个字),何况是你又怎能听闻得知呢?”。阿难对佛说:“从来没有(听)过,此法的名号真实难知。”佛说:“是这样的,阿难,你说的一点都不错。阿难,此《大法鼓经》,就像世间的优昙钵花一样稀有。”阿难对佛说:“不是所有佛都有此法吗?”佛告诉阿难:“三世诸佛都有此法。”阿难对佛说:“如果是这样,那些菩萨中的雄慧者,为什么还来此集会听此经法呢?他们所在国土的如来,为什么不在他们的国土演说此经呢?”佛告诉阿难:“如有一位阿练比丘隐居在山洞,到了斋饭时间进入一个村子里刚要乞食,在路上见到人和动物的死尸,心生厌恶,便不再乞食而返回。‘哎!痛苦啊!我也会那样啊!’过了一些时候,比丘心中又觉得快乐,便想:‘我应该去观察那些尸体,以增长自己的出离心!’于是又回到村落观察死尸,修不净观。见后观察,证得阿罗汉果。他方国土的诸佛,不说无常、苦、空、不净,为什么他方国土诸佛不说无常、苦、空、不净呢?诸佛国土法应该如是。彼诸如来,对诸菩萨说:‘奇哉!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兴出于世,为苦恼众生,设种种方便,演说《大法鼓经》,应当如是学习。’彼诸菩萨都想来恭敬礼拜我,所来立刻会集于此。来到之后,有的证得初住,乃至证得十住!所以,《大法鼓经》甚为难值难遇,十方大菩萨众,为了听此经的原因才普集于此。”阿难对佛说:“善哉善哉!一切善来法会之众,皆得此难得的《大法鼓经》。佛告诉阿难:‘像这样甚深妙微的经,不是所有人都能深信了解,所以不应该说一切善来皆得此经法。’”阿难对佛说:“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得此经法呢?”佛告诉阿难:“此《大法鼓经》是诸佛如来的秘密法藏,甚深微妙,难信难解,所以阿难,不应该说一切善来皆得此经。”阿难对佛说:“不是像波斯匿王临阵作战时击打战鼓,波斯匿王的战士们,听闻到鼓声(而精神振奋,射在身上的)箭都掉落下来吗?”佛告阿难:“波斯匿王击鼓作战时,不是所有战士听到鼓声都感到欢喜振奋。有的怯弱者,听到战鼓声反而感动恐怖,(以为将要战死而)吓得要死。阿难,同样的,此大法鼓经名,是二乘人(二乘人指小乘人)不信的法门。所以阿难,就像波斯匿王到了作战时才击打战鼓一样,此大法鼓经,是诸佛秘密法藏,只能佛出世的时候才会演说。”
对于经文的白话翻译,先发上面的两段。以后我会陆续的发布后面的经文的白话翻译。在以上两段经文中,出现了一些地名还有很多的人名,以及一些不易理解的词语。关于这些地方,及听这些名字,都有着一些很好的小故事。接下来,我会把我所整理的一些资料发布出来,供大家参考一下。

