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出自佛教的词语

2016-02-16 浏览次数:2814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大智度论》卷七:“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超)过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数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现见,故以为喻。复次,诸人经书皆以此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屡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后来用以形容数量多得像恒河里的沙粒那样无法计算。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顾自古及今,遭丧者恒河沙数,何以独示兆于是夜?”
 恍然大悟 
 
《观无量寿经》:“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廓然大悟,得无生忍。”《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单蒙指教,豁然大悟。”后作“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完全明白了。《红楼梦》第九五回:“王夫人也进屋里来了,见他这样,便道:‘这不用说了。他那玉原是胎里带来的一种古怪东西,自然他有道理。想来这个必是人见了帖儿照样做的。’大家此时恍然大悟。”《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安老爷这才把此番公子南来……因此辞官亲身寻访的话,从头至尾说了一遍。邓九公这才恍然大悟。”
 千差万别 
 
“差别”与“平等”相对,本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范畴。后禅宗将“差别”衍为“千差万别”,谓天地间的万物品类繁多,区别很大。如《景德传灯录·文遂》:“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意谓“千差万别”与“平等无异”是同一本体,“差别”即“平等”。庄子也说过:“以不平平之,其平也不平。”也写作“万别千差”。如《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四天之下,万别千差。一时明了,便能握金刚王宝剑,七纵八横,受用自在,岂不快哉!”俗语中多用之。如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而身心所从来,又有遗传、时代、周围、教育等等,尤其五花八门,千差万别。”
 森罗万象 
 
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万物。如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或者简直不算事。”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马祖道一禅师指出:“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灯会元》卷三)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外取法”。“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如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
 雪中送炭 
 
比喻济人之急。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此时若肯雪中送炭,真乃胜似锦上添花,争奈世情看冷暖,望着那一个救我来。”《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世情如纸,只有‘锦上添花’,谁肯‘雪中送炭’。”亦作“雪里送炭”。语本唐德行禅师《四字经·甲乙》:“雪里送炭。”
 泥牛入海 
 
泥牛,即泥土所作之牛,俗称“春牛”。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立春前一日,官府用泥土做的春牛置于府前,至立春日绝早,用红绿鞭击之以迎春,并预示春耕之早晚。如唐卢肇在谪连州时书《春牛榜子书》说:“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用春牛!”宋刘蒙叟有诗句云:“村妇祈蚕分面茧,老农占岁说泥牛。”这是以迎春牛乞丰年的一种风俗。但泥牛入海一词,乃源于《景德传灯录》卷八:“洞山(良介)又问:‘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师云:‘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五灯会元·元日禅师》说:“三脚驴儿跳上天,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用泥牛入海一词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
 随机应变 
 
“随机”一词最早见于佛典,如“随机说法利众生”(《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适化无方,随机隐显”(《戒疏》卷一上)等。“机”皆指众生根机、根器、根性而言,以众生根机各别,必须随其根机,为彼说法,方能领解,各得其益。后多泛指随着时机或情况的变化,灵活应付。如茅盾《腐蚀》:“大有视我为‘同道’,属于他们一伙似的。我当然随机应变,不但夸大了我与舜英的关系,而且暗示着我也参与密勿的。”
 一知半解 
 
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的直接体认,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反对执著于琐碎的“知解”,斥为“一知二解”。如唐灵祐《沩山警策》说:“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粪,比喻那些虚妄的“知解”。后人用“一知半解”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宋严羽说诗,好用禅语,其《沧浪诗话·诗辨》谓:“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鲁迅在谈到学外语时,也用了这个词。他指出:“学日本文要到能够看小说,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时间和力气,我觉得不亚于学一种欧洲文字。”(《书信集·致陶亢德》)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