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细说中国香文化

2013-01-01 浏览次数:17870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何谓香
 

    香.广义的讲只要气味芬芳,有怡人养鼻之功效皆曰香。如:花香、饭香、茶香……狭义的讲遇热点燃而发香,因温度的不同,香气也不同称之为香品。如沉、檀、龙、麝……

    广义的香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含,香品则因区域的分布不同、制作合成不同而呈现的气味各不相同。

    香品为用可追溯到史前红山文化(以之字纹灰陶熏炉为证)至龙山文化(以出土蒙古包形灰陶熏炉为证),至良渚文化(竹节纹灰陶熏炉为证)直至清末,无一不展示了中国用香的习俗。香品又分先天香和后天香两种,以沉、檀、龙、麝为例。沉香大致由越南蜜香树、海南莞香树、马来鹰木树凝汁而成。凝汁缘故,如自身病变结疤及雷劈、火烧、虫咬受伤而分泌汁液。树活而取香谓生香。树亡倒伏去腐而取香,为熟香。倒在沼泽中、土中、海中,称水沉、土沉、海沉。因时间的长短而香的形成比重及气味也不同,时间越长香越好,属后天成香。

    香整体划分可分为植物香和动物香两种。檀香则一生芽出土就已成香,不需任何人工反自然的演化,属先天香木。檀香地处热带有老山、新山、东加、澳檀等多种。因木吸其地热,自古就有檀香不可单一成品,要经过炮制去火、去燥或与别的香合在一起使用为佳。

    龙涎香,因抹香鲸吞食大乌贼或章鱼而形成,因乌贼、章鱼体内有些坚硬、锐利的部分,难以消化极易划伤鲸鱼的肠道,在这些残留物的刺激下鲸的消化道内会分泌出一些物质来保护和治疗肠道的伤口,并将尖锐之物包裹常常与肠内残存物一起从口中吐出,或随排泄物排出。经过海水的浸泡及阳光的暴晒,空气的氧化由黑变灰,直至变近于白色,其先的腥臭味也慢慢减退,甚至消失,逐散香气成为成熟的龙涎香。因形成消化过程的长短也决定了香的品质的高低,好的龙涎香也更为难得,小者仅八两,大者则数十斤。龙涎香发香缓慢留香持久,烟气有很高的浓度,故古人称翠烟浮空、结而不散,是动物香中的上品。

    麝香为雄性麝香腺的分泌物贮于香囊,位置处于雄麝肚脐后方。香腺分泌物历经几个月的熟化,形成粉状及颗粒状的香仁,质优者呈颗粒光亮油润,制成溶液便于使用。毛壳麝香是将香囊取下阴干悬挂或入袋使用。

    香自古以来是一项既神秘又厚重的文化,历经几千年直至清末消退,民国难觅。清末至今历时二百多年,期间只能在庙宇之地可寻踪影,在社会上已难寻踪迹。香是人一生可相知、相守、相伴的人间密友。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抹灭的作用。古时文人读书焚香、品茗焚香、会客焚香、以香会友、以和香为乐、香风、香俗、香席、香事。现已不在人们的视野里及听觉、嗅觉中出现。

    香用于礼佛、悟道、学识都有极大的妙用,可通关、开窍、温肾纳气、祛疾拂燥、理气调和,使人易静、少燥、利于思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最佳旁伴。

 

香之用

    中国用香历史久矣,“香”上古时礼天地之用香曰“上香”,可通天感地、感召神灵;修身养生用香曰“中香”;祛病疗疾用香曰“下香”。到后来称上药、中药、下药,中国自古讲究中庸,故取其中称“中药”,后来发展成中医。“上香”纯正,易达精神,久用无碍;“中香”复合可强身健体,亦可长用;“下香”疗疾,量多有害。

    古人待客用香易选平燥之材复合而成,易使人平气静气。写作阅读选甘、凉之材,气味沁脾、益思考、助记忆。睡眠选平和无辛之材,易安神助眠。

    香有五味,辛、甘、酸、苦、咸,所谓五味入五脏,可依据香材之味来调和自身所需,使身体达到“平衡”。

    香之为用一般是依据香材自身的优劣经混合去燥助清,复合成各种气味经使用使人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如使用化料香则相反使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染疾、患病。在用香中一定要分清优劣,以免造成人为的伤害。