先来看一下讲经的地点——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有很多我们所熟悉的佛经都是在这个地方讲的。像《佛说阿弥陀经》、《楞严经》、《阿含经》、《贤劫经》、《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大宝积经》、《文殊般若经》、《金刚经》等。
在世尊的四十九年弘法时间里,大部分都在舍卫国。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富很多。而舍卫国的国王就是经文中提到的波斯匿王。在当时的舍卫国有一位叫作“须达”的长者(在上面的经文中也有提到),这位长者又被称为“给孤独”长者(将会在下面详细解释),有一次他为了自己小儿子的婚事而来到了王舍城,在那里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王舍城去说法,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他回到王舍城,找了好我地方,最后相中了一个园林,但是却属于祗陀太子所有。须达长者就找到太子说想买下这个园林。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者,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可须达长者就真的这样做了!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太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太子说:「我相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这个园林里面的树就算我供养佛陀的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祗树——祗陀太子、给孤独——须达长者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祗树给孤独园」。
在听法的大众中,有这样几个人——差摩比丘尼、毗舍佉鹿子母、末利夫人、须达长者、还有波斯匿王。这些名字,我们在佛经中常能见到,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们的故事吗?我简单的搜集整理了一下。下面分别介绍。
差摩比丘尼是随佛出家的一位比丘尼。善显神通。尝于树下静坐,思惟正道,有诸放逸淫乱之众遥见之,即生恶心,伺其入水洗浴,寻前掣其衣物,持至远处,欲牵犯之。时莲华鲜怆然愍之,脱两眼以示彼,复示五脏,全身化为骨血不净,凶众见之,稽首悔过,各受五戒。[经律异相卷二十三]
毗舍佉鹿子母(又云毗舍佉鹿母,毗舍佉母。单云鹿母,又云鹿子母。夫人名。毗舍佉者,星名。此夫人之生日当于此星,故以为名。优婆夷者,总谓女子之信佛道者,又从子而称鹿母或鹿子母。俱舍光记八曰:‘鹿母者,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从星为名。此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是弥伽罗长子儿妇,有子名鹿,故云鹿母,从子为名。生三十二卵,卵出一儿,故婆沙一百二十四云毗舍佉鹿母。’慧琳音义二十五曰:‘是星名也,此女因星得名,五分律云鹿子母,是也。’)
末利夫人(末利,梵名Mallika^ ,巴利名同。又作摩利夫人、摩利迦夫人。意译作胜鬘夫人。中印度迦比罗卫城人。幼名明月。父为摩纳婆,母为婆罗门种。于其父殁后,沦为摩诃男(巴Maha^na^ma )之婢,尝受命至园林采花结鬟以呈之,摩诃男见之大喜,令住园中日日结鬘,故又名‘胜鬘’(与胜鬘经所说之夫人同名,但彼为此末利夫人之女)。后因以饭食供养佛陀之功德,而得脱离婢身,成为憍萨罗国胜光王(即波斯匿王,梵名Prasenajit )之夫人,生有恶生太子(即毗琉璃太子,梵名 Vid!u^d!abha)。以上系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七所传之说。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则谓波斯匿王求婚于释种女子,释种族遂以摩诃男之婢之女欺瞒而嫁之。
  又四分律卷十八则言末利夫人系舍卫城婆罗门耶若达之婢女,名黄头,常守末利园(末罗园)。后值如来入城乞食,黄头见佛相好而生信心,以食施佛,自誓愿脱婢身,求为王之夫人。其后,适逢胜光王驾兵游猎,以天暑而避至园内,黄头接引王至凉处,敷衣使坐,供奉巧称王心,王知其聪明,乃聘为夫人。以其来自末利园中,故称末利夫人。又据成唯识论述记卷八末载,末利夫人之女,名摩利室罗,即胜鬘。故知末利夫人乃波斯匿王之后,生有恶生太子及后来成为阿踰阇国王妃之胜鬘夫人。[增一阿含经卷三清信女品、法句譬喻经卷二、贤愚经卷二、四分律卷十六、十诵律卷十六、摩诃僧祇律卷十九、玄应音义卷五]
须达长者,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的故事里面有提到过。“须达”,梵名Sudatta ,巴利名同。又作须达多、苏达哆。译作善授、善与、善施、善给、善温。为中印度舍卫城之长者,波斯匿王之大臣。其性仁慈,夙怜孤独,好行布施,人称之为阿那他摈荼陀(梵Ana^thapin!d!ada ,巴Ana^thapin!d!ika ,又作阿难邠邸、阿难宾坻、阿那邠地、给孤独食、给孤独)。有七子二女,氏在为第七子婚事而滞留王舍城时,曾至竹林精舍拜谒佛陀,听闻说法,而内心感得无畏。氏乃发净信,归命释尊,受五戒而成为优婆塞。其后,为使佛陀游化舍卫城,乃偕舍利弗回国筹划建精舍之事。时,氏见城南只陀太子之苑林适于修道,遂以满地之黄金购得,而造内含十六大院,六十小坊的大精舍,名祇树给孤独园(即祇园精舍),作为佛陀及众僧的住处。此外,并率全家归依佛教,故其家中法音不绝。后,氏生病时,阿难、舍利弗曾来慰问,命终生兜率天。然另有一说,谓阿难、舍利弗为长者宣说法要,病乃痊愈,故感谢佛陀之恩义云云。
  [参考资料]《贤愚经》卷二;《中阿含经》卷六、卷三十九〈须达哆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九;《杂阿含经》卷三十七;《福田经》;
关于波斯匿王的故事很多了!
波斯匿王(梵 Prasenajit ),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即舍卫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大强国。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在印度与频婆娑罗王同是护持佛教的两大国王。
由于波斯匿王的太子祗陀,将位于首都舍卫城的林园卖给须达长者,须达长者在那里建筑精舍供养佛陀,这件事令波斯匿王对于佛陀的威德感到很好奇,就率领群臣拜访住在只园精舍的佛陀。

波斯匿王一来到精舍,就以一国之君的姿态,傲慢地问道:“听说你是一位大觉悟的佛陀,这是不会错的,只是我十分不解,许多修行者在深山丛林之中长住数十年,直至衰老之年尚且不能觉悟,为何你这般年轻就能证得正觉呢?”

