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幽幽不尽茶与禅

2013-02-20 浏览次数:12189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中国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由于久坐疲累,眼皮无法张开,因此撕下眼皮,丢弃在地上。而在丢弃眼皮的地方,竟然长出一株矮树。达摩祖师的弟子们,摘下矮树上的绿叶,酿制成水饮用,竟能保持禅坐的清醒,这即是禅茶的来源。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也因此人们常说茶禅一味,究竟茶与禅有什么相同呢?我以为主要是品茶与悟禅时都需要的,专注的精神。   

  茶、禅合一的茶道,也是一种禅门艺术,自然合乎不均齐、简素、枯高、自然、幽玄、脱俗、静寂这七种特质。因此,把这七种特质,视为‘侘数寄’的注释,应该是恰当不过的事了。被尊为日本‘茶圣’的千利休,为了表达他那孤寂的‘侘数寄’茶道,曾以下面这首诗歌,说明他建造茶屋(数寄屋)的理念:一眼望去/没有花朵/没有着色的叶子。海滩上坐落着/一椽孤寂的茅屋在秋夜朦胧的/微光下把这种‘侘数寄’的茶道理想,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千宗旦曾撰有《茶禅同一味》五卷,阐明禅道和茶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卷的标题是:“茶事以禅道为宗‘,并在内文说:”一切茶事所用,皆不异于禅道。’禅茶之器物,并非美器,亦非宝器,更非旧器,而以圆虚清净之一心为器。此一清净为器,系禅机之茶也。以名器著称供世赏玩之茶器,何贵可道。为饮一茶而购置无价之宝器,秘藏于库当宝,又有何益可言。……总而言之,不管也不该谈论器物的好坏。去掉善恶的两样邪见,于自己心中素求实相清净之器物。   

  引文说到‘圆虚清净之一心’才是真正的清净的美器、宝器。千宗旦似乎特别重视‘圆虚清净’和‘一心’;因此,《茶禅同一味》对于‘一心’有这样的解说:“一心之器,并非人的作为陶铸之事物,系天地自然之器也,故具足阴阳日月,森罗万象……。‘而对于’圆虚清净‘,则有下面的解释:不断奋起勇猛心悲切尽禅茶工夫,即能免王者的牢狱,死后关闭三途之门户,必定能升天得道。有如此成就者,谓之天地同一,圆虚清净之宝器。亦把此称做禅茶之机。古瓯陈器,非凡的奇玩,与之相比又有何价值可言。   

  无疑地,这种茶具观,乃是从无形的、形而上的‘心’,亦即禅道的观点,来阐释有形的、形而下的茶具。

  我国茶叶的兴盛时期是唐朝,在佛教的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在我国的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在南方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有助佛规,这也许是佛教倡茶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在魏晋甚至更早的时候,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修炼时常用的饮料了。如:陆羽在《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又摘引的《宋录》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僧道已有尚茶之风。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伪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壶居士《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后人疑为苏箫之作。苏箫是智积的好友,与风琴并称“三清”。是不是苏箫不知道,但作者以“居上”自称,则定与佛门有缘。   

  如同尔时惠可(神光)问:请和尚安心。师(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心。进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达摩语慧可:为汝安心竟,汝今见否?慧可言下大悟!是一专注的精神。亦可如慧思禅师(陈宣帝尝屡问侯,世称“南岳尊者”。)有一天,志公禅师派人传话说:“你为什么不去教化众生,而独自一人在山上?”禅师没有作声,静静的看了来人很久,道:“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哪里还有众生可以教化!”   

  看看想想,没有人能代替我们自己,如同品茶,冷暖自知。心。佛。众生体无差别,你我又何尝不是? 


      “喝茶时每每喜好翻阅禅书,或晴窗,或秋夜,或春雨,或冬雪,茶香初发,书卷才开,以茶伴禅,以禅入茶,往往自成佳趣。茶味只在一时,琼浆玉液,过颊即空,参禅也是如此。禅机稍纵即逝,只在电光石火间,快捷如箭。

  “秋夜岑寂,虫声唧唧,灯昏茶冷,掩卷太息:人生天地间,以无为有,以变为常,四时嬗递,悲苦交集。虽有佳茗,得之于一时片刻,过后便香消玉殒,总成空事。我佛言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禅,原本就在生活中,是因为人离禅已久,才需要参禅,而得禅的人莫不表示:“哎呀!我们真是人在禅中不知禅啊!”  