    古代道家提倡用天然香供养诸神,可通天感神,上天入地得福报,拥福功,若掺杂、合污则相反。儒家以香为伴,是因为香气以甘、柔、清为根,易聚神、延思维增记忆、去浊入脾主思、寡欲忘己,与文学贯通,可助学业。佛教清香一炷,忘俗去尘、清心寡欲、做悟起禅,都有香相伴。因香能使人去贪、涤污、静心、通灵,是佛家参禅悟道的辅助品。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香有关。衣,古时衣多以丝绵制作易遭虫咬,以香熏衣可防虫,又可香身。食,食物用香也是在远古先民们开始使用火之后发现的。它可使食物发挥出更好的味道。住,古时宫殿多用香木做成柱梁及用香料合泥涂于墙壁,阴天气潮满屋香气,去浊纳清。行,古时出行多用马车,车内外悬挂熏香球炉,故称“香车宝马”一路留香,香飘数里。

    香文化的百年脱节造成了对香的陌生,盲目的使用化料香,忽略了天然香对人的益处及化料香对人的危害。现代各大寺庙都在极大地反对盲目烧香,有的只允许敬香而不允许点燃。因目前市场大部分香都掺加了化工原料一时难以抑制,所以寺庙也只提倡燃三支香或不燃只敬以减少不必要的危害。寺庙前多有古树名木,古时因香纯正,故起到保护作用,化料香的过量焚烧会给古木和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害。所以在我们的常识中一定要多加了解香的文化,以免对社会对自身造成不可弥补的过错。烧香礼佛、祭祀本是一种善事,千万不要让化料香把善事变成一种害。中国香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就是针对和弥补这一时期过错,使中国的传统香文化再一次展现出来,让我们对香的认识范围更广泛。让各界有识之士共同来挖掘我们中国的香文化,为中国香文化做出更多贡献!

 

香之品

    品香可分为“清品”和“调品”。“清品”是指单一香品用各种火种及各式器皿不添加任何辅料,品的是香材的本质及原汁原味。品香的品种、产地、各种土壤及所处环境和分支、气候,所产生的香的自然韵味。品香是从物质到精神的一种过程,纯朴自然的香气由浅到深感受大自然的氛围,使身心放松进入一种忘我的精神领域。由此带来全身心的感受,使心灵得到一种洗礼,从而达到一种境界。

    “调品”是多种香调合在一起,依据自身的感受和需要选择性地加以调配,使香的气味达到一种复杂性,使人达到一种循序渐进、曲径通幽之感。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在一方斗室之中能找到这种感觉实属不易,仿佛置身于百花丛中鸟语花香,一天的疲惫与不快随之而散。

    上古用香由祭祀到去味、消霉,再至养身、祛疾,最后达到登境脱俗,在浮躁的尘世间处静养闲,品味人生乃真趣也。

    品香有三种境界:得气、得神、得“道”。品香“得气”,是指把香品出辛、甘、酸、苦、咸、优与劣、浅与深,用心感悟香的内在气质,有张扬、有内敛、有幽远,以及它的物理性和化学性质,注重感观感受和对烟雾的审美。品香“得神”,是指把香从日常使用升华到生活艺术中,讲究人、香、火、器、境、艺等几个要素中,集观、嗅、听及用香过程中产生的形体思维、心灵及香的韵味相结合,使人在此中得到熏陶和物质及精神的多重享受。品香“得道”是指,一种最高的境界,使人在与香的互动中完全融合尚自然、崇幽趣、悟万物、养天年,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明心见性、物我玄会、大彻大悟,也应了古人所言的香味人生。