佛陀祥和而坚定的答道:“大王!大多数人都蔑视年轻人,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世间上有四事不可轻视:一、是年幼的王子;二、是初生的小龙;三、是星星之火;四、是年轻的僧侣。王子虽然年幼,将来也是一国之君;小龙虽小,及至长大,可以翻云覆雨;星星之火,则可燎原。僧侣只要心能清净,守护道业,抱有救度众生的弘愿与精神,不分贵贱老幼,都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在真理及觉悟者之前,或轻视,或恶口,将招致重罪,必须深切痛悔,才能忏除罪障。”

波斯匿王一向暴恶无信,为所欲为,从来不曾有人敢向他直心谏言。此刻,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佛陀沈默一会,向波斯匿王说道:“为王者,要爱民如子,宽大待人,切莫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要济弱扶贫,要安慰烦恼的人。身为一国之君,不能听信阿谀的言词。要为人民谋取幸福,而不是要人民都来为王者效劳。”

佛陀的法语,像阳光似的破除波斯匿王愚暗的心,从此,波斯匿王对佛陀生起了恭敬纯真的信仰。

波斯匿王一直为肥胖的身体造成行住坐卧的诸多不便与辛苦而苦恼。

波斯匿王在苦恼之余,吩咐侍卫备车,前往拜见佛陀。痴肥笨拙的身体,靠着侍卫的扶持,好不容易向释尊作礼后,问道:“佛陀啊!我近来身体欠佳,虽然想来看您,总不能成行。现在看您身体健康,我很高兴。我不知前世犯了什么罪业,才会如此肥胖,请问要用何种方法,才能免于这种苦恼呢?”

佛陀看到国王苦恼的神情,就说道:“大王啊!人的肥胖有五种原因:一、是吃太多;二、是贪睡;三、是耽于享受;四、是不劳心;五、是不工作。基于这五种理由,身体才会肥胖臃肿。若想减肥,应当要节制饮食,努力工作,自然能恢复正常健康。”于是佛陀作了一首诗偈: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

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国王听了偈颂,无限欢喜,吩咐御厨,以后在他进食时,都得站在旁边唱一遍偈文,以兹提醒。果然,御厨在每餐进食前,必定唱诵此偈文提醒国王,因此国王的食量渐渐减少,身体也随之轻安。

有一天,波斯匿王的祖母过世,国王在痛失祖母之余,恨不得能用任何金银财宝、象马车乘、奴婢仆从、城池国土,乃至自己的性命,来换取祖母的生命。他悲痛已极,突然想起佛陀所说的“有生无不死,合会要当离”的话,于是,轻骑驱车前去拜见佛陀。在佛陀安详的目光下,波斯匿王收摄哀痛的心情,聆听法音:“大王!切莫愁忧,一切有生,皆归于死,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事实。我们的色身有四件事是无法抵挡的:一、是身体老化;二、是疾病之苦;三、是死亡降临;四、是无常变化的人生。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大王应当利用有限的生命,为自身与亡者植福积德,广作善事。”

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教法后,扫除一切忧愁,欢喜作礼而去。

有一次,一个外道梵志的独生子死了,他昼夜追思,蓬头垢面,衣服破烂,露宿于冢间,啼哭不已。佛陀经过,十分哀悯,对他说:“今日的愁忧苦恼,皆由恩爱所生。”

梵志听了,豁然大悟,逢人便说:“恩爱合会皆生愁忧苦恼。”

这句话展转传入波斯匿王的耳中,王感到非常疑惑,就问虔诚学佛的末利夫人:

“一般人都知道恩爱合会皆生欢乐,何独佛陀说恩爱合会皆生愁忧苦恼?”

“大王!您欢喜见到我吗?”末利夫人温柔地问。

“夫人!我一见到你就感到欢喜无忧,更希望你能生生世世陪伴着我。”

末利夫人收敛起笑容,愁忧问道:“如果有一天,我必须离开您,永不再会面,您会伤心难过吗?”波斯匿王一时无语。

末利夫人接着说:“人生在世,有很多烦恼来自于恩爱不能舍离,有家忧家,有财忧财,愚者处其中而不自觉知。佛陀说人生短暂,世间无常,有生无不死,合会要当离,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因此,贪恋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将招致苦果。”波斯匿王听了,若有所悟,默默不语。

在佛法长期的薰陶下,波斯匿王渐渐有所体悟。有一次,波斯匿王向佛陀提起舍卫城的大富长者摩诃男往生了,留下一大笔财富,因无子息,只得将财产归于国库。摩诃男长者生前十分节俭苛刻,虽然家财万贯,却陋食敝衣,也舍不得布施贫困,供养僧伽。王不禁叹息:“世间上的人得到胜妙财利能够不起贪着,能够不放逸纵情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佛陀随即说了一首诗偈:

