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能利用大自然中的各种香料装点日常生活,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出土文物——新石器时代的熏烧器具,便可为中国香文化之源。西周时,有了最早的焚香文字记载。汉朝自张骞出使西域后,异域香料传入中原,王公贵族以香炫耀夸饰,以至“含香”成为官员的代指;汉朝还诞生了中国第一部与香有关的论著《汉宫香方注》。魏晋隋唐以降,中国的香文化仍在发展,至宋代全盛。香道,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活动形式,严格说来,在宋朝才得以完整形成。
香有多种功效,如驱蚊避秽、除虫灭菌、开胃消食、安神除魇、驱散焦虑等。北宋黄庭坚在《香之十德》中,如此概括香的诸多妙用:“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古代香道,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士大夫的高雅艺术。而自元始,以士大夫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受到阻遏,平民文化、市井文化大行其道,香道风光不再、日渐式微,至“文革”时几成绝响。改革开放之后,香文化虽有所恢复,但已严重变质变味,徒有香之形,缺了香之“道”。因此,回归香道,在当下呼声日高。
笔者认为,回归香道,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香道的有益成分,找回中华传统香道失落的基因。香道,从香料的选取、制作,到熏点、涂抹、喷洒、嗅闻、品鉴等,有着一整套器具、仪规与讲究。但香道的意义并非外在的形式,其落脚点在于精神的追求与充实,由嗅觉引发通感,抵达心灵,进入纯粹的美的艺术境界。所谓的“闻香识道”,香,只是载体,由闻香、品香,先得“气”——感悟香的内在气质;由香气、香韵对人体、心灵的作用,再得“神”——进入生活的艺术之中;最后便是得“道”——人香互动,达到天人合一、明心见性的境界。
香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神农本草经》有言:“香者,乃天地之正气也。”回归香道,应着眼于精神的追求与内心的充实,在物欲横流的尘世中获得一份难得的执著与坚守,这样才能享受真正的“香味人生”。
近年来,国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投入不断加大,也为中华香道的推广与普及提供了条件与土壤。香道之回归,深入民间、扎根民间也是其应有之义。朋友来了焚香增加雅兴,独处时燃香可去孤寂,读书时点香可提神以助理解;忙时点香可调节气氛调整情绪,闲时品香可养性明心,禅修闻香可凝神静修以达超尘脱俗之境……
香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有人提及香道,总有一种高深莫测之感。其实,大道无形,大巧若拙,就某种角度而言,香道非常简朴,完全可以不拘格套、不拘形式,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书香、茶香、饭香皆为“香”,香文化就在身边,香道是一种随时可以触摸、随时可以享受的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