    香有燃、点、熏、烤、移、置、泡、煮、烹、佩等多种使用方法。燃是把香材放器皿中以明火烧之,产生大的烟雾。古时祭祀礼天多用此法,因烟雾上升至天达到天地人合一,有通灵之感。点是指明火把碾成粉的香末,点着后香品会以炭火的方式蔓延,烟气均匀易屋内用。熏是指把香材点然后以半燃半炭之火生烟,烟气较中,宜厅堂。烤是指下层放若干炭火,上层置香料,不接触火以烤的作用下产生香气,无烟气有香味,宜卧室之用。移是指把香用各种方式点燃上置格笼,把香气移在衣服或被褥上,经久不散,防蚊虫、穿用时气味芬芳。置是指上品的好香,在常温下可发出怡人的香气,一般放置在雅室自然散发,经久味由浅至浓,但室内不可有其他杂味。泡是指用水把干净的香材浸水,一段时间把部分香汁浸泡出来使用,或合药、浇花且有营养和杀菌作用。煮是指把香用沸水煮香汁出来,颜色变深可空饮或煮食泡茶。烹是指用香和食物在一起烹饪,使食物更鲜美、健康。佩是指把有香气浓烈的单一香材或多香材合在一起,装入囊中,依据人的动静举止或湿度高低而散发出一种愉人之气,依据香的搭配所散发出的香气,从而达到不见其人已闻其品。

    古人也有“闻香识人”之说,香的使用为我们人类造就了高层次的品味,使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提升。

 

香之合

    香之为合,先辨其质,香料之材质大致可分为酸性、碱性、中性,依据取香气浓淡,合之前需煮或蒸或炒、灸、炮、烘焙、水飞等技法。把香材过盛之气中和干燥,使香达到高下合适,气味互不遮掩。

    所合之香用材天然,气味芬芳,养鼻修性谓“善香”。供养诸神得真性,强道场,对自身也能起到安神强魄之用。所合之香用材秽浊,香气稚劣使慧根及身体减损,增长罪业谓“恶香”。用材不均互遮香气,使香达不到悦意之境,无增无减称“平等香”。香者,天地之正气也。现今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动植物减少,名贵香材数量不但锐减,品质也在下降,这正是人心浮躁趋恶、福报减少、生存环境变恶劣。古时各种疾病、瘟疫、邪气,大自然动植物都有对治之法,而今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以致严重失调,望有限之资源,合香之人珍之。

    香之合贵在采拾,不仅要考虑功能性和气味,香材的产地及香的部位,还要考虑采拾时间所造成的药性差异,木香有广木、青木、云木之分;霍香有土霍、广霍之分,平原火旺,高原清凉,背阳热、背阴平。采香的时间不同,而香的性质也不相同,不同部位气味也各不相同。需应时因时而采拾,方可达到极致。如采根薯应入冬,果实应初熟,种子老熟用,茎叶宜夏采,花采含苞中。

    沉香品性中和,用于合香,多用无碍。沉香能行气下沉,易达丹田,清心静气,如君子之厚德能载物应为“君”。檀香能行气上行,散寒养脾胃,其性阳刚,需炼制当为“臣”。沉香、檀香二者相合平衡互补,呈现一阴一阳。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春夏日明,血易泄而气易行,土湿之气为重;秋冬日阴,血凝气沉,寒气为重,湿气,寒气为气象特征,则病在脾胃、肝胆,应以健脾运胃。芳香燥湿,湿阳为主,以豆蔻、苍术、白术、陈皮、枳实、藿香、佩兰、木香为“佐”为“使”若需要更加细致,随季节、气候之变化调节增减香材数量及品种,达到平衡。如春季可加入苍术、柏枝;夏季雨多土动,心神不安,可加入合欢花解郁、安神;秋日虫动,火气旺盛,易消化不良,加入当归宽胸润肠;冬季天寒易多加檀香,和胃行气散寒。合香之法因人而异,不拘一格运用惟妙,存乎一心的体会,其妙不可言也。

    合香品种有暖香、冷香、幽香、“闷香”、甜香等之称,形状有篆字、线香、锥形香等。

     合香中起粘合作用的有榆皮粉、白木粉、桂圆皮、树茸等。千万不要像现代制香中用化学粘合剂,因现代香品多用劣质木粉加化料不易燃,所以要用硝酸钾做助燃,对自身及空气造成大的损害。台湾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自由时报”刊载中山医学院生化课所提出的“劣质香”对人体有损害的研究报告。更有种种报道触目惊心,希用香之人慎之。