贪欲于胜财,为贪所迷醉,

缘斯放逸故,当受大苦报。

慧者得胜财,能自乐受用,

广施作功德,生天受福乐。

波斯匿王听了这首诗偈,心生欢喜。在佛陀谆谆教诲下,渐渐匡正言行,不但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也成了佛陀忠诚的护法弟子。
经文中还提到了一种灵瑞的花——优昙钵花
优昙钵花((植物)Udumbara,又作乌昙。花名。具曰优昙婆罗,乌昙跋罗,邬昙钵罗,优昙钵等。译曰灵瑞,瑞应。法华文句四上曰:‘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慧琳音义八曰:‘优昙花,讹略也。正音乌昙跋罗,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同二十六曰:‘此云起空,亦云瑞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乌昙跋罗花,旧言优昙波罗花,或作优昙婆罗花。此叶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无花而结实,亦有花而难植。故经中以喻希有者也。’慧苑音义下曰:‘乌昙花,此云希有也,此花多时乃一开也。’法华玄赞三曰:‘邬昙钵罗,此云瑞应。’法华义疏三末曰:‘河西道朗云:此云灵瑞花,又云空起花,天竺有树而无其花。若轮王出世,此花则现。’翻梵语九曰:‘郁昙钵林,亦云优昙婆罗,亦云优昙钵。译曰:优者起也,昙婆罗者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同品曰:‘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同化城喻品曰:‘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钵罗。’同妙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
经文中还提到了四种修行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对于这种个果位我们常常都能听到,但对于其具体情况却不是很了解。我在几大佛学辞典上查找了一下,把找到的内容发上来,以供大家参考。
须陀洹,梵语srota-a^panna,巴利语sota^panna。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全称须陀般那。又作须氀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钵囊、窣路多阿半那。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须陀洹分因果二位,自入‘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之间,为趣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须陀洹向;‘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而对于前之向位则称须陀洹果,为声闻乘四圣位中之正果初位。又依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将预流果之人分为三类,即:(一)现般预流,乃三界‘修惑’皆断尽,得‘无学果’证般涅槃者。此属利根之机。(二)现进预流,由进修而断欲界‘修惑’之前六品乃至九品,证‘一来果’,并证‘不还果’者。属中根之机。(三)受生预流,指于一、二生或七返人天往来受生者。属于根器较钝者。[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华严五教章卷三]
斯陀含(梵语sakr!d-a^ga^min,巴利语sakad-a^ga^min。又作沙羯利陀伽弥。意译作一来、一往来。系沙门四果之第二。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即预流果(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之修惑,称为斯陀含向,或一来果向;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尚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以其仅余下品之贪嗔痴,故又称薄贪嗔痴、薄地。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大二•六五三下):‘云何名为邠陀利花沙门?或有一人,三结使尽,淫怒痴薄,成斯陀含果,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小迟者,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勇猛者,即于此间尽于苦际,犹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谓邠陀利花沙门。’准此,可知同是一来果之圣者亦可细别为二:(一)其修行之功勇猛迅捷者,称为邠陀利花沙门。(二)修行之功较为迟缓钝下者,称为一来,即经中所谓之‘小迟者’。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载,得斯陀含果者未来过六万劫,当得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此即所谓‘五果回心’之说。[杂阿含经卷四十一、卷四十七、中阿含卷八阿修罗经、卷九瞻波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卷四十七瞿昙弥经、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二十四、顺正理论卷六十四]
阿那含(梵语ana^ga^min。旧译作阿那伽弥、阿那伽迷。略称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之圣者中,若九品之惑全部断尽,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若断除七、八品,而所余之一、二品尚须对治成无漏之根,更须一度受生至欲界,称为一间(梵ekavi^cika )。又于阿那含果中,复有五种不还、七种不还、九种不还等别。[中阿含经卷三伽蓝经、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一、慧苑音义卷上]
