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都有放得下的闲情,也偶尔能挥霍一回时光,奢侈地想像一下,这才是一个起码的人生。
刘良佑曾担任台湾现代陶瓷艺术学会首任会长,是知名的书画和文物研究大家,也是两岸公认的香道研究第一人。在刘良佑看来,香道是最接近“起码的人生”范畴的生活方式之一。
不过,香道这种“起码的人生”并非人人可为,这不仅因为它是一项烧钱的休闲,即使在古代,品香都是贵族专属的;更重要的是香道流传至今所面临的文化和传统的缺失。为此,刘良佑教授梳理文献、实地探访众多香木、香料出产国度以及文物遗址,并身体力行地举行香道仪式和场景,力求为中国源远流长的香道文化寻根。
复古香席
刘良佑认为,古代中国的香席活动强调“净心契道,品评审美,励志翰文,调和身心”这四种品德。
五代的罗隐有一首诗写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到了盛唐,熏香已经很普遍了。进入宋代,由于士大夫崇尚高标准的物质生活,又着力从精神层面倡导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闻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
闻香仪式和场景又是如何呢?2006年盛夏的上海,我前去刘良佑先生府上拜访,他家中的古典家具和小巧的园林构成了一个非常雅致的品香胜地。轻移四扇雕花门板,进入香室。香室透气而不通风,墙上悬了一面皮鼓和一张古琴,一张徽作白木束腰四仙桌上罗列着香具,一手可握的品香炉均为刘良佑亲手仿制的官、汝、定、均,外加龙泉,釉面温润如玉,分别用来品鉴不同的香。还有同样材质的取火罐、香炭盒、香盒和香渣碟。由整块纯银打制的七孔香插筒还是南宋的遗物,包浆幽亮,分别插着紫铜竹节款式的香匙、香夹、压灰扇、探针、顶花、灰铲、香帚。
刘良佑从一个瓶子里取出一段香料示客,长约八寸样子,木质致密,乳白带黄,从外形看与一般的白木无异。然后他拿起一把“度手定制”的大马士革钢刀,在香料上割了一片比指甲略大的木片,放进一具闻香炉内。据说,香料的切割也至关重要,顺向、逆向、横向所获得的不同纹理会造成香气的差异。此前炉内已经铺了用松针和宣纸煅成的灰,埋入一小块点燃的木炭,刘良佑挟了香料盖于炭上,再用灰压轻轻压出放射状花纹的“小山”,操作时神情非常专注。品香炉的传递甚为讲究,主人用左手传至主客的右手,客人右手接过来,闻香三次之后再用左手传于下一位的右手,一种古意盎然的仪式感让我正襟危坐,而又心生向往。
当这只仿官窑品香炉传到我面前时,我按照刘良佑的示范,右手紧紧握住香炉的颈,左手虚拢成蒙古包状,盖住香炉口大半,移至鼻下,深深吸入,一股幽然的檀香迅速渗入体内又从脑顶逸出。第二次、第三次??闭目凝神,脸向左侧,再将鼻腔内已混浊的余气排出。
一炉香闻毕后,换上另一种香,继续美妙的香气之旅。
按照日本香道的规矩,在闻香的过程中,要即时在狭长的香笺上写下心得。由于香的气息捉摸不定,一开始是借用西湖十景来比喻,后来才用偈句来表达。但如何做到准确而富有诗意,就需要灵敏的感官和丰富的想像力,还有诗性的表达能力。刘良佑取出他累积多年的香笺,往往是一个单词后,再用一句诗来解释。写好香笺便应该算是闻香已久的“香客”了。
香缘偶起
刘良佑与香道结缘纯属机缘巧合,早年他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期间,曾于乾隆帝的“多宝阁”发现了一些造型奇趣的小炉,有金银打造,也有珐琅材质,成套堆砌,却不知是何物。翻阅《四库全书》等史料后,刘良佑得知这是古代的品香工具。中国古代中的用香和品香,在他当时看来,是一件风雅又深奥的事情。出于好奇和倾慕之情,刘良佑一步一步投入了香文化的研究。
上海博物馆举办周秦汉唐文明大展时,设专馆陈列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银器。陕西方面的专家将一些精美的器物解读为茶具和炼丹用的器物。“其实它们是用于闻香的。”刘良佑为此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唐代香文化与法门寺出土香事文物之探讨》的论文,送交“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的发现和观点使与会者大为惊讶。
在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中,何家村窖藏品里不仅有一件透雕五足三层银熏炉,还有一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这说明当时不仅室内设“蹑席、熏炉、香案”(见《新唐书.仪卫志》),贵族妇女身上也佩香物。而史书记载,在汉代已有此种香囊,只是实物最早的发现为唐代。刘良佑还列了一份表格,从唐高祖的公元618年至唐德宗的公元791年,通川、雁门、顺化、南海、上洛诸郡及属国向唐宫廷进贡香料数十次,这还仅仅是见诸文献的。
这些年,刘良佑受聘于上海博物馆,专心香道的研究,他认为中国香文化是大自然与人文智慧交融升华的物化体现,自春秋至汉魏开始初步发展。早在西汉初期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隋唐时期长足发展,形成了一个成熟完备的香文化体系。唐中期以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宋元明清,香文化处于最令人称道的繁盛时期,尤其是宋代,香文化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补记:刘良佑于2007年9月挥别尘世,但采访中他说过的话犹记于耳:“没有昨天,今天就不会存在,那么又谈何明天呢?一个民族要有明天,是需要根基的。我们不把昨天的文化恢复起来,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在熏香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大陆,唐宋以后的一千年里,由于战乱频繁,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萎顿,香席的仪式与诗、词、乐、舞、棋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也日渐式微,这炉幽香传至清末,终于在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
刘良佑生前一直希望与内地的文化人或香道爱好者一起交流并将其发扬光大。人已去,香犹在,愿亦存。让我们也为自己心中续上一脉香,接起中国千年香道。
话说沉香
沉香按结成情况不同分6种:沉香木因年代及自然因素,倒伏经风吹雨淋后,剩余不朽之材,为“熟结沉香”,味清醇;沉香木倒后埋进土中,受微生物分解腐朽,剩余未朽部份,为“土沉”,味厚醇;倒伏后陷埋于沼泽,经生物分解,再从沼泽区捞起者,为“水沉”,味温醇;活体树经人工砍伐,置地后经白蚁蛀食,所剩余部份,为“蚁沉”,气味清扬;活树砍伐直接取得沉香者,为“生结沉香”,味高亢;树龄十年以下,已稍具香气者,为“白木”,味清香。
沉香木可以用来制作木雕、念珠等。因大块的沉香已十分难得,又因其本身物理性特殊,沉香凝结的地方硬,木质腐朽的地方脆,用刀须十分小心,因而用沉香雕刻的摆件十分珍贵。沉香念珠纹理细腻,光泽滋润,是念珠中的精品。
沉香是贵重中药,可入脾、胃、肾三经,可通经脉安心神,镇静镇痛、收敛祛风,生津止喘,解除精神抑郁,调理中枢神经,提神醒脑。现代一般用沉香泡水,需取水沉沉香,清洗掉表面的杂质后才可以冲水饮用,水色清淡,入口清润,淡香随口带入身体,给人纯净之感。如果加入茶水里,再浓再苦的茶也变得清醇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