    天然合成香可造福人类,然而化料香却对人类有着极大的摧残。现代社会对“劣质香”的危害存在不自知现象,因为香文化在发展当中因种种原因造成脱节断代所致,故工业化料香与化料香精香品一样,不能达到古时称道的功能,不会给人以美感致使现代人认为古人有夸张之嫌。但随着人类的进步,对香与文化的更深了解,我相信会很快走出这一误区。

 

香之器

    香之用器源于上古,最早实物系红山文化出土“之字形陶熏炉”。以后历朝均有出土或传世为考,用香、品香的器具,材质各不相同,铜、铁、锡、木、陶、瓷、玉等。

    铜制炉味臭易燃立香,使香气不染铜器,做铜熏香炉古人讲究用木做盖,避免香失真味。

    锡制炉质软易变形,但制作工艺简便,不增杂气。

    铁制香炉用时有腥气,久不能散,易生绣、无雅气。

    木质香炉若灰放置不当或不均,则易裂易坏、易损、污垢不易清理。

    陶制香炉拙而实用,但无贵气,须懂之者方能喜爱,但不可做大器。

    瓷炉有玉韵、实用时使香不失真味增雅趣,历来为用香者喜爱。宋明自紫砂出现,它集陶土的透气蕴香,瓷的光鲜雅趣和玉的温润内敛,为后来识香之士所喜爱,紫砂有良好的透气性,外表有玉的特质。把玩过后,精光内敛透着黯然之光,品香之后留香持久,久用后无香、自香成为品香用器中的精品。

    玉炉虽华贵、典雅、但不蕴香常做摆设观赏用。

     香炉可大致分为仿兽形炉、仿礼器炉、仿花卉植物景观、仿人物炉,把香粉做成文字的各式熏香炉。

    炉有腹、耳、足、盖、座、链条、梁等装饰工艺,有錾花、镶嵌、鎏金银、铄金、渗金、点金、珐琅等辅助使用方法,有插、卧、焖、熏、烤、燃、点、等方法,有环形香、锥形香、线香、香粉等形状香。

    香炉精美典雅、增趣助愉,装饰厅堂、居室、陪伴琴棋书画、伴读、静思、不可无此妙物。历朝历代炉之造型所用之广,无不为历史所彰现,故宫所存各古画中大多都有炉的踪影,也表示了古人对炉与香的眷恋,同时也提供了对古代炉形的研究与探知。今人也无不以博古架上放一炉而感深幽,炉与香在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与天通、与地联的一种精神桥梁,无香炉亦赏、或静、或动都显示出了一种深远而凝重的文化。

炉可贮火,可置香,用之不宠放之不惊,虽无话语,遇可识之人但知此中妙趣,睡鸭香炉置卧室、金猊厅堂迎贵客,炉烟但识琴中趣,“篆字熏香”伴夜读,“朱火青烟博山蕴”,“宣德宫中放异彩”。闻香、赏烟、趣炉、愉性、养生健体,古往今来人们乐此不疲。

    今中国香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正加深对中国独有材料“紫砂”研发,开发出一批独具特色形态各异的紫砂炉,为以后喜欢品香的人们增添一批可赏可藏的收藏精品,为香时代的发展尽一份力,把中国传统文化再推新高。

 

香之境

    香之择境一般宜静、通气、不通风。境是指由多种艺术融合而成的综合艺术。艺术是生活中美的结晶,如视觉方面、听觉方面和想象,又可分为静态和动态。而品香活动综合性很大,集合艺术之大成,可融书法、绘画、插花、舞蹈等视觉方面,声乐、旷野、溪声、松涛、虫鸣等听觉。美轮美奂的炉具及用具构成一种静态艺术。品香过程中的演示、传香又构成了动态艺术。品香过程中香与人的互融,香味、气韵所带来的联想及我们用香时的“五官并用”“六根共识”,全面感受到香之美,从中领悟到自然的真趣,感悟生活的美好。

