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炉香千年

2013-01-14 浏览次数:877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香炉文化伴随的香文化一起发展、进步,通过对香炉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可更深层的了解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陶熏炉
陶熏炉作为生活用品出现于4000~5000年,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发现了5000年前的陶熏炉炉盖;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蒙古包形灰陶熏炉;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也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竹节纹灰陶熏炉,其样式与后世的熏炉一致(异于祭祀用的鼎彝礼器),并且造型美观,堪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奢侈品”。
二、汉代博山炉
(一)汉代香炉走向成熟
汉代其它各式熏炉的数量和种类也都远多于战国。其材质以陶炉、铀陶炉、铜炉为主,有博山炉、鼎式炉、豆式炉等,既有可置于案几上的小型熏炉,也有可直接放于地上的高柄炉,规格形式已趋于多元化。由于当时的熏香大多是直接熏焚(一种或多种)香草香木(常在炉中放入木炭),所以炉腹的容积也较大,香炉多数带有炉盖,在炉盖、炉壁(及炉底)开出较多的孔洞以助燃和散香。炉盖能防止火灰溢出,也可控制燃烧速度,使香气混合更为均匀,并且具有过滤香烟的作用。炉下常有承盘用于贮水,香烟飘出后,烟中的悬浮物在水气吸附下落于水中,使烟气更加纯净氤氲。
(二)博山炉的出现
博山炉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从西汉到南北朝的700百年间十分流行,且多为王公贵族所用,多由能工巧匠制做,故也是汉晋时期地位最高、最为特殊的一类熏炉。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所用香炉的尺寸、材质是不同的,皇帝、皇后为金质,妃子、皇子为银质。特殊地位的亲王有使用鎏金、错金博山炉的,如中山王刘胜即是一例。一般官员多用铜质博山炉,香炉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西京杂记》:东汉末期,汉献帝宫中有“纯金香炉一枚”,“贵人公主有纯银香炉四枚,皇太子有纯银香炉四枚,西园贵人铜香炉三十枚。”
1. 博山炉的样式
博山炉的设计奇思妙想,炉盖上的山峦起伏、丛林叠嶂,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不仅使香炉增加了可视性、视觉美,更重要的是香烟从隐藏在山石树木间的洞空中飘出后,会在山峦树木之间缓缓的飘动,在空气的作用下变化万千,形成种种奇幻景象,也给欣赏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据史料记载汉代还有更加精巧的“五层博山炉”、“九层博山炉”。燃香后各层会有序的自然转动,致使图案变换,这些香具以及燃香后出现的奇妙景象,既可促进人们思维灵光的展发,也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西汉经学家刘向曾为博山炉撰写了一段著名的铭文“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是香文化发展的繁盛。
博山炉是一种造型特殊的熏炉。炉盖高耸如山,模拟仙山景象(传说东海有“博山”仙境),山间饰有灵兽、仙人,镂有隐蔽的孔洞以散香烟。足座下还常设有贮水(有贮兰汤之说)的圆盘,润气蒸香,象征东海。焚香时,香烟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宛如云雾盘绕的海上仙山。具体炉具各有变化,灵兽的种类、炉柄的高度等都有所不同。初期多为铜炉,后来也有许多铀陶炉、彩绘陶炉。除了居室熏香,博山炉还用于熏衣、熏被、取暖,魏晋后也多用于祭祀焚香。
2.汉武帝与博山炉
“博山炉”也与汉武帝有颇多关系,是汉武帝给与了“博山炉”至高无上的地位。博山炉大约诞生于战国时期,数量款式极少,从出土文物来看都属青铜类。目前能确定大体制做年代的熏炉中,规格最高、最为精美的博山炉则是在汉武帝时期。如出现于武帝即位后5年(公元前135年)的 “鎏金银竹节熏炉”,雕饰九龙,史料记载初为武帝所用,后归他的姐姐阳信长公主和卫青。另有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为其异母兄长、中山靖王刘胜所用。由于武帝陵在历史上被多次盗抢,已难以更多地了解武帝的香具拥有情况。但从竹节熏炉与错金博山炉来看,这两件熏炉只是出现在武帝在位的前20余年,其后近30年的时间里应该还有众多精美的香具,我们只能期待历史的不断发现。
3.博山炉的缘起
博山炉的广泛使用及熏香风气的扩展也是在汉武帝时期。博山炉能在西汉快速流行开来并享有很高的地位,与汉武帝的推重有关。武帝奉仙好道,极为虔诚,广置宫台,八封泰山,数次东巡临海,“东至海上望,冀遇蓬莱”,“考神仙之属”(《史记•孝武本纪》),对象征仙境的博山炉也应多有青睐。宋《考古图》载,汉王候至封地就职,则“赐博山香炉”。汉武帝时的南北各地王墓均发现了制做精良的博山炉,当时即有以博山炉分赐诸王之事,有史料记述博山炉是往后们身份的象征。
三、宋元瓷香炉
