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由禅至茶:解疑答惑茶文化

2013-02-20 浏览次数:781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多位茶文化专家就《吃茶去》杂志提出有关中国茶事活动目前有诸多之“疑”接受访谈,他们是

陈文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组展会资深研究员,江西省茶叶协会会长,《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主编,著名茶文化专家。

陈云君: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天津文化学院教授,著名禅茶文化专家。

寇  丹:中日韩三国茶道咨询委员会顾问,著名茶文化专家和壶艺鉴赏家。

崔锡焕:韩国国际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茶的世界》杂志社总编。

范增平: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教授,著名茶文化专家。

舒  曼: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馆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奥茶委专家组成员,《吃茶去》编辑部执行总编。

 

本刊记者:寇老师,近三十年来我国茶文化活动的开展如火如荼,这样做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您怎样看弘扬茶文化的目的?

寇丹:没有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就没有茶文化的今天。30年来茶文化活动从萌芽到在全国的普及,但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其中非常有特色的占有少数,棋牌茶室很多。棋牌也是国家提倡的一种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对和谐社会安定团结和中国进入老年社会的生活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茶文化活动的目的我认为不仅仅是为了这个。2006年底,我应邀到韩国参加了一个中日韩三国研讨茶文化发展与未来的会议,目的就是认识到通过普及的茶文化活动来提高国民素质。韩国在这个会议上还作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要建立茶文化课程的决议。我想这是了不起的一项决议。

现在一些人认为茶文化活动就是所谓的茶道表演,它实际上是茶艺冲泡技艺的演示,作为“道”来讲是不可以表演的。“道”是每个人内心的,体悟不同。一个女孩子往那儿一坐,这个叫“关公巡城”,那个叫“韩信点兵”的,都会这样的冲泡技法,不仅是会了,连喝茶的人也看惯了。其实每个地方每种茶叶都有它不同的冲泡方法,还有的是长嘴壶杂技式的,还有穿汉服的、穿袈裟演禅茶的,千变万化都不离泡好一壶茶。

我想,今后中国的茶文化活动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大家来提高到茶文化内在的核心上,也就是儒家文化的“正”、道家文化的“清”、佛家文化的“和”以及我们茶文化的“雅”。不仅是为了喝茶,而且还能通过对音乐、绘画、茶具的了解以及欣赏等等,从这些方面来提高我们个人或集体的文化品位和修养。当然,你在家或到某个地方去喝茶作为一种休闲为目的固然是需要的。但是,作为我们茶文化研究工作者来说应该引导大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也就是从物质升华为精神的层面。

本刊记者:陈文华老师,外界曾给予您一顶“中国茶文化举旗人”之帽,当年为了推广茶文化,您游走于全国各地的茶馆。您对清茶馆比较偏爱,并认为这是弘扬茶文化的一个有效平台。为什么?

陈文华:说到茶文化的走向,我认为还是要提倡文化型。文化是清茶馆的品茗艺术,做起来也许比较艰难。一是要有经济实力;二是要有文化的理念和不断追求;三是还要有政策对应的条件。只要大家对这项文化的推广坚持下去,是很有潜力成为一个文化型茶馆的。河北虽然有几家清茶馆,也似乎隐隐约约在变化着。在北京,大多消费者都是商谈事情才去茶馆的,这说明一个城市的消费层次不同、文化修养的差异,消费人群的品位就不同。目前,全国只有20%的茶馆是文化型的,80%的茶馆几乎都是以棋牌、餐饮为主的。由于经济压力的冲击,经营者坚持不下去,就导致清茶馆改为其他经营内容,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也可以理解。但对茶文化而言,做到一个茶馆提高文化的品位,坚持做文化型茶馆,在目前这种趋势下诚然是很艰难的。总的来说茶馆做好做不好,与经营者的理念和管理有一定的关系。再加上整个社会不重视这项文化,政府支持不够,仅仅靠民间的和一些研究者来努力是不够的。因此,做好文化型茶艺馆,就得有经营的实力作为铺垫,引导方向要正确,商品品质要好,宣传力度要加强,要不断地变换经营策略,如讲座、会员制、对老顾客的回馈等等。这都是一些有力的促销活动,这样又便于管理。客源稳定是必须追求的,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茶文化、茶叶和茶具的相关知识等等来提高茶馆的文化品位,要让消费者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精神消费。精神消费是无限的,要让文化消费越过物质消费,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茶艺馆的文化品位。

本刊记者:目前禅茶文化很热,甚至影响到国外。陈云君老师对禅茶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对禅茶文化和禅茶表演有自己的看法。能谈谈这方面的话题吗?

陈云君:了解禅茶文化先了解“禅”是什么? 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而且“禅”是不能用来表演,也没办法表演的。

本刊记者:陈文华老师是如何看待禅茶文化的呢?

陈文华:佛家种茶,茶人种茶,各种各的。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搞禅茶文化。你们河北有特色。舒曼打造的就是禅茶文化。净慧法师等把禅茶文化精神定义为“正、清、和、雅”。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请来几个和尚开个茶会就叫禅茶了。

本刊记者:那么,禅茶文化的核心体现的是什么?

