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诸经巡礼--阿含藏 三

2017-03-29 浏览次数:9385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11.中阿含经卷十三 说本经〔施一饭予辟支佛所得的果报〕
佛在波罗奈的鹿野苑时,诸比丘集坐于讲堂,共相谈论:在家居士天天获利百千万倍,跟比丘们的等持戒妙法、成就威仪、入家受食相比,何者为胜?阿那律陀尊者就告诉诸比丘:居士即使获利超过百千万倍,也及不上等持戒妙法的比丘。尊者接着说:忆起多世以前,我在此波罗奈国,是个贫穷的人,以拾荒为生。其时又正值旱灾、霜害、虫害,甚难乞食。有一天早上,我出城去拾荒时,遇到一位名叫无患的辟支佛〔注〕,当时他正持钵入城。到我回来入城时,又遇见他,而他的钵还是空的。大概他见我出城后又回来,应还未吃饭,于是就随后跟来。
阿那律陀尊者继续说:到我回家后,放下担子,一回头,才知道他跟随到了家里来。我当时心想:他一定还没有乞到食物。于是把早已弄好的食物拿出来,请他哀愍接受。他说:请你拨一半到我的钵中,你自己留一半,这样我们都可以活命,岂不很好?我说:我家里有釜灶,有柴又有米,而我饮食是不定时的,您就请慈愍我,接受全部的食物吧!他于是接受了。
阿那律陀尊者接着说:我因布施给他一钵食物,七次受生于天上为天王,七次受生于人间为人王。于今受生于释氏种族中,家世非常富有,又跟世尊出家学道,受到四众敬重,并时常有人请我接受种种供养。当时我若是知道那位沙门是无着真人,所获福报还要加倍!
这时在室中静坐的世尊,因天耳通之故,都听到了诸比丘的谈论,便于晡时(即午后四时)起坐,来到讲堂。诸比丘向世尊报告说:今天在此,是因为阿那律陀尊者就「往昔事」而说法。世尊说:你们要不要听佛就「未来事」而说法哪?大家纷纷表示今正是时。
世尊于是说出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有佛出世名弥勒如来,……并实时付嘱金缕衣予当时在座的弥勒;此时魔波旬现身,欲错乱弥勒如来未来的果证,但最终都无法得逞……。〔从略〕

