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侵略者曾这样描述圆明园中的寺庙和佛教艺术品:
在宝塔里,我们发现有各式各样的佛教祭品:巨大的佛雕,有金的、银的、铜的,其中有一个是铜的,足有70法尺高。
周围密密层层的灌木丛林,名花佳卉,且有很多琳宫梵宇,供奉着奇奇怪怪的神(后来才知道,有几个菩萨是金制的)。
佛像极其巨大,系用木料制成,外面镀金很厚。殿的四周,有许多蜂窝似的小神龛,中间供奉着小一些的菩萨。……另一个神龛里,摆着镀金的香炉。又有一个镀金顶七彩的珐琅香炉,搁在别的神龛里。
至今,昔日圆明园中的很多艺术珍品仍流失海外。
目前圆明园收藏的铜器以宫殿陈设和佛像及佛堂内的供器为主。青铜器是贵族世家的标志,但到了清代铜器已经失去了这种意义,成为生活中的实用品。一种作为宫殿陈设、佛堂及太庙供奉,另一种为皇宫日常生活用品。
清朝皇帝信奉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清太宗将尊崇藏传佛教定为国策,为以后历朝所恪守。雍正帝即位前就曾与高僧“朝夕谈禅,颇通禅理”。他自号“圆明”居士,认为自己是不着僧服的僧人,“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
乾隆朝是藏传佛教的兴盛时期。乾隆帝尊崇藏传佛教不仅是个人的精神需要,还作为结好西藏抚绥蒙古,维护清朝在全国统治的一项积极政策。正如他在《喇嘛说》一文中所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得不保护之。”“盖以蒙古奉佛,最信喇嘛,不可不保之,以为怀柔之道也。”他凭借强盛的国力,不惜巨资在全国修建众多的藏传佛教寺庙,仅紫禁城中就有佛堂30余处。
圆明园作为皇帝的御园,为了满足帝后礼佛的需要,建有不少佛教寺院,如慈云普护、舍卫城、正觉寺、法慧寺、宝相寺等。为了皇帝能够朝夕礼佛,九洲清晏、奉三无私这些主要起居处也设有佛堂。
圆明园中的寺庙和佛堂不仅供皇室成员拈香朝拜,举行各种佛事活动,还收藏有大量的佛像和各种供器。这些佛教艺术品种类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舍卫城是园中规模最大的一组佛教建筑。每年帝后生日,王公大臣进贡的各种佛像都收藏在这里,日积月累数以万计。方壶胜境共藏有大小佛塔32座,佛龛180座,佛像数千尊。梵香楼位于长春园含经堂西配殿外侧,是一座两层转角佛楼,里面供奉了很多的佛龛、佛塔。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二月仿故宫慧曜楼所供金塔、银塔、铜塔、玻璃塔、紫檀木塔,为梵香楼各造一座。后又添造一座珐琅塔。金塔共用八六成黄金3400两造成,塔的两块月牙,用一块重550克的白玉割开做成。
清朝皇帝常常亲自过问圆明园寺庙佛堂中供器的制作和摆放。“雍正二年(1724年),铜作做圆明园佛楼供器一份”。“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做得金累丝点翠嵌珠宝八宝,郎中海望呈进。奉旨:朕往圆明园时送至圆明园供在万字房,其原样送至九洲清晏佛堂。钦此”。“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太监胡世杰传旨:法慧寺楼上现供佛九尊。手内酌量大小配做红、黄、翡翠三色玻璃钵。钦此。于十二月九日将做得钵九件持交。”
以下佛像均为圆明园出土,从中可窥当年佛事供器之盛。
含经堂出土的地天母像最有意思,它是梵香楼里保存下来的唯一一件东西。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始修建六品佛楼。六品佛楼一共有8座:圆明园有一座梵香楼,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共有3座,紫禁城中有4座。
现在紫禁城以外,只有河北省承德市须弥福寿寺和普陀宗乘寺六品佛楼建筑还在,但是文物失散。紫禁城中的宝相楼文物已不完整,慧曜楼、淡远楼已毁于火灾,梵华楼保存最好。圆明园梵香楼属于八座中的第二座,第一座建造的慧曜楼只剩地基。
八座六品佛楼里面的陈设,只有第一、第二两座是一模一样的。这两座早期6品佛楼中的6座佛塔,是用金、银、木、珐琅、玻璃、铜6种不同材料制成,其中金塔用86%含量的黄金制作,用金3550两,一座佛塔下来比整个佛堂的成本都要高。佛塔上面有日月标志,日用珊瑚,月用白玉,非常名贵。由于成本过高,此后几座楼的佛塔全部用景泰蓝烧制。与之相比,前两座塔在乾隆年代花了很大功夫。我们现在见不到这两座塔的形制,也见不到前两个六品佛楼的样子。另外,前期两座楼,楼上每间供82尊佛造像,后期各间供122尊,也就是说前期和后期供奉佛像在数量上是不一样的。
我比较了一下这尊地天母佛像,发现这一造像在前后期都有,而且风格也是一样的。这说明六品佛楼虽然前后设计作过修改,但其中佛像的供奉思想和艺术风格还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这件地天母像出来我很高兴,它成为早期六品佛楼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