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据成唯识论卷三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如来十号之一。另据俱舍论卷二十四举出,阿罗汉乃声闻四果(四沙门果)之一,为小乘之极果。可分为二种,即:(一)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二)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证入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十无学支。
  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据大智度论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七本、翻译名义集卷一、卷二等举出杀贼、不生、应供三义,称为阿罗汉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即:(一)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梵语arhan,为梵语arhat(阿罗汉)之单数主格,意译受供养、受尊敬,故上述三义中,以应供一义较为适切。此外,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二十末亦以应化一切众生、断尽诸惑等四义解释阿罗汉。又善见律毗婆沙卷四则举出打坏三界车辐、远离一切恶业、无覆藏等五种阿罗汉之释义。
  另就阿罗汉之种类而论,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依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据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五等所举,即:(一)退法阿罗汉,又作退相阿罗汉,指遭遇小恶缘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二)思法阿罗汉,又作死相阿罗汉,指由于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三)护法阿罗汉,又作守相阿罗汉,指能守护而不致退失果位者。(四)安住法阿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五)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六)不动法阿罗汉,又作不坏相阿罗汉,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为钝根者,故得时解脱或时爱心解脱,而后者系属利根者,故得不时解脱或不动心解脱。详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缘而得入定之解脱,称为时解脱;随时可入定,而无须等待某种特定因缘之解脱,称为不时解脱。又善护自己所得之阿罗汉果,并解脱烦恼者,称为时爱心解脱;不再由于烦恼而退失果位之解脱者,称为不动心解脱。此外,不动法阿罗汉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为两种,即:(一)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阿罗汉、不退相阿罗汉。(二)由精进修行而达不动法者,称为不动法阿罗汉。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为七种阿罗汉。若再加缘觉、佛,则总称九种阿罗汉,又称为九无学。
  另据中阿含经卷三十、成实论卷一等所举,以慧解脱、俱解脱取代缘觉、佛,而形成另一种九无学。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脱烦恼之阿罗汉,称为慧解脱阿罗汉。若得灭尽定,而于心、智慧两方面悉皆解脱之阿罗汉,则称俱解脱阿罗汉。此二者再加无疑解脱阿罗汉(在俱解脱中通达一切文义,而得四无碍解者),则成三种阿罗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槃经卷十八、弥勒上生经、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十四、甘露味论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法华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末、法华义疏卷一、大日经疏卷一、翻梵语卷一、玄应音义卷八]
再解释一个常见的名词——诸漏已尽中的诸漏
诸漏(梵语a^srava,巴利语a^sava。流注漏泄之意,烦恼之异称。烦恼灭尽即称为漏尽。谓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过患,又于生死中流转三界,故此烦恼,称为漏。有关其语义,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举出六种,即:(一)留住,指能令有情留住三界。(二)淹贮,指淹贮业之种子于烦恼器中,引生后有。(三)流派,指由六处门流派烦恼。(四)禁持,指被烦恼所禁持而流转诸趣,不能自在趣向涅槃。(五)魅惑,指被烦恼所惑而起三恶业。(六)醉乱,指饮烦恼之酒,无惭无愧,颠倒放逸。盖漏之梵语a^srava,含有‘流’之义,故有流派之义;又含有‘坐’之义,故有留住、淹贮等义。