  从前,夹山善会有一位年轻的侍者,追随他很久了,夹山看他在自己身边没什么长进,就叫他出外行脚,增广见闻。

  侍者游走了不少道场,也没大的收获,这时他听说夹山的名气越来越大,闻风而来的参禅客也越来越多,他就赶快回去见夹山,并且有些嗔怪地说:“和尚啊!原来你就是大悟的高人,为什么以前不指导我,还叫我四处奔波呢?”

  夹山善会说:“谁说我没有指导你呢?我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你什么是禅,只是你自己没有发觉而已。”

  侍者不大相信地说:“有吗?”

  夹山善会:“你煮饭的时候,我就烧火;你盛饭菜时,我就把钵交给你。这不就是了吗?”

  侍者一听,豁然大悟!

  原来,生活就是禅。

  “睡起有茶饥有饭”,禅就在这平凡的事物里,是这么亲切。“行看流水坐看云”,禅就是这么无处不在,人生就是如此与道契合,一如行云流水……

  茶是一个禅的象征,意思是觉知,因为茶使你更加警醒,更觉知。

  创立里日本茶道的村田珠光,一日,一休问他:“要以怎样的规矩吃茶呢?”珠光回答:“学习第一个把禅引进日本的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为健康而吃茶。”这时,一休就给他讲了“赵州吃茶去”的公案,然后问他说:“关于赵州“吃茶去”的回答,你有何看法?”珠光默默地捧起自己心爱的茶碗,正准备喝的一刹那,一休突然举起铁如意棒,大喝一声将珠光手里的茶碗打得粉碎。   

  珠光一动不动,过了一会便向一休行礼离座。走到玄关时,一休叫了一声:“珠光!”“是!”珠光答应后转过身来。“刚才我问你吃茶的规矩,但如果抛开规矩无心地吃时将如何?”珠光静静地回答:“柳绿花红。”对村田珠光坚韧不拔的茶境,一休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作为参禅了悟的印可证书,一休将自己珍藏的宋朝禅门巨匠圆悟克勤禅师的墨迹传给了珠光。珠光将其挂在自家茶室的壁龛上,终日仰怀禅意,专心点茶,终于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理。   

  佛法并非有什么特别的形式,她存在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对于茶人来说,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别无他求。这就是“茶禅一味”的境地。  

  像就像是人有人品,茶也有茶品。  

  从用茶的角度去品味人生,是种雅致;从做人的角度去体悟茶的禅意,是种旷达。

  云中衲子说:“有茶喝而不会喝茶的人是种悲哀,会喝茶而没有茶喝的人是种忧伤,会喝且有茶喝的人是种幸福。  

  会喝且能有茶喝并能品味出禅意的人是种洒脱,无茶而能直入禅趣的人是种超脱,有茶而不拘泥于茶趣或是禅趣的人是种超越,无茶而能处处与茶道禅心相应的人则是奇迹。“若有时间,闲坐下来,泡上一杯温柔的月光,伴着悠扬的琴声,于是,一天的尘劳便随风而去,飘向岁月的远方。

  我喜欢茶。尤其是在这喧嚣浮躁的都市。每个人都在扣问着自己,每个人又都在患得患失的忙碌中迷失着。  

  曾经有位赵州和尚,每当有人问“道”,和尚便说:“喝茶去”。远道而来,“喝茶去”,身边侍者,“喝茶去”,喝茶,喝茶……禅师那平凡。朴实而又洒脱的风范,令后人敬仰,而“喝茶去”那亲切的声音,也常常在耳边回荡着……

  金宣。冻顶。蒲洱。玉露。云雾……不说别的,单单听这些茶名,就很美。

  有一种叫碧螺春的绿茶,细小。白绿相间而又打着螺旋的嫩叶,玲珑可人。用山泉一冲,便浸出了整个的春天,绿意,也透出全身弥漾开来。  

    茶,可明智茶,可清心茶,可以洗却人生的疲惫茶,可以使生活充满平和的芬芳……  

  譬如禅理,譬如之若清闲和逍遥,甚至清心寡欲,可是你我在这茶中,在这幽幽不尽的禅中,品味几何?  

  注:了庵清欲(1288—1363),六祖下十三世,嗣法于古林清茂,有《了庵清欲禅师语录》九卷行世。 (作者:禅茶阁居士)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禅茶 茶禅 禅道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