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佛陀塑像:朝圣路上的顿悟之美

2014-12-30 浏览次数:512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两千多年来,佛教艺术集沙成山,堆砌成人类文明耀眼的丰碑。每每凝视那些跨越时空流传下来的佛陀以及大觉悟者们的造像,其眉目之间流露的解脱、静穆和俯观世态的悲悯,都能让人蓦然驻足,心神受慑。

  世尊释迦牟尼生前并不赞成形式化的个人尊崇,因这与他教化的智慧之道无关。他训诫学生们要以实践圣道来完成对自己的亲近。以至于佛陀灭度后五百年之久,弟子们仅仅以法轮、菩提树、塔和佛足迹石,来纪念导师,敦促自己的修为。

  直至公元一世纪中叶,佛像之塑造逐渐开始流行。在建于公元一二世纪的阿摩罗婆提(Amaravate)大塔中,我们能看到现存最早的佛传故事图。当佛教发展到了大乘阶段,弟子们从“普济众生”这一使命中重新认识了世尊生前的叮嘱,他们以深情的雕刻来重现佛陀的形象和他一生中重要的片断,这些作品力图告诉距离世尊生活时代渐行渐远的人们,曾经有个人是如何舍弃世人梦寐以求的荣华尊贵,凭借自身艰苦的努力,照亮了人类生命的彼岸。

  这时,佛陀造像已不仅仅是睹物思人的简单纪念,更兼具面向大众的传法功能。公元七世纪密教进入了其成熟阶段,在门派杂呈的本尊法修持中,对于各自本尊法像的观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修炼手段。密教时代大量涌现的果位不同、功能不同的本尊护法,实际上都是佛菩萨为众生行方便而做的种种化现。密教的修持者们在这些造像前禅坐观想,明心见性,借助大成就者们深切的慈悲和广大的愿力,一步步完成自己了脱生死的根本功课。

  金铜造像是佛教艺术极富特色的一个品类。因其材质珍贵、坚硬不毁,人们通过工艺卓绝的提炼、煅打、铸造和雕刻,在烈火的淬炼中完成着一次次虔敬的礼赞。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赋予金铜造像以不同的选矿取材、铸炼技法、雕刻工艺和审美意趣,在佛教教义的不断演化中,各个时期均产生了对韵、法、势的不同理解,体现出风貌各异的美学标准和时代特质。

  犍陀罗造像的主要面貌

  在当今的地图上,古印度的犍陀罗应该包括如下地区:以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为中心,西北到阿富汗的哈达,东南到印度河东岸的塔克西拉,北到斯瓦特。犍陀罗地区东西宽二百多公里,西北群山矗立,东南是温暖的印度河谷底。

  古印度时期的犍陀罗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公元前四世纪,当亚历山大把广阔的中亚地区变成了罗马帝国的殖民地后,希腊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印度。古罗马人为众神造像的传统,明显影响了尊崇佛教的古印度贵霜族人,他们开始仿效希腊人的做法,用理想的人体像来表现佛。

  作为佛教造像的发祥地,犍陀罗地区佛教造像从世纪初延续到六世纪,由于年代久远,金铜雕像非常罕见,一般只能看到少量的晚期作品。由于工艺直接承钵于古罗马,故在犍陀罗佛像上可以清晰看到雕刻精致的西洋相貌—具有雅利安系欧罗巴人种的高鼻和花瓣似的嘴型:鼻梁与眉脊连接,鼻翼窄,嘴角小而深陷,唇形饱满。面部微有笑意,轮廓明确的眼睑半覆眼球,眼窝边缘曲线流畅,视线低垂,面容丰满安详。以此表现释迦牟尼开悟前的半眼禅定。

  犍陀罗佛像早期的头发为束发形肉髻,发丝卷曲,后期形成了螺发状肉髻。额中发髻前伸,两鬓波状发缕由前而后,发缕清晰。佛衣样式通常为通肩衣,即受希腊、罗马服饰影响,由整块布覆体的无袖衣,从右肩搭到左肩,过长的衣袍部分通常搭在左臂或拎在左手上。衣纹技法与希腊雕刻近似,以左肩为起点,放射状伸向各处。衣服整体感觉质料厚重。犍陀罗佛像发展到晚期,又逐步出现了衣摆包伏双腿,或是袒露右肩的一些造型方式。

  从犍陀罗造像的背部来看,后背平整,后脑略有弧形突起。

  斯瓦特造像的主要面貌

  斯瓦特地区位于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现今看到的斯瓦特金铜造像,主要是这个地区在公元七至八世纪完成的作品,多为表现释迦牟尼和观音系列的题材。斯瓦特造像一般不大采用鎏金工艺,以铜质的本色示人。这些铜雕多用青铜材质,铸胎密度细腻。能看到它自内而外渗出一种朦朦的色蕴,古雅苍郁。

  对于面部的表现,从斯瓦特造像开始,出现了亚洲人的样式:面部为鹅卵形,下颌较长,肌肉线条流畅饱满。这些造像在胸部肌肉的刻画上突起丰盈,腰腹部强调出一种真实的肉感。主尊手大掌宽,饱满柔软,两臂向身体外侧略呈张开之势,跏趺座上可以看见弧度突起的脚跟。释迦牟尼造像佛衣的刻画也很有特点,大多采用了“V”形领口,衣纹的表现如水波荡漾,承袭了传统的“水丝纹”技法。

  斯瓦特造像的双层莲台造型同样别具特色:当间腰座向里深束,莲台台面呈椭圆形,周边铺开的莲瓣硕大,瓣型中部圆鼓突起,表达了一种丰盛圆满的生命状态。

  克什米尔造像的主要面貌

  克什米尔地区主要是指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东部、中国西藏西部的区域。我们现在看到的克什米尔造像,主要集中出现在公元七至十一世纪。这些作品多采用青铜琍玛、白琍玛、黄琍玛等合金铜质,或用纯银进行铸造,题材广泛,手法细腻,风格大气。

  主尊肩膀宽阔,脸颊丰盈饱满,头发卷曲,下巴部位通常有圆形突出(尼泊尔风格的突起则略呈方形),手指圆润修长,臂钏的位置较高,在上臂的顶端。这种习俗在印度至今仍有延续。

  克什米尔造像头部的表现也别有特色:三叶月牙形帽冠,冠顶挑高。嘴唇相对短窄,修眉高耸,眼睛细长如梭,眼窝轮廓自然,瞳孔居中。眉眼距离开阔,双眉和鼻骨相接。主尊面部结构端正秀丽,仿佛正处于诵经禅修的状态。

  在整体造型表现上,克什米尔造像形式多样。腰部略收,以此表现腰胯部分丰腴的肉感。在腿部以下的花纹上经常运用错银和错红铜的工艺,图案多为中亚的丝绸风格。莲台设有单层、双层束腰,莲瓣略短,瓣尖外翘,与北魏时期造像相似,经常会出现一瓣两鼓的独特样式。对于方形台座,往往还能看到山石、金刚力士、动物、供养人等的刻画,粗犷奔放,和谐自然。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