  关于漏之分类,诸经说法各异。长阿含经卷八举出三漏,即:(一)欲漏,指欲界之烦恼。(二)有漏,指色界、无色界之烦恼。(三)无明漏,总三界之无明,称为无明漏。又据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载,譬喻者唯立无明漏、有爱漏等二漏。同书卷四十八载,分别论者则立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等四漏。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列举漏自性、漏相属、漏所缚、漏所随、漏随顺、漏种类,称为六漏。另于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列举七漏,即:(一)见漏。(二)修漏。(三)根漏,指由六根门漏泄过患。 (四)恶漏,由恶王、恶国、恶知识等而生之烦恼。(五)亲近漏,由亲近衣服、房舍等而生之烦恼。(六)受漏,指由诸受而生之烦恼。(七)念漏,由邪念而生之烦恼。[俱舍论卷二十、成实论卷十杂烦恼品、瑜伽师地论卷八、卷八十四、入阿毗达磨论卷上]
【经文】
尔时世尊告大迦叶。此诸比丘清净纯一。真实强力离诸糟糠。堪任闻此大法鼓经不。迦叶白佛言。若有比丘犯戒违律。是大目连之所呵责。有如是比。我不同行。况复世尊。今此会众。如栴檀林。清净纯一。佛告迦叶。今此会众。虽复一切清净纯一。然于隐覆之说有不善解。迦叶白佛言。云何名为隐覆之说。佛告迦叶。隐覆说者。谓言如来毕竟涅槃。而实如来常住不灭。般涅槃者非毁坏法。此修多罗离覆清净。明显音声。百千因缘。分别开示。是故迦叶。当更观察此诸大众。时大迦叶。即复观察彼诸来者。云何而来。时刹那顷。下信众生。及声闻缘觉。初业菩萨。自惟不堪。生退舍心。譬如王家力士。众中有名千力士者。从座而起击鼓唱言。谁能堪任与我斗力。其不堪者默然而住。心自念言。我不堪任与彼斗力。或能伤损以致失命。于彼众中无敢敌者。乃名勇健。难伏力士。建大胜幡。如是下劣众生。及声闻缘觉。初业菩萨。作是念言。我不堪任听受。如来已般涅槃。而复说言。常住不灭。于大众中。闻所未闻。从坐而去。所以者何。彼人长夜。于般涅槃。修习空见。闻离隐覆清净经故。从坐而去。彼十方来声闻缘觉初业菩萨。百千万亿阿僧祇分。余一分住。谓彼菩萨摩诃萨信解法身常住不变者。尔乃安住受持一切如来藏经。亦能解说安慰世间解知一切隐覆之说。善观一切了义不了义经。悉能降伏毁禁众生。尊敬承顺清净有德。于摩诃衍得大净信。不于二乘起奇特想。除如是等方广大经。不说余经。唯说如来常住及有如来藏。而不舍空。亦非身见空。空彼一切有为自性。
【白话】
这时佛问大迦叶:“这些比丘是否清净纯一,真实强力离诸糟糠,能够听闻此大法鼓经?”迦叶回答说:“如果有比丘违犯戒律,是大目连所呵责的。有违犯戒律的比丘(此处疑经中漏掉一“丘”字),我不与其同行。世尊,何况现在此法会之众,就像栴檀(梵文"栴檀那"(candana)的省称。即檀香。)林一样清净纯一。”佛对迦叶说:“此法会大众,虽然一切清净纯一,但对于隐覆之说有的不善理解。”迦叶问:“什么是隐覆之说呢?”佛告诉迦叶:“陷覆之说,是说如来毕竟要入涅槃。而事实上如来常住不灭,般涅槃并非毁坏之法(指如来法身常住不灭),此修多罗离覆清净,明显音声,百千因缘,分别开示。所以迦叶,更应当观察此诸大众。”这时,大迦叶就又观察这些来此法会的大众,云何而来。刹那间,下信众生,以及声闻、缘觉、初业菩萨众,自认为不堪听受此大法鼓经,生起了退舍之心,就像王家力士中有被叫作“千力士”的人,从座而起击鼓唱道:“谁能与我比试力气?”众中不能与之比试的人黯然而住,心中暗想:“我不能与他比试力气,那样可能会受伤甚至丧命!”在大众中没有敢与之为敌者。千力士真是一名勇健的难以降伏的大力士,建大胜幡!如是下劣众生,以及声闻缘觉,初业菩萨众,作是念言:“我不堪任听受此大法鼓经。如来已般涅槃,而又说常住不灭,于大众中从未听闻过。”于是离座而去。为什么他们会离去呢?他们就像在长夜之中,于般涅槃修习空见(认为入涅槃之后就一切为空,闻离隐覆清净经(入涅槃后法身常住不灭)故,离座而去。从十方来的声闻缘觉及初业菩萨,有百千万亿阿僧祗分那么多,只留下一分没有走,这些留下的大菩萨们能够信解法身常住不变,安住受持一切如来藏经,亦能解说安慰世间众生,解知一切隐覆之说,善观一切了义及不了义经,悉能降伏毁禁犯戒众生,令众生尊敬承顺清净有德,于大乘法得大净信,不于二乘起奇特想。这些大菩萨除如是等方广大经,不说余经。唯说如来法身常住及有如来藏,但又不舍空义。虽不舍空义,亦不是五蕴身见俱空,而是指一切有为自性空(所谓空者,是空众生执著一切法有自性,故空众生执著见,而不空法。)
经文
佛告迦叶。汝更问大众。咸欲得闻此大法鼓方广一乘。所谓大乘难信经不。如是至三。迦叶白佛言。善哉世尊。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已。告诸大众。咸欲闻此大法鼓经不。如来今当普为汝等演说一乘。所谓大乘。过一切声闻缘觉境界。如是三说。彼悉答言。愿乐欲闻。唯大迦叶。我等悉为闻法故来。善哉哀愍。当为我说大法鼓经。迦叶复言。汝等云何信。彼即答言。譬如士夫年甫二十有百岁子。若佛如是说者。我等亦当如是随信。况说正法。而不信受。所以者何。如来如说而行。如来净眼圆照无阂。以佛眼观知我等心。迦叶叹言。善哉善哉。诸贤汝等。堪任听大法鼓经。若持若说。佛告迦叶。譬如士夫年甫二十有百岁子。大法鼓经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如来涅槃而复常住。一切无我而复说我。彼即白言。唯佛能知。如世尊所说。我等如是受持。
白话
佛告迦叶,你应再问大众:“是否都欲得闻此大法鼓广一乘难信难解的经?要象这样多几问遍。”迦叶尊者回答佛说:“善哉世尊!”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向大众问道:“大家都欲闻此大法鼓经否?如来今当普为大众演说一乘。所谓一乘,超过一切声闻缘觉境界。”迦叶尊者象这样问了多遍,大众都回答说:“愿乐欲闻!大迦叶尊者,我们都是为了闻法才来的。请善哉世尊哀愍我们,当为我等说大法鼓经。”迦叶又说:“你们为什么信受呢?”大众即答言:“譬如有人年纪刚满二十岁,说有百岁之子,如果佛如是说,我等变当如是随信,何况如来演说正法,怎么能不信受呢?所以者何?如来如说而行(《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来净眼圆照无阂,以佛眼观我等,当知我等之心。”迦叶尊者感叹道:“善哉善哉,汝等诸贤者,堪任听大法鼓经!复能受持或为众生解说!”佛告迦叶:“譬如有人年满二十岁而有百岁子,另人难以相信,大法鼓经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如来涅槃而复常住,一切无我而复说我.”大众即对佛说:“唯佛能知,我等会如世尊所说而受持之。”