〔注〕辟支佛:乃无师自悟之圣者,另类佛也;以世无二佛之号,故异名以别之;与佛无殊,只不说法而已。

12.长阿含经卷八 散陀那经〔我们修行都有这些垢秽吗?〕
     世尊跟大比丘众在罗阅祇毗诃罗山七叶树窟时,王舍城有位散陀那(Sandhāna)居士,喜欢到处走走看,每天都走到城外。有一次,他来到世尊所在处附近,仰头看看太阳的位置,觉得现在去见佛,不是适当时候:这时世尊一定还在静室内三昧思惟,而诸比丘众也当在禅静之中,我不如先到乌暂波利的梵志女林中,到了适当的时候,再去向世尊及诸比丘礼敬问讯。
其时,有位名叫尼俱陀的梵志,与五百位弟子住在这森林中,当时正在一起高声谈论一些「遮道浊乱」的事情。他们平常就喜欢整天谈论国事…或聊些大臣百姓的事, 或聊些车马、园林、坐席、衣服、饮食、妇女、山海、龟鳖的事。尼俱陀梵志遥见散陀那居士走来,就叫大家静默下来,并说:这位是沙门瞿昙的白衣(在家)弟子中最优秀的,他一定会到这里来,你们最好静默下来。
散陀那居士来到尼俱陀梵志面前,向他问讯后,就坐了下来,不客气地说道:我师世尊,常乐闲静,不好愦闹。不如汝等与诸弟子,处在人中,高声大论,但说遮道无益之言。尼俱陀梵志立刻反驳:沙门瞿昙,颇曾与人共言论不?众人何由得知沙门有大智慧?汝师好独处边地,犹如瞎牛食草,偏遂所见:汝师瞿昙,亦复如是,偏好独见,乐无人处。汝师若来,吾等当称以为瞎牛,彼常自言有大智慧,我以一言穷彼, 能使默然…。
    是时世尊在静室中,因天耳通的关系,听到居士与梵志的这番对话,就走出七叶树窟,到乌暂波利梵志女林来。尼俱陀梵志遥见世尊走来,就吩咐大家:不要出声,等他到来,切记不要站起来迎接或恭敬礼拜,也不要请他坐;另弄一个坐席,叫他一边坐好了;等他坐下来,你们应向他发问:沙门瞿昙,汝从本来,以何法教,训于弟子,得安稳定,净修梵行? 
可是,当世尊走近他们聚集的地方时,梵志们却不自觉地站了起来,逐渐迎向世尊而说道:善来瞿昙,善来沙门。久不相见,今以何缘,而来至此?可前小坐。世尊于是坐了下来,并怡然微笑:知晓他们接到了指示,但却没有照做。
这时,散陀那居士向世尊行礼,然后在一旁坐了下来。尼俱陀梵志也向佛问讯,然后坐下来。他先前要徒众向佛发问的问题,这时却没有人提出来,他只好自己发问。佛说:且慢!我教弟子得安稳处净修梵行之法,又深又广,不是你所能及的。而你的老师与你的弟子们所行的道法,其中有净的有不净的,我都能一一说出来。尼俱陀梵志的徒众们听了,共相议论说:这位瞿昙沙门有大威势、有大神力,问他自己的教义, 他却反过来讲别人的教义。
尼俱陀梵志于是请世尊分别说明。佛说:汝所行者,皆为卑陋。离服裸形,以手障蔽;…不受盂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怀妊家食,见狗在门则不受食,不受多蝇家食,不受请食,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不食鱼、不食肉、不饮酒、不两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或食牛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枝叶、果实,或食自落果;…或衣树皮,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头发,或披毛编,或着冢间衣;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者; 或有剃发留髦须者,或有卧荆棘者,或有裸形卧牛粪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无数众苦,苦役此身。佛说到这里,就问尼俱陀梵志:像这样的行者,能称为净法吗?尼俱陀回答说:是,这是净法。佛随即说:你既然说这是净法,那么我就要在你所谓的净法中,指出它的垢秽。…世尊于是应尼俱陀梵志之所请而说道:这些苦行者,若有下列任何一项,就都是垢秽:
一.常自计念,我行如此,当得供养敬礼事。
二.得供养已,乐着坚固,爱染不舍,不晓远离,不知出要。
三.遥见人来,尽共坐禅,若无人时,随意坐卧。;
四.闻他正义,不肯印可。
五.他有正问,吝而不答。
六.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则诃止之。
七.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物,就诃责之。
八.有不净食,不肯施人;若有净食,贪着自食;不见己过,不知出要。
九.自称己善,毁訾他人。
十.为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颠倒。
十一.懈怠熹忘,不习禅定;无有智慧,犹如禽兽。
十二.贡高、骄慢、增上慢。
十三.无有信义,亦无反复;不持净戒,不能精勤受人训诲;常与恶人以为伴党, 为恶不已。
十四.多怀瞋恨,好为巧伪;自怙己见,求人长短;恒怀邪见,与边见俱。
    说到这里,佛就问尼俱陀梵志:像这样的行者,还可说是清净吗?梵志答:当然不是清净了。佛说:现在,我可在这些垢秽法中,进一步来说清净无垢秽法。…世尊于是又应梵志所请,说出清净无垢秽法──就是上述十四项垢秽法的反面,也就是说, 反其道而行就对了。(此处从略) 
尼俱陀梵志听完之后,就问佛:如果能做到这样清净无垢秽的苦行,可以称为「第一坚固行」吗?佛说:还未可以,始是「皮」耳。意谓只是表皮、起步而已。于是梵志又请佛深入一层来讲「树节」。佛于是说:自不杀生,不教人杀;自不偷盗,不教人盗;自不邪淫,不教人淫;自不妄语,亦不教人为。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舍心,亦复如是。齐此苦行,名为树节。接着世尊又应梵志之请,续说「苦行坚固」之义:即做到上述树节之后,还要: 自识往昔无数劫事,一生二生,至无数生;国土成败,劫数终始,尽见尽知;又自见知:我曾生彼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所受苦乐;从此生彼,从彼生此。如是尽忆无数劫事,是为梵志彼苦行者牢固无坏。
接着世尊再应梵志之请,继续说出怎样才算「第一」。佛又从头说起,即在做到上述树节及苦行坚固后,进一步是:彼天眼净观众生类死此生彼,颜色好丑,善恶所趣, 随行所堕,尽见尽知;又知众生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诽谤贤圣,信邪倒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或有众生身行善,口意亦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行者天眼清净,观见众生,乃至随行所堕,无不见知,是为苦行第一胜也〔注一〕。佛随即告诉诸梵志:于是法中,复有胜者,我常以此法,化诸声闻。彼以此法,得修梵行。
此时,五百位梵志弟子互相议论说:现在看来,佛最高明,我们的师父是比不上的。……尼俱陀梵志即从座位上站起来,想向佛行五体投地礼,佛立即阻止他,并说:使汝心解,便为礼敬。但尼俱陀还是礼敬佛足,然后才又坐了下来。世尊告诉他:不要以为佛是为了利养而说法,如果有利养,全部都归你;也不要以为佛是为了名声、为了要受尊重、为了当领导、为了广收弟子、为了号召大众而说法,你现在的弟子全部还是你的,我说法是为了灭不善而增长善法。…不要以为我把你摆置在「不善聚、黑冥聚」当中,你只要舍去各种不善污黑之法,我自当为你说「善净法」。也不要以为我在「善法聚、清白聚」之中,要贬低你,绝不要起这些念头。你只要在这些善法、清白法中,精勤修行,我自当为你说善净法,以灭不善行,而增益善法。
这时,五百梵志弟子都端心正意,听佛说法,但天魔却来扰乱他们的心志〔注二〕,世尊知道这情形,便跟散陀那居士说:现在我想回去,你也一齐走吧!经文最后是这样写的:尔时世尊以右手接散陀那居士,置掌中,乘虚而归。

