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闺消夏无多物, 一缕炉香一卷书。焚一炉香获得精神上的清凉,是古人诗意的消夏方式。
焚香虽然不能物理降温,但香气能引导心灵进入宁静清透的境界,摆脱闷热带来的烦躁。盛夏时节里,用清爽的果香为心灵注入一抹凉意吧。
荔枝香
花先入酿仙人识,壳即调香内府知。
荔枝果皮带有清新淡雅的香气,是古时制作熏香的香材,宋代《香谱》中说“取其壳合香,甚清馥”。荔枝壳制香,最具代表性的是洪驹父荔枝香,其配方仅用荔枝壳与麝香两味香料:
荔枝壳(不拘多少),麝皮(一箇)。右以酒同浸二宿,酒高二指,封盖。饭甑上蒸之,酒乾为度。日中燥之为末,每一两重加麝香一字,炼蜜和剂作饼,烧如常法。
用荔枝壳与麝香制作熏香,在盛产荔枝的福建地区广泛流传,僧人慧广游历福建时所作《下闽道中》一诗,就提到过此香“惟思劈火脐,香荐荔枝红”,诗中“脐”为麝香,“荔枝”即荔枝壳。
鹅梨香
法香方子新搜得,试取鹅梨注水沉。
梨作为香材入香,始于南唐宫廷,彼时宫中流行的果香味帐中香,就是用沉香与鹅梨制作而成,其方法是把鹅梨挖去内核,入沉香末、檀香末,上火隔水蒸之,等梨蒸熟后去皮,梨肉连同香末和匀,做成香饼或香丸。
李后主很喜欢沉香与鹅梨混合的清新风调,在《香谱》中还有一款“江南李主煎沉香”,也是类似的制香思路:
沉香㕮咀( 捣碎或锉末 )、苏合香油各不拘多少,右每以沉香一两,用鹅梨十枚,细研取汁,银石器盛之入甑蒸数次,以稀为度。或削沉香作屑,长半寸许,锐其一端,丛刺梨中,炊一饭时,梨熟乃出之。
这一独特的合香方式,让李后主的夜帐中果香四溢,南唐《宫词》中对此有相关的描述:“小殿龟头向晓张,鹅梨帐底散芬芳”。
除了鹅梨,苹果、榠楂也可榨汁蒸香,王沂《青烟录》记载,将沉香或檀香切成豆大的香丁,用苹果、梨或榠楂汁浸泡,入甑内蒸干。经果汁浸蒸过的沉香,入熏炉焚炷,香气清润可喜。
林檎沉香熟水
金鼎清泉乍泻,香沉微惜芳薰。
除了香炉袅袅烟缕中透着丝丝果香,古人还用水果与沉香制作清暑的香饮,陶宗仪《辍耕录》中的句曲山房熟水,就是用沉香与林檎制作而成:
削沉香钉数,插入林檎中。置瓶内,沃以沸汤。密封瓶口。久之乃饮。其妙莫量。
句曲山房熟水与鹅梨香的制法有点像,将沉香削成半寸长的细签,插在林檎上。放入茶瓶中,注入热水,密封瓶盖,静置一段时间后,就得到了气味芳香、口感甘甜的熟水。
带有沁鼻香气的熟水能消暑解渴,是夏天常备的香饮,随时供人口渴时饮用,钱时《夜索熟水甚甘》一诗,细细记录了饮用熟水的感受:“呼童夜半一杯汤,盎盎天和入肺肠。咽正滑时即挥去,人间此意细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