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香从东方来

2016-07-04 浏览次数:1524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在自古以来,焚香、敬香、咏香、赞香、造香,几乎成了精神寄托、高洁情操、美好情性、儒雅情趣的象征和代名词。香被“雅化”具有了高洁的品质。
 
文人雅士对香的钟情,不止于对物质“香”的讴歌,也有对皇陵精魂之哀、对家国兴亡之慨。
 
南宋王沂孙的《花外集》,借“香”喻情,抒发的是忧国忧民之情,以至传为佳作、佳话。
 
明代屠隆认为“沉香出于天然,其幽雅冲淡,自有一种不可形容之妙。若修合之香,既出人为,就觉浓艳……”。
 
李清照写焚沉香之景、之感受是“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清怀如水”。
 
黄庭坚则写道:“百炼香螺沉水,宝熏近出江南”,赞美的都是沉香。 
 
 
 
在中国,到了盛唐,熏香已经很普遍了,香道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五代的罗隐有一首诗写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进入宋代,由于士大夫对物质生活的高标准严要求,又从精神层面着力倡导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闻香,并制定了最初的仪式。
 
 
 
最原始的香是佛教的供香,因此香是与佛教同时传入日本列岛的。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熏香文化。
 
在南宋初期,日本皇室成员和贵族频频到中国来开展外交活动,并从浙江天目山带走了福建建窑烧制的茶盏和完整的茶道典仪。
 
 
 
《日本书经》推古三年(595年)有”沈木(指沉香木)漂于淡路岛,其大一围,岛人不知沈木,以薪烧于灶,其烟气远熏,以异则献之”之说。这是日本古文献中对香的最早的描述。最初传入日本的香,种类不会很多。日本现存最古的木片式的香料兰奢待也是东方名香之一。日本天平五年(733)圣武天皇时兴建东大寺,兰奢待收于正仓院内。
 
明治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侵入,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香道一度衰退,再次成为只有上流阶层参与的高级嗜好。
 
二战后,随着花道、茶道的振兴,日本的香道也向一般平民打开了大门,御家流与志野流的继承人们正在努力着日益扩大香道的影响。
 
汝窑 莲瓣香薰
 
今天,日本的香道有100多个流派,大体分为“御家流”与“志野流”。
 
前者是贵族流派,图风雅,重气氛,香具豪华,程式繁中求柔;后者是武家(士)流派,重精神修养,香具简朴,程式简中有刚。
 
在日本,习练香道是一门非常神秘深奥的艺术,从最初的闻香,到第二年练香灰造型,到第三年进入综合练习,经过4年才给“初传”证书,进级到师范“皆传”级需要15年,升到“奥传”一级则需要25至30年。
 
 汝窑 荷叶香薰
 
然而在熏香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大陆,唐宋以后的一千年里,特别是清嘉道以降,由于战乱频仍,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萎顿,香席的仪式与诗、词、乐、舞、棋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也日渐式微,这炉香传至清末,终于在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而日本影响较深的台湾地区,倒至今还有少数人在研究香道,他们更希望与大陆的文化人或香道爱好者一起交流并将其发扬光大。
 
 
 
以下是香道在中国和日本的流传的大概历史:
 
在中国:
1、中国人用香是很早的,远自即有,汉代之前用香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
2、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
3、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为东西文明的融合,更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4、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
5、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时尚。
6、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7、但到后来,随着国势的衰退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
 
 
 
在日本:
1、奈良时代(始于710年):香主要作为佛教的供香,少数用于薰衣或清新室内,受中国盛唐影响。
2、平安时代(始于794年):贵族们喜欢上了焚香,但只限于将其用于薰物。
3、镰仓、室町时代:在广大町民、武士阶层中传播开来
4、江户时代:“香道”正式成为一门艺术,且作为一个生活体系得到完全的创设。
5、明治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一度衰退,再次成为上流阶层的高雅品赏。
6、二战后:与花道、茶道一起得到普遍性的兴盛。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