※ ……各种宗教都有神与魔、或上帝与撒旦的对立,但在佛经中,佛似乎也把魔看作应该度化的众生之一,甚至还不愿违背对魔所许下的诺言而般涅盘哪!……

〔注一〕世尊应众苦行梵志之机,为说苦行坚固与第一胜,于晓示修证阶程之同时,亦为「甚深缘起」揭一真章:却原来,缘起性空,须自身作证,方为真契;若只托意于空言,在业识思辨之中作会(举例如下), 则「甚浅」缘起而已。早期佛典中多有「甫闻缘起,便得果证」之事,同是缘起法,何以古贤得之即预圣流,今我闻之仍旧凡夫?禅门策励行人精勤用工, 曰:「生不知从来,死不知何去,故生死亦事大矣!」语出实有深因。
【举例】“此书桌,乃木、铁、造工、需求等等,各种因缘凑合而成,故知其为缘生也,无自性,毕竟空。”
〔注二〕本经经文由「树皮」「树节」「苦行坚固」一路说到「苦行第一胜」,世尊至此指出「复有胜者」之「善净法」,但最终都未说出善净法之内容。从经文语意推敲:大概天魔也非无事之徒,定必已说到最关痛痒之处,非出手干扰不可矣。未知众苦行梵志在「干扰」过后,会否去向世尊追问:何谓善净法?──他们既能苦行如斯,又已对佛生起敬信,倘若得闻大法,付诸实行,将来果证岂小?天魔能袖手吗?

13.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 增上品〔如何才可免死?!〕
    世尊与大比丘众在竹园精舍时,有四位修行善法已得五神通的梵志,聚在一起商议说:「伺命」(意谓死神、鬼差之类)来时,再怎么有权势的人也无法躲避,而我们到时就隐藏起来,使他找不到。后来是:他们有一位飞到空中,有一位潜入大海底,一位穿入须弥山腹中,一位钻入地中最深处的金刚际,结果都还是死了。
这时,世尊以天眼看见这些情形,便说此偈:非海非空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止不受死。并将这些情形告诉诸比丘,期勉他们欲得免死者,当思惟四法本, 即: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灭尽为涅盘,便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

14.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 善聚品〔我们修行为何没有成就?〕
    世尊告诉诸比丘:我来跟你们谈谈「善聚」,你们要好好思考。所谓善聚,就是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能修行这五根,便成须陀洹,辗转增上,以至不受后有。反过来说,若不行此法者,则不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如来至真等正觉也。世尊接着说:若得这五根者,便有四果三乘之道。言善聚者,此五根为上。因此,你们应当学习修行这五根。……
我来跟你们谈谈「不善聚」…就是五盖:贪欲、瞋恚、睡眠、调戏、疑。若有此五盖,便有畜生、饿鬼、地狱之分。诸不善法,皆由此起。因此,你们应当学习力求消灭这五盖。
 
※以上‥非常重要,……或有一生学佛,而毫无成就者,即由于缺少这五根。…至于五盖,则是把人盖住不得翻身的严重障碍,一般人或多或少有这五盖。世尊此处所说,令人大为警醒。附带一提的是:此处提到「四果三乘之道」,四果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而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佛乘。阿含经中虽曾提到「菩萨」的字眼〔注〕,但「菩萨道」的充份开演,却要等到大乘经典兴起之后,而到了最后,更提出唯有一佛乘之说。

〔注〕 日本学者水野弘元在《佛教的真髓》一书中指出:四部《阿含》之中,《增一阿含》最为晚出,因经中有若干词汇及部份观念为他部所无,例如「小乘」「三乘」「六波罗蜜」等,都是后来才开演之大乘教法所摄。至于「菩萨」一词,最初是对往昔世之释尊或坐在菩提树下即将成佛者之专称,往后则广泛用以称呼发心成佛者;而这种用法,最早是出现于本经卷27〈邪聚品〉第309经:「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详见《佛光大藏经》〈增一阿含题解〉)

15.增一阿含经卷十六 高幢品〔如何是此岸? 如何是彼岸?〕
世尊告诉诸比丘,有三个结使系缚着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这三个结使就是: 一. 身见结: 即执着我、人、众生等相;二. 疑结:即执着有我无我、有生无生、今世后世等问题;三. 戒盗结:即执着我当以守此戒而生豪门或天上。这三结使犹如两牛同一轭,终不相离,使众生不能从此岸到彼岸。世尊说到此,忽然反问:什么叫此岸? 什么叫彼岸?然后自答:此岸者,身见是;彼岸者,身见灭是。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