瓷香炉开始出现在大宋帝王的内庭,之后瓷香炉逐渐成了上层人士高雅的把玩之物。并逐渐取代了陶制和铜香炉,成为香炉的主流。元代瓷香炉在继承宋代的风尚之余,数量与品种繁多,其中以中小型香炉为主,在器型上以三足圆炉和鬲式炉较为多见。
(一)瓷香炉的工艺
从香具的发展来看,宋元时期五大名窑及众多民窑瓷香炉的推出,不仅为后世香炉造型奠定了基础,也彻底改变了前代香具或过分郑重肃穆、或过分华贵,纹饰繁缛的形式特点。而开创了清雅、简约、精巧、轻盈为主的新风。当然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也有口广数尺的大瓷炉。其时不仅瓷香炉被人们广泛使用,而且还出现了瓷香笼,香筒(香壶)、香盘等各式香具。(二)瓷香炉的特点
宋代开始,各式铜香炉大多被用作祭祀专用,而书斋寝房、斗香把玩则多用汝、官、哥、钧、定等名窑及民窑烧制的小型精巧瓷香炉。很多熏炉继承了晋唐香具的特点,端庄厚重,带有基座或炉盖;
宋元香炉还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即无盖炉或炉盖简易的香炉(如筒式炉、鬲式炉等)成为主要代表,并且增长较快,南宋多于北宋,元代又多于南宋。这一时期线香的使用逐渐增多,或许是导致香炉造型变化的重要原因。
瓷香炉的造型极为丰富,或拟先秦青铜礼器,或拟日常器物,或拟动物植物,风格各异,如高足杯炉、折沿炉、筒式炉、奁式炉、鼎式炉、鬲式炉、簋式炉、竹节炉、弦纹炉及莲花炉、麒麟炉、狻猊炉、鸭炉等等。许多兽形熏炉造型精巧,焚香时,香烟从兽口吐出。
(三)瓷香炉的生产应用
瓷炉不象铜炉那样适于精雕细琢,但宋代的瓷炉朴实、大雅、质地精良,形成了简洁洗练的风格,美学价值甚高。瓷炉亦容易制做,可以批量生产,价格较底,更适宜民间使用。瓷窑遍及各地,汝、定、官、哥、钧等名窑以及磁州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都出产了大量炉具,加速了香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元代藏传佛教兴盛,许多熏炉也带有藏传佛教的风格,有些还模拟“覆钵顶”佛塔的造型。许多香具带有较高的基座。“一炉两瓶”的套装香具也较为流行。
四、大明宣德炉
宣德炉的诞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明朝宣德年间,暹罗(今泰国)向明朝廷进贡了数万斤黄铜(即“风磨铜”)。此前的几千年里,中国铸造鼎器所用的多数是青铜,很少用黄铜,所以,明宣宗面对这些有黄金般光泽的“风磨铜”如获至宝,决定用之制造宗庙祭祀的鼎和内府日常使用的炉具。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宣宗责成宫庭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人督办制做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黄铜香炉——宣德炉,也常称宣炉。自此开创了大量使用铜炉的先河。
宣炉不仅首次使用了优质的黄铜,而且冶炼极为精纯。普通的铜经过四炼即可呈现出珠光宝色,而宣炉所用的铜,最精者十二炼,最劣者也有六炼。此外,还熔铸使用了数百两赤金,数千两白银,以及不计其数的名贵宝石。除了用料的精良,宣炉的铸造方法也有很大的创新,不同于以前的翻砂法,宣炉所采用的是更为细致的失蜡法。砂模颗粒粗糙,而蜡模则平滑、细腻,使宣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滑柔顺的质感。由于用料和制做工艺等多方面的因素,宣炉的颜色具有极为特殊的古朴大雅的韵味,这也是其能成为炉中极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宣德炉的特色
“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里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莹映彻,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宣德炉不仅色质典雅,宣炉色皮的种类也十分丰富,仅著斑色就有朱砂斑、朱红斑、石青斑、石绿斑、黑漆古斑、淡蓝斑、枣红斑等许多种;至于脚色则更加丰富,如栗壳色、棠梨色、蜡茶色、琥珀色、藏经纸色、甘蔗红、海棠红、桑椹色、猪肝色、石榴皮色等等。而且,若用温火烧炼,还会呈现出绚烂多变的色泽。
(二)宣德炉的造型
宣炉在造型上十分考究,每一款式都要经宣宗本人审定。宣炉大多仿自夏商周的名器以及宋元名窑的经典,如商朝的父已鼎、文方鼎、象形鼎;周朝的文王方鼎、乙毛鼎、益鼎等;宋代柴、汝、官、哥、定等名窑的瓷器。同时也参照了《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记载的款式。炉器的耳、边、口、足等细微之处都是精心制做。耳的种类就有朝天耳、环耳等五十余种,边有二十余种,口有十余种,足有四十余种,可谓洋洋大观。
(三)宣德炉的山寨版
自宣德铸炉成功,直至清朝,一直有很多人追随仿制。综合后来追加的炉具,宣德铸炉总计不过一万余座,并且深藏宫禁,普通人难得一见。多亏仿制者广为冶铸,才使世人有幸一开眼界。
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至于民间的伪制者更是不计其数,甚至演变出了一系列的伪制方法。至今北京宣武门大街旁还有“香炉营”街名,是明清之际制做香炉的工匠们集中居住造炉之地。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不过,流传下来的一些优质的仿制品也极为精良,仍然具有极高的价值。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香的道具 古代 香炉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