陈文华:禅茶强调的是“禅茶一味”。 我们茶人要追求的是其中的“味”,也是我们要探讨的一种文化。如何体会到“禅茶一味”的境界呢?首先要对“禅”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要不断地研究和探讨。对“禅”不知,又何谈“禅茶一味”?不懂得禅文化内涵就更别说如何体会“禅茶一味”,仅仅是让别人教一下动作形式就能够做禅茶那是不可能的。有人认为自然茶道为真。那么,什么是自然茶道?何谓自然?又何为茶道?我想对于这个话题还有待讨论。喝茶讲求的是茶之本身的真香、真色、真味,如此,泡茶的人才能够完成泡好一杯茶。那么,泡茶者是否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呢?我认为有了平常心,茶也自然而然地泡出了其本身的色、香、味。中国当前的茶文化过于形式化,应该提升到实质的要求上去。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搞禅茶。同样是喝茶,有个和尚在那儿坐着就可以打一个旗号说在做禅茶,岂不是太荒唐了!

崔锡焕(插话):禅茶文化毕竟与佛教息息相关的。吃茶去!就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吃茶去”的公案很好地说明了禅中的平常心。对于一个年轻女子,做禅茶做到平常心很难。禅茶文化讲究地是自然和谐,心静了,逐渐就会进入禅的境界,所谓心要入茶,茶就随心,茶也是可以起到洗心静心的目的。

禅茶文化和平常喝茶不一样。它让人的心像茶一样明亮起来,静了下来。在韩国饮禅茶带动起了打坐的形式,如瑜伽一样达到一种心境和谐自然的境界。

禅茶交流会以前是以茶道为主,自从有了这个禅茶以后,韩国也是广泛在使用禅茶这两个字。不过,禅茶是因佛教传承的,倒茶、泡茶,佛教亦讲如何饮茶,但不如禅茶发展的这么快,应该会很有前途。希望中国的茶文化活动尽快发展深入到老百姓之中,把禅茶当成一种文化也罢、兴趣也罢都可以。

本刊记者:我们通常听到日本茶道、中国茶艺和韩国茶礼这样的概念,那么我想问一下崔锡焕先生,韩国的茶礼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崔锡焕:韩国茶礼的发展,是在逢年过节,韩国的妇女身穿漂亮的服饰在彼此奉茶的仪式中发展起来的。遗憾的是中国作为茶的母国,茶的发源地,很难碰到一个纯茶馆让我们去用心品茶。在日本、韩国都有专门喝茶的清茶馆。由于一个城市的消费层次上不去,文化方面追求欲望不高,太过于商业化,经营者的领导意识不够浓,对服务者的服务意识要求不高,谈不上如何引导消费,又何谈引导禅茶呢?

陈云君(插话):一些茶商也宣传“茶禅一味”。那么,这个“一味”是什么“味”呢?我们如果能看到茶的本性,就能从茶中看到大光明,就能得到大安乐。那么,怎么理解空性呢?为什么这么说呢?所以,既然都是佛,那么佛和众生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大道。“禅茶一味”是一句常见的话,但是要真正地理解这句话,是很难的。茶饮的历史已被打上深深的禅印。

中国茶文化沿着茶艺轨道与时俱进,融合儒、道、释,植根于生活和人性土壤。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等多家争鸣,百花齐放。而茶文化不能与之抗衡,尤其是儒家占主导地位,佛教、道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反而不如日本,佛教在中日两国地位是不相同的。在日本佛教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于是日本有了“茶禅一味”。所以我认为“茶禅一味”在中国还很远。很多的以“茶禅一味”为主题、为招牌、为跟风的行为,都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形式主义的,与“茶禅一味”的原意相距甚远。

去年我在南昌召开的“关于日本茶文化的讨论”中说过,现在有些茶文化社团玩不出什么来,又不切切实实地干些实事。一帮人就请几个和尚拿庙里的钱搞什么禅茶,这是禅茶文化吗?这是热闹,还是没有“热”只有“闹”?

寇丹(插话):我参加过几次国际性的禅茶会议。冷静地观察一下还是觉得形式的东西多。至少是我自己修养不够,定力不足,达不到那种禅、心、茶的境界。我几次去韩国,他们每个乡村都有茶礼会,是在社交祭祀或节日举行活动。以此体现出韩国茶的礼仪、礼貌等。中国的茶艺表演都是年轻漂亮的姑娘在台上表演,韩国的表演者大多是一些中年以上的妇女甚至是老太太,为什么呢?因为很年轻的人没有人生阅历,不易懂什么是“道”。“道”也不是任何人可以用来表演的。中国有的地方在表演中要么喋喋不休地解说,外国人听不懂;要么表演做作的成份太多,被人一眼就看穿了。从这方面讲,国外茶人对中国也有些微词,尤其茶艺员的服饰打扮穿着无袖衣服,暴露出不雅的部位令人反感。它与舞蹈不同,茶艺要求典雅大方,以及茶艺员此情此景的那种神韵美,而不是花样百出的舞蹈美,所以在服饰打扮上应该注意现实的环境和所处的工作岗位,茶艺表现的是一种和谐庄重自然之美。

本刊记者:我们都知道范增平老师有“台湾茶艺导入大陆第一人”之称,为大陆推广茶艺文化做了不少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您就开始创编茶艺,尤以“三段十八步”独步天下。那您培养茶艺师的考评有什么样的要求?