    前期用香,“心由境生”到后来真正领悟了香的物质层次和精神领域,后会变成“境由心生”不管身处何境,心可改变一切。这也是用香追求的精神层次,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月影各不同。”香如月,人如江,不同的人对不同的香有不同的认知。

    室外焚香需月圆风轻、烟波易荡、相应成趣,焚香弹琴烟如音律时伏时起,声形互融,焕然一体香尽曲终。深山夜读点篆字香,因无更声观香则知时辰,以便作息有度,古时便有“禄衣捧砚崔题卷,红袖添香夜读书”的佳境。

    焚香拜月之故由来以久,中秋佳节最盛,宜在花园、天井、庭院宽阔地带。所谓“待客备美酒,焚香能邀月”听涛、观溪、赏月备一佳器,焚怡人之香,在古代也是一大快事。

    宋朝四般闲事即“焚香、斗茶、插花、挂画”从嗅觉到味觉、行觉、视觉上达到高层次进入精神领域,从而涤尽铅华,入忘己之层,登无我之境。

    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传统文化疏于接近,故常燃化料之香,品有农药之茶,听易燥之音,赏无根之画,很难达到精神层次。古人依据书房、客厅、卧房、琴房等所需不同而用器不同,香品亦不同。如香末、线香、香膏、香薰、香丸等,境不同,香亦不同。

    品香宜静、宜动、可独居、可群谈。独居宜悟,群谈宜思,静可胸容万物,动可观性情。房有芝兰不夺其香,院栽花草可助其韵、通则达神、滞则有悟、一动一静,一阴一阳大道也。古往多少事,都在香事中。香席、香俗、香风融汇了中国几千年香文化历史,幽兰之香宜于居、龙麝味烈去秽易、调合味平群谈怡、朱火青烟最相宜、斗室独坐香相伴、天地乾坤溶烟缕、胸中欢闷无颜色、清香一缕绘心韵。

    古有香几、香椅、香案、香桌、香室,为用香、品香打造了一个互融境状。使香进入一个高的领域,当今已难觅其踪,同时香文化也反映了每个时代的兴衰、荣辱。香事盛,乃国事盛;香事衰,国事衰。感观历代无一不应,香事代表了一个时期国民精神领域的一个层次,遇战即消,遇乱则失,遇盛则起。香文化的升起也预示了我们现代社会步入了盛世年代,我们要加以珍惜,把大自然赐予我们传统的香文化再创辉煌与世共荣!

 

香之韵

    香之韵在于赏、燃香品韵、观形、嗅味,烟雾时聚时散,时开时合,静如山丛,动若流云,香自古与琴合为伴侣,气随音溶,绕梁三日终不绝,气韵在音律亦在,气散音在气亦附。香气有形而无形,音律无形而有形,音随烟动、烟随音展,无形有形构筑成一幅有形的听觉,观音听香溶为一体,给人的身心带来从来未有过的深远享受。把无形变有形,有形亦无形,待香尽曲终,使人经历了一种从物质到精神的一次大颠神游,进入忘我境界,使天地乾坤集于胸中。

    香与茶,韵在交融,香蕴气、茶蕴味合二为一称“气味”。品香啜茗自古有之,啜茗知味益在身心。焚香增韵意在神游,茶与水交融出真味,香与火互燃吐真香,品真味识真香,亦存亦失,交替互溶,诱神出游,遨游于天地,存乎于气味中,实乃一大境况。畅历于各时代,临古之祀天,同汉武赏香,与李白邀月,塞外金戈铁马之声不绝于耳,与古人会心和历史交流,乃真韵也。

    唐煮、宋点品茶之法虽已过去,品香赏炉得韵,痕迹犹存,伴月、陪琴、熏账、计时、香几、香案、香凳及古遗各式炉具,都感触到香之韵味。观古寺之上空袅袅烟波,与虔诚进香各色人等,使香与佛与人与自然呈现出一幅谐韵。人借助香与佛交流,佛借助香与人贯通,万般气象皆溶于香中。

