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古代各个时期工笔画白描用什么笔

2015-01-21 浏览次数:82768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古代各个时期工笔画白描用什么笔,工笔画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如孟浩然《春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惜墨如金,分别粗线条的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那么古代各个时期工笔画白描用什么笔呢?
最早出现的白描作品是在东晋,这时期的绘画作品,用线简洁随意,形象生动,各部比例特征准确,能看出作家有很强的写实能力。这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铁线描,用力均匀、粗细无变化,代表性画家顾恺之,从他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中可以看出。《洛神赋图》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白描画的特点。《女史箴图》,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画家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与《女史箴图》中,可以看出他那高古简朴的用笔铁线描,所谓“铁线”,就是一条基本一样粗细的线条,意如一根铁丝,压力均匀,粗细无变化,其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在后人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线描法渊源流变之迹。在我们现在的学习中国工笔画白描时铁线描也是主要的学习对象。 如果说东晋时期的白描是作为工笔画中的一部分没有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那么隋唐的吴道子则是把白描发展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且在表现上打破了原先相对单一、变化较少的艺术形式。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白描艺术以吴道子为首的大批工笔画家的推动下形成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吴道子创造出独特的“吴家样”线描——“兰叶描”,这类线描发展后,便具有极大的活力。兰叶描是从丰富的衣纹的曲折向背为体现的一种描法,特点是压力不均匀,运笔中时提时顿,产生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线条。从他的《送子天王图》可以印证。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绘画。这幅作品极富想象力而又画得极富神韵,其笔迹画细如铜丝余盘。朱粉厚薄,粗细顿挫,随心流转,无论是表现人物的衣纹、鬼神的狰狞,还是描绘闪烁的火光,都表现得生动贴切,游刃有余。这一幅中国画,又昭示着线描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铁线”衍生出“兰叶线”,从此中国画的线描技法大备,苏东坡曾这样说过: “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书画同源,中国书画都讲究用笔、用墨,而用笔最主要的就是线条的塑造。而所谓“兰叶线”,就是一条不断地变化着粗细的线条,意如视觉中兰花叶的叶面和叶背的转折。书法中的篆书体,就基本上用铁线,中锋运笔,线条遒劲。后为加快书写速度,改结体圆转为方折,变为隶书体,由此产生了带有粗细变化的线条:撇、捺、波磔及点,与一样粗细的横、竖并存。相对铁线而言,兰叶线自然更优美,更富观赏性。但唐以前,基本上是铁线类的时代,直至吴道子创而为粗细递变、圆润飘逸、似断还续,神完气足的“兰叶描”。 五代时期的画风沿袭晚唐时期但在技法风格上工笔用笔更加细劲多变,对每一线条的完美表现,每一组线构成的严密性、笔墨的组合,甚至画面的局部变化,都有非常严格的讲究。画家传神写照的能力的能力又有提高。顾闳中就是一位著名的肖像画家。他的《韩熙载夜宴图》全画组织连贯流畅,画幅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却安排得宾主有序,繁简得度。
古人作画,专尚用笔,在准确地把握了对象的形体特征以后,用笔除了勾画出对象的外在轮廓之外,同时具有表达对象本质的要求,线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元素,在东方绘画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味。用笔的变化概括起来说是 “轻重疾徐,偏正曲直”八个字,实践起来却是千变万化,全凭画家妙悟,自然灵变。《韩熙载夜宴图》全画工整精细,线条细润而圆劲,用笔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的圆笔长线中,时见方笔顿挫,颇有韵味。人物衣纹组合丰富有变化,须发的勾画“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画尽意在,塑造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是一幅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宋朝延续300 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擅长人物、鞍马。在此方面,他继承了顾恺之以来的传统,而又有所创造,自立新意,在刻画人物个性和情态上极具功力。他把过去仅作为粉本的白描画法确立为一种画种,使之独立成科,独立的艺术形式。《五马图》是李公麟传世精品。五马名为:凤马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全画用白描法,只在少数地方用淡墨略加渲染,很好地体现了李公麟白描画的特色。墨笔线条简练,以提按、轻重、转折、回旋的手法,概括出马匹的不同特征以及任务的不同风貌,形神毕肖,气韵飞动。
画面中的马和人都运用了富于变化的单线勾出,比例精确,形象生动,把马的状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每匹马的肌肉、骨骼乃至皮毛的光泽都表现得十分完美。画中的人物脸型、服饰和动态各有不同。这不仅反映了人物的民族特点也表现了不同性格和身份。如对“凤头骢”的形体部分线描用淡墨,和近腿部分的斑纹相协调,而在眼、嘴、鬃、尾和腿都用浓墨,使之具有节奏感,其牵马人身体魁伟,目光锐利,鬈曲多须,衣纹坚挺,转折处有棱角,既与人物性格一致,也适合较厚重的服装质地感。又如秦马“好头赤”,其线条紧密结合马的造型需要,有精细、刚柔的变化;按照马体骼进行浓淡晕染,使人感觉马的健壮生动。这位牵马人他的衣纹用的是刚劲的“铁线描”和人物的体形、性格相一致。
“锦膊骢”的牵马人半身和腿部裸露,一手执毛刷,浓须而目光深沉,刻划了一个终年辛劳、地位低下的养马老人。他的衣纹比较自由、朴质、富于变化。“照夜白”和“满川花”的牵马人应是管马的小官吏。他们面部肌肉比较精瘦,或徐步向前,或回首顾盼,神色安然,这样处理是适合他们的身份的。衣纹或潇洒,或凝重,或健挺。这是楷书、行书的笔法在绘画上的成功运用。纵观整个画卷,笔法工整谨细而富于变化。画家依据对象的形体结构和特征,决定线条的起伏转折和刚柔徐疾,恰到好处的淡墨晕染,增加了物体质感和色泽层次,使画面显得华润浑厚,充分发挥了线描的表现力和韵律美。
元明时期的工笔画在宋朝的基础上并没有较大的发展,在题材内容方面也没有新的元素注入。进入清朝后,西方文化艺术虽然也在国内流传,但是没有得到广泛吸收,相较宋朝的繁荣,元明清时期的工笔画呈现出一种弱势状态。紧接着的一段时期,一场又一场的战乱在国内发生,中国的经济、文化一片低迷、萧条。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百花齐放,文化艺术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发展。特别是80 年代以后,中国历史进入新时期。中国画坛也出现了新的面貌,在社会改革开放的大潮下,西方文化艺术涌入国门,文艺界一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然后,又重新加以认识和再发现。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拘泥和封闭,又经过一度困惑和徘徊,终于敞开了艺术视野,张开了思想的羽翼。工笔画的振兴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展开的。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各个时期工笔画白描用什么笔”的相关介绍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