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香道文化四件事:品香既是玩物更是修行

2017-01-17 浏览次数:1986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隔火炙香以三五人为宜,可轮流品香
 
  燃一炉香,读书、弹琴、吟诗、作画,是古时中国人文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除了宫廷贵族、文人雅士的行香,还有民间日常、床头案上之用香。所谓“闻香品茗,挂画插花”,香,这种既有实用价值又极富美感的文化,一直温润着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却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完全消失了。
 
  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近年玩香的风潮开始悄悄复兴,并以圈子的形式存在、流传着。李珂、罗永坚、陈植渠都属于国内较早接触到香并研究品玩的玩香者,至今已将近十年。从初学者到品玩行家,如今他们更希望以“香”为载体,向更多人传播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炉、瓶、盒是香篆的经典工具。
 
  机缘巧合之下,罗永坚开始接触到较天然的藏香。恰逢2006年,台湾传过来的玩香风潮开始在苏杭兴起,此后两年传入更多城市,渐次形成高潮。罗永坚说,和十年前相比,如今玩香的人已大大增多,“国内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和省会城市,在城市精英阶层中流行,使用者要有一定经济基础、文化素养和稍微安定的环境。”
 
  “福”字的香篆
 
  “香道”风潮在近年的兴起,除了因为国人开始富裕,生活安逸等客观条件外,李珂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健康养生、闲适雅玩、性灵修行等各种元素,恰好针对了时人的弊病,因应了当世的需要。
 
  失落的传统
 
  对于“香道”,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来自日本。李珂认为,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香道在近代急剧的社会变动中大为隐匿,使我们几乎无本可循;另一方面,日本在传统香道的继承和创新方面的确也有不少可取之处,一时成为香道的制高点,再朝向台湾、大陆回流。
 
  品香篆是为了“观烟赏味”
 
  所倡导的“香道”,是既关注香材、香味,又与香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既是一套关于行香、用香的原则和规范,又具有美学意义和价值,兼具形而上的道性发挥。“我们延续复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有对中国历史与文化抱有温情的人,对此不可不有所了解。”
 
  其实从唐代开始,中国香文化已发展成熟。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细致的分类,如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
 
  宋代之后,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除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已广泛使用“香篆”。
 
  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的咏叹,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香不仅渗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当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的、审美的、启迪性灵的妙物。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