经文
迦叶白佛。唯愿世尊。说大法鼓经。击大法鼓吹大法蠡。佛言。善哉善哉。迦叶。汝今听说大法鼓经。迦叶白佛言。唯然受教。何以故。是我境界故。是故如来大见敬待。云何为敬。曾告。我言。汝来共坐。以是因缘我应知恩。佛言。善哉迦叶。以是义故。我敬待汝。迦叶。譬如波斯匿王。善养四兵。若斗战时。击大战鼓。吹大战蠡。对敌坚住。缘斯恩养。战无遗力。能胜怨敌。国境安宁。如是比丘。我般涅槃后。摩诃迦叶。当护持此大法鼓经。以是义故。我分半坐。是故彼当行我所行。于我灭后。堪任广宣大法鼓经。迦叶白佛言。我是世尊口生长子。佛告比丘。譬如波斯匿王。教诸王子。学诸明处。彼于后世。堪绍王种。如是比丘。于我灭后。迦叶比丘。护持此经亦复如是。

【白话】
迦叶对佛说:“唯愿世尊说大法鼓经,击大法鼓,吹大法螺。”佛言:“善哉善哉!迦叶,汝今听说大法鼓经。”迦叶对佛说道:“唯然受教!何以故?如来知大法鼓经是我境界,是我所能信受。是故如来大见敬待我,支何为敬?佛曾对我说:‘你来与我共坐。’以是因缘我应知恩。”佛言:“善哉迦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敬待你。迦叶,避如波斯匿王善养四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等到战斗的时候,击大战鼓,吹大战螺,四兵顽强抗敌。因为波斯匿王的恩养的缘故,四兵战无遗力,能胜怨敌,使国境安宁。如是比丘,我般涅槃后,大迦叶应当护持此大法鼓经,以是义故,我分半坐于你,是故你当行我所行,于我灭后,堪任广宣此大法鼓经。”迦叶对佛说:“我是世尊口生长子(比喻,可理解为法长子,就像世尊常称文殊等大菩萨为法王子。)譬如波斯匿王,教诸王子学习种种学术(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论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这样才能于后世堪继承王种。”佛言:“如是比丘,于我灭后,迦叶比丘也要象这样护持此经。”

【经文】
复次迦叶。如波斯匿王。多与诸王。共为怨敌。更相攻伐。于彼彼时。其诸战士。象马车步。四种兵众。闻大鼓声。心不恐怖坚持甲仗。时王恩恤。多所赐赍。及当战时。加赐珍宝。及以城邑。若能克敌。冠以素缯。封以为王。如是迦叶。我诸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戒随学波罗提木叉成就善住律仪。如来则与人天安乐。其有大功降四魔者。以四真谛解脱素缯。而冠其首。若有增上信解。求佛藏大我常住法身者。如来尔时以萨婆若水而灌其顶。以大乘素缯。而冠其首。大迦叶。我今亦复如是。以大乘素缯用冠汝首。汝于未来无量佛所。当护持此经。迦叶当知。汝于我灭后。堪任护持如是经典。迦叶白佛言。当如尊教。复白佛言。我从今日及灭度后。常当护持广说此经。
【白话】
佛接着说道:“迦叶,像波斯匿王,多与诸王是怨敌,更有相互攻伐。在攻伐战斗时,他的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等四种兵众,闻到战鼓声心不恐怖而能紧持甲仗,波斯匿王又恩恤兵众,给予很多的赏赐。等到战斗时,又加赐珍宝,及赏赐城邑。如果能够克服敌人的,则以素缯加冠,赐封为王。如是迦叶,我的诸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弟子们,如戒修学波罗提木叉成就善住律仪,如来则赐与人天安乐。或有大功降伏四魔者,如来则以四真谛解脱素缯而冠其首,若有增上信解,求佛藏大我常住法身的,如来则以萨婆若水灌其顶,以大乘素缯而冠其首。大迦叶,我今就以大乘素缯为你冠首,你于未来无量佛所,当护持此经。迦叶你应当知道,在我来灭度之后,你能够堪任护持大法鼓经。”迦叶对佛说道:“一定按世尊所说的做,我从现在到世尊灭度以后,定当常护持并广说此《大法鼓经》。”

波罗提木叉(梵语pra^timoks!a或pratimoks!a,巴利语pa^timokkha 或 pa^t!imokkha。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又作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此戒以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乃诸善法中之最初门(梵pramukha ,巴pamukha )者,故称波罗提木叉。若持戒则能远离惑业之系缚,得无漏清净智,系世间诸学中之最上者,故有无等学之誉,如善见律毗婆沙卷七(大二四•七一九上):‘于诸光明,日光为王;于诸山中,须弥为最;一切世间学,波罗提木叉为最;(中略)佛以无等学而制。’又戒律能随顺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之果,故亦称随顺解脱。
此戒包括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波罗提提舍尼、众学、灭诤法等八种。此外,戒本即收集诸戒法之条目而成,系比丘于半月布萨日忏悔所用,若犯戒者,则于此日由上座比丘诵戒条,复于僧众前发露忏悔。[大般涅槃经卷下、毗婆尸佛经卷下、梵网经卷下、五分律卷十八、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八]


