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河南频道讯:为了配合馆藏文物的整理工作,四川省文物保护实验室于2001年12月至2002年3月,对馆藏的一件鎏金青铜佛像进行了清洗。
佛像为青铜铸造,清代,高16.7cm,清洗前表面被污物覆盖,但仍能看出,除发髻外通体鎏金。鎏金层与青铜基体连接较好,但在手、足、鼻、膝等较突出的部位,鎏金层磨损脱落严重,在背部、手臂等较平整的部位,鎏金层也有脱落,且有明显的划痕。佛像表面覆盖的污物,多为油污吸附灰尘后形成的软质污物,在鎏金脱落严重的部位有绿色或枣红色铜锈。鉴于佛像的保存现状并不乐观,为避免清洗过程中,损伤鎏金层和青铜基体,应选择安全稳定的清洗剂。
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实验室试验,我们选择用对青铜器几乎没有腐蚀性的乙醇,作为青铜佛像的主要清洗剂,对于局部较难处理的锈层,用络合能力较强的氨三乙酸,结合手工机械方法,进行清洗。清洗采用60%乙醇水溶液,调节PH至弱碱性,因其主要成分是无水乙醇,因此对于佛像表面的污物主要起软化溶解的作用,弱碱性条件下,可以使鎏金层表面的铜锈软化溶解。然后,用脱脂棉,将表面软化溶解的污物小心擦掉。
具体的操作工艺是,用60%的乙醇水溶液浸泡湿脱脂棉,敷在污物表面,待其软化后,再用干净的浸有60%乙醇的脱脂棉轻轻擦拭佛像表面,锈层较厚时,可多次反复操作,直至将污垢完全洗净为止。大部分的污物用该方法处理,都可得到理想的效果,但对少量较硬的锈蚀层,可用5%氨三乙酸络合剂进行络合,操作工艺与氨性酒精相同。局部又硬又厚的锈壳,可先用犀角剔刀,轻轻将表面的锈壳剔掉,然后再用清洗剂进行清洗。
经过近四个月的清洗,佛像已恢复了本来面目。在清洗后,佛像表面鎏金层的损伤情况也一览无余,但仍难以掩盖其华丽、端庄、肃穆之气。佛像的头部,发髻颜料完全被污物覆盖,已难以分辨,为了避免在清洗过程中,损伤发髻颜料,引起掉色,需在对其颜料进行成分分析和保护处理之后,再做进一步的清洗。发髻顶部的鎏金,大部分都已脱落,露出青铜基体,且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层稳定的锈蚀产物,故亦不做处理。
参考文献:杨小林,潘路,马燕如:《唐代鎏金铜天王像的保护与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1年5月。来源:第七界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