范增平:首先要组织一支茶艺表演队伍,通晓音乐、诗词等;其次要让茶艺师走向持证上岗的轨道;最后要让茶艺逐渐走进校园。

茶艺进入校园,是素质提高的一种形式,是品德教育的必修课。茶艺和其他学科都一样,都提倡德、智、体、美的共同发展。美的一部分要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是美德。目前,学国学也是美德的一部分。提倡素质教育,让茶艺文化走进校园,我认为前景会很好。

寇丹(插话):中国虽然是茶的母国,但有很多年轻人十有八九对茶文化不了解。年轻人虽然知道现在有不少的茶馆,但他们把喝茶仅仅作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友谊的媒介,很少把它作为文化的载体。我认为从媒介到载体这个过程,是对茶文化活动的一个提醒。学生们在学习茶文化的时候,至少懂得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非的?喝茶、识茶、理解茶,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感受,在校园当中推广茶文化,懂得礼貌,懂得尊敬他人,懂得茶中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每个学生来讲,从文化、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本刊记者:现在有些学校认为学习茶文化和他们的专业没有关系,学不学茶文化无所谓,寇老师认为是这样的吗?

寇丹:了解学习茶的文化,并不等于非要以后你去做有关茶的工作。我觉得我们有许多人进入茶艺馆是从爱茶的角度,并不是茶文化的角度走进茶馆的。作为学生,文、理各门学科他们都得学。茶也是其中一个贯通各科的、大家是易于接受的、在生活当中是最普及的一门功课。只要理解了茶,爱上了茶,在今后的任何工作岗位上都可以学习茶甚至离不开茶,茶可以给自己丰富的知识,多一项技能,这对于当前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必要的,同时也会对将来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

本刊记者:刚才各位专家都对禅茶文化作了简要的解读,现在有些人对“茶禅一味”之“禅”在先,还是“茶禅一味”之“茶”在前,认识不一,见法各异。舒曼老师是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的?

舒曼:有关禅和茶相结合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发生在河北临漳县昭德寺。在宋代,圆悟克勤禅师究竟有否书曾日本遣宋使“禅茶一味”抑或是“茶禅一味”四字真诀之说,还是一个迷?传说毕竟代表不了事实,学术界一直在争议。但圆悟克勤参赵州“吃茶去”公案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在其“语录”和其著作《碧岩录》中可以见证。目前普遍说法是“茶禅一味”这一禅林法语由中国而入日本,又有日本回到中国。无论是“禅茶一味”的“禅”在前,还是“茶禅一味”的“茶”在前,对它的注解都应该是“禅和茶”或者是“茶和禅”具有“同一兴味”。这样的“同一兴味”,我理解为茶可清心,茶可雅志,茶可礼仁,茶可静思……。禅呢?同样是这样。如果从佛教(尤其是禅宗一脉)背景讲,佛教对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特殊的贡献,讲“禅茶一味”而把“禅”放置在前,这是无可挑剔的;如果从中国茶文化五千年的大背景来论之,“禅”只是在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中佛教文化的其中一支——禅文化,所谓的“茶禅一味”而把“茶”放置在前,也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一个禅者和一个茶者对两个层面上的不同叫法和区别。既然禅和茶在此时此刻,在你的心中两者本来不二,自是“一味”,已经是“同一兴味”了,还有必要去区分“茶”和“禅”谁先谁后的问题吗?所谓“禅既是茶,茶亦是禅”说得极是。茶禅一味已是一法,如果非要“于一法中而生二见”,那就是在“茶禅一味”之法中非要生出两种知见,实在是不合大乘之教。为此事曾托梦于诸高僧大德曰:“师傅,究是‘茶禅一味’还是‘禅茶一味’?”师曰:“吃茶去”!再问,回答还是“吃茶去”!想想也是,已然合二而一,有必要再把“一”去分“先”分“后”吗?又问另一高僧此类问题,高僧拿棍便打……。禅和茶是纯心,亦即纯一,不可被其文字所束缚,也不可执着于文字。茶是茶,禅是禅,因为有心,有纯心,茶可以是禅,禅也可以是茶。陈云君老师说,禅茶一味之“一”是一种心境,而“味”则是体悟。我很赞同陈老师的这种说法。禅、茶与“一”和“味”以及饮茶人的心境、体悟皆化成为一,原来禅和茶是同样的味道。没有对与错,没有先与后。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禅茶 吃茶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