萨婆若(又作萨云若,萨云若,萨云然,萨婆若,萨伐若,萨婆若囊,萨婆若那,萨婆若多,萨嚩吉娘,萨栰若,萨芸然等。译曰一切智。放光般若经十一曰:‘又云萨云然,此云一切智。’慧琳音义七曰:‘萨婆若,记也,正音萨嚩吉娘(二合),唐言一切智。即般若波罗蜜之异名也。又云萨栰若心,梵语不正也。’圆觉大疏钞一曰:‘萨婆若,此云一切种智,即诸佛究竟圆满果位之智也。种谓种类,即无法不通之义也。谓世出世间种种品类无不了知故,云一切种智。故华严如来名号品中,列佛种种名。于中云:亦名一切义成。一切义成者,即翻梵语悉达多,为此言也。谓于一切义理悉皆通达成就,即是一切种智也。’)
佛陀分半座给迦叶尊者的故事 (摘自《佛陀十大弟子传》仅供参考)

    大迦叶的年龄终于渐渐的老了,可是他对头陀苦行的生活,是越过越认真。
有一次佛陀也不忍他以衰老之年,还要生活在日晒夜露、狂风暴雨之中,想劝他中止苦行。
那是佛陀法驾住在鹿母讲堂的时候,佛陀召见大迦叶,大迦叶穿著破衲衣,须发长得很长,蹒跚的走来,这里新皈依的比丘都不认识他就是大迦叶,看到他那仪容不整的形相,都投过来轻蔑的眼光,甚至有人向前想阻止他走近佛陀。
佛陀知道大家的心思,很远的就招呼道:
「大迦叶!你来啦!我留了半座在这里,你赶快到这里来坐吧!」
诸比丘听佛陀这幺一说,吓了一跳,想不到这位老比丘,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迦叶尊者。他向前顶礼佛陀后,退下几步说道:
「佛陀!我是您末座的弟子,要坐在佛陀所设的座位实不敢当!」
这时,佛陀就向大众叙说大迦叶广大无边的威德,并且说他有如佛陀修道相等的历程,今生如不遇佛陀,他也可以觉悟,证得独觉罗汉。
由这个事实,可知佛陀如何重视大迦叶尊者,甚至待他如宾,显示他在教团中地位的重要。
佛陀告诉他,不要继续苦行,把粪扫衣脱去,改穿信众所供养的轻衣,静静的养老,不要过度疲劳。
虽然受到佛陀这幺高的慰劳,但他并不肯改变他的头陀苦行,他向佛陀说道:
「佛陀!头陀苦行在我并不以为苦,反而感到很快乐,我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只感到清净解脱的自由。
「当然,有人说我这样生活太着重自利,像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迦旃延尊者等,他们负起代佛陀宣扬的任务,不惧阻难,不惜身命,推动着真理的法轮,使众生普沾法味,同获法乐。我虽然没有那股为人为法的热情,但我不会忘记佛陀对我的恩德,就是为了报答佛陀的恩惠,我才更要过头陀的生活。因为众生要能得救,全靠僧团的弘法,僧团中布教的弘法者,是人民的亲教法师,他必须自身要健全,才能担当弘法的工作,僧团本身如何才能健全呢?当然只有从严肃的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德行。佛陀教法中的头陀行门,就是一种最严肃的生活方式,能习惯于这种生活,便能吃苦,便能忍耐,便能甘于淡泊,一心一德,为法为人!佛陀!我为了直接巩固僧团,间接的利益众生,我欢喜愿意不舍苦行,请佛陀原谅弟子的执着!」
佛陀听后,非常欢喜,看看大迦叶,又看看诸比丘,说道:
「很好!诸比丘有没有听到长老大迦叶的话呢?将来佛陀正法的毁灭,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坏,而是在僧团的腐化与崩溃!大迦叶的话说得很对,要弘扬佛法,让真理之光永照着世间,则必先要巩固僧团,要巩固僧团,就必须过严肃的生活,我的正法,如大迦叶尊者,就能负责住持!
「大迦叶!你好好去修道吧,我不勉强你,你可照你的意思去修行。要见我的话,随时都可以来见我。」
佛陀与大迦叶,人虽二而心则一,师与弟子如两个容器盛着同样的水,一点不滞留而互相流动。佛陀待尊者如宾,如亲友,但尊者从不忘以师礼对待佛陀,他们之间洋溢着师徒温暖的情谊。
我们一说到佛陀或罗汉,大家都会自然而然的想象他们如同枯木寒岩般的冷酷,对于人间,一点人情都没有,其实,并不是的,佛陀或罗汉,不执着世间五欲的爱染,高尚的情爱自然流露在其中。这种情爱,佛教称之为慈悲。慈悲的根苗,是被盛在智能的法船里,如同磁石般的引度众生,使他们朝夕能接触到崇高温暖的人格,改良自己的习气。
蓊郁葱茏的热带森林里,娑罗树的红花盛开着,尤其是在夏天,晚上皎洁的月亮从树梢间投射下银色的光辉,就在这空闲寂静的地方,大迦叶数十年如一日的修道,他那种崇高圣者的风范,彷佛还在我们眼前。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