   香蕴智、藏灵、纳韵、通天入地、启静助道、贯经脉、舒筋络,君子不可一日无香,涤寐、去尘、助思、解惑。

    香之为伴,如人不可缺食。品香和韵、静神聚清、博悟通道。友来焚香,去杂助谈;客来燃香,温馨展颜;独处点香,可去孤;闲来品香,熏自性。香是对人心灵的一种安抚,可驱邪气、通气脉、养真气、调平衡,长期用香可感神韵。正所谓“炉寒烟散韵犹存”香之气在于嗅,香之烟在于赏,香之韵在于感。香之神韵历经了几千年,伴人陪物,韵味悠然,香气入鼻,韵成天然,悠然而至,复又悄然离开,若即若离,是何等之韵味。

 

香之道

    道.狭隘的道指道家、道教,广义的道是指宇宙、乾坤皆有道。

    世之用香、合香、燃香、焚香、熏香、香习、香俗、香事、香席、香宴等皆属文化范畴。香历经几千年,每朝每代皆有变化,从祭祀、养生、祛疾遍及社会各领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器具的产生也因各时代不同,在造型及使用上也各不相同。香风、香事、香俗也因世界各地区域不同而不同,在香中道的含义也是有形到无形的互换。燃香,参禅悟道,香是舟,把有形变无形,离形去知达到忘身之境,身在此岸神游彼岸,香与禅定与物与时只是一种助道的工具而已。道存乎于宇宙间,游离于人世,以有形之躯,悟天地无形之法,世间之道。古人曰:道效法自然,天有阴晴,地生万物,风有雷电,物生物灭,水低石高,生老病死,贫富宠辱皆离不开道,道是无形亦有形。

    焚香读书,物我两忘,与书中人与事完全交融,超世离俗、感古之事、鉴今之情、观有字之书、悟无字之镜、贯天通地,上下几千年都在意境中,入冰室如临春,处三伏如沐秋,何等之意境。

    香之道在于从香的外观而知香产于何地?属于何种类?生香于何时?处于何土壤?周围何环境,知香何味,宜何时采拾,宜合何香、宜合何用、宜合何物、宜用何具?宜用多寡,成于山之高下,成香面朝阴朝阳,属何湖海沼泽所蕴,香木何部位,是伤、病、鸟、虫、蚁所为等。积水成海方称“道”,大自然以术的形式延生,至道而成,此乃香之有形之“道”。

    佛教中有香严童子,看见众僧,焚燃沉水香,香气入鼻、观察香气的来源,不是从木来,如从木中来,应该不燃应有香,也不是从火来,因世间的火没有香气,也不是从“空”中来,“空”是永恒的但香气没有,更不是从烟来,因为鼻子并没有蒙烟,香气既然去的时候无所至,来的时候无所从,此时身心皆无。根与尘亦消亡,也就成就了正果,虚妄离身,自性的妙香便出现了,这就是口、耳、鼻、眼、舌、意、身六根互对而互动,把有形化无形终得证悟,谓香之无形之道。

    六根互动就是行于山下,一声钟响忽鼻下有香,眼现宙宇,舌根生津、耳追余声、身在山下、意在空中忽又耳边有香,眼观钟声,舌感气雾,鼻嗅庙宇,意定身游,超然脱世,这正是一根驱六根,六根合一根,每一根知赏性都是自性的显现,参“只手声”,听有形香,觉性成一圆相,呈现不可思议的神变之妙。 

   每个人悟“道”各有不同,有断指悟道、拧鼻悟道、棒喝悟道、观日悟道,“道”在工作中、交往中、生活中,你不知何时触发悟道契机。这时你需要闲淡而自适的心,在当今快节奏中这样的情怀已被我们所遗落,我们应该在工作之余放慢脚步,在缓慢中体味生命的真与美。古人曾讲,“有才而性缓必成大事”,纵观历史有多少有才之人因心浮气躁而酿成大错,甚者丢身。国外也有“悠闲是智慧之母”的谚语,六根是无常的,只有自性才是永恒的。六根无常自性不损,悟道之后,所见更多,不经鼻而知香,不经口而知味,不经耳而听声,不经眼而观天下,此等深度可谓“道”也。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香的文化 香的历史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