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香道博大精深

2016-06-13 浏览次数:1809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中国人很早就把博大精深的香文化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一炷香、两瓯茶,朋友聚会时闻香、品茗、弹琴、作画,案前要焚香助兴,甚至连洗澡时也有沐香的习俗。到了唐代,香道已经很盛行,宋元时期更是和茶道、花道、挂画并称为中国人的“四雅”。 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香的使用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属精神范畴,又属物质范畴。从人类衣食住行的生存环境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生活,从民间崇拜祭祀乃至社会各群体与香的关系,可以将香文化体系定位在中国香道这个座标。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行列中香道占有相当重要的成分。香之所以成为道,是大自然芳香物质数千年来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未因朝代和政治变迁而消亡;它凝聚民族情感、链接公共意识、展现社会再生活力、传承历史文化的生命特征正是道的博大精深之处。从华夏文明初创迄今,塑造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气质的也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史,它的理论框架,让全世界的人望其项背。 追溯道文化的历史,华夏人文初祖创说的太极模式。一个黑点一个白圈代表恒定,一个白鱼和一个黑鱼互抱互回代表恒动。恒动的阴阳鱼承载着恒定的黑白鱼眼,形成了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生生不息的阴阳运动模式。这个运动模式平面地、简明地、朴素地揭示了宇宙大自然的运动规律,相对与绝对的对立统一观,是道文化的自然观,哲学观。所以我们说阴阳太极图即是道。它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创了一条巨河大川,容纳了万象自然。中国的香文化在万象自然中形成的香道体系,正是老子《道德经》中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产物。
 
 
      
       中国香道是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理念。它源自岐黄故里的医文化,所以甘肃东部的庆阳是中国香道的发源地。中国的香文化博大精深,将此升华为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寻找出一种凭借理由,将它纳入“道”的范畴,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学术界的争鸣,作为岐黄故里的我们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探索、研究、发掘它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促使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了方方面面原始素材,于是我们在庆阳市连续六届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中得到启迪, “香”的文化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经验,为此书的编写找到了一个切入口、生发地,让我们看到了香文化的广阔道路和辉煌前景。 
 
 
        香道博大精深,并不只是狭隘地指佛道所供的香。从香道在中国的历史来看,汉代之前用香是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隋唐五代用香的风气更盛,东西文明的融合,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但到后来,随着国势的衰退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到如今,更是乏人知晓“香道”一词,令人扼腕。 我国早在记载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尚书》之中,就已谈到“香的精神层面”,所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又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古人董说(若雨)所着《非烟香记》,提到所谓的“振灵之香”。他说﹕“……振灵香屑,是能熏蒸草木,发扬芬芳……振灵之香成,则四海内外百草木之有香气者,皆可以入蒸香之鬲矣!振草木之灵,化而为香,故曰振灵。”由此可知古人对于香气的阐释,已经不只是物质、官能层面的东西而已。 《圣经.出埃及记》之中,上帝指导梅瑟(摩西)制作“圣香”,吩咐他要把香制成“纯洁和神圣”的东西,将它当成“圣物”看待,由此可以看出古希伯来人对于“香”的重视程度,香已经超越了官能享受的范围,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第十》也提到笔者称之为“香道的理想国”的遥远地方。这个国度距离我们所住的“婆娑世界”有四十二恒河沙之遥,众香国里的如来,佛号“香积”,在这个佛土里上,亭台楼阁充满着香气,土地是香的,花草园林也都会产生香气,佛菩萨们所吃的是香气,毛孔当然也散发着妙香。这是个完全笼罩着香气的“清净乐土”,所以说“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如此可爱的“香道的理想国”能不令人向往吗?或许今天提倡“环保”的人士,应该以这个“香道的理想国”为追求的目标吧 香道在中国即将成为失落的文化我国近代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香道几乎处于灭绝的边缘,近几十年来,又由于受化学合成无所不能时代的长期统治,天然香料一直受到冷遇,香道已失去原有的风彩…。但是,请不要忘记“香道”起源于中国,中国应拥有和发展属于自己的“香道”文化。 
 
 
 
        中国盛唐时期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各种文化相继发展起来的同时,熏香也成了艺术。达官贵人、富裕人家经常性地聚会,争奇斗香,使得熏香艺术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传入了熏香,平安时代以后,香料开始脱离宗教用于”美”的目的。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多次提到一种熏香盛会。是说贵族们学习“唐人”的样子,经常举行“香会”或称之为“赛香”的熏香鉴赏会,这也是唐朝的熏香又经“和风”熏陶而形成的一种风习。到了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闻香”风俗,逐渐形成日本的“香道”,后在享保年间<香道条目录>一书问世后,“香道”取得了飞跃发展。 事实上,类似日本“香道”这种香文化除了中国、日本以外,其它文明古国也曾出现过。古代雅典的香料商店实际上成为各阶层人士的集会场所,政治家.哲学家.艺术家以及社交界的知名人物频繁出入,成为热闹的社交活动中心。这些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为了表现他们的“天才”,在香气方面大做文章,香的知识成为每个到此场所的人所必备,他们谈论香就象今人谈论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香气鉴赏会”逐渐深化成各种各样的“香道”。古罗马也有相似的情形,只是都没有像中国和日本那样普及并流传下来。 “香道”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的文化。正如同人们熟知的“茶道”的概念,“茶道”的含义远远超越了喝茶和茶制品本身,而是通过茶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培养高尚情操,追求人性完美的茶的文化。
 
 
         
        从香道在中国的历史来看,汉代之前用香是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隋唐五代用香的风气更盛,东西文明的融合,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但到后来,随着国势的衰退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到如今,更是乏人知晓“香道”一词,令人扼腕。欲想留住香道这一古老文化的精髓碎片,便先要从识香做起。 
 
 
        
        香道,是指从呼吸去享受香气,养身健体、凝气安神的一种高尚优雅的方法。它始于中国,至古尧、舜、禹、礼记中谈及祭天、礼佛、殷商时代就有香炉问世,汉末的《名医别录》对其就已经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四香之中以沉香为首 香道之中的香,主要分四种:沉香、檀香、龙涎香和麝香。即使是对“香道”这个名词感到陌生的人,相信都听说过这四种香。古人常说“沉檀龙麝”,四香之中以沉香为首。 沉香又有很多名字,例如密香、栈香、沉水香等,事实上是指香树上不同部位结出的不同品质的香。例如树皮结出的香称青桂香;树结的伤口上结的香按不同品质可分为角沉香、密香、鸡骨香、鸡舌香等;树主干上结出的为栈香;靠近根部则结为黄熟香;根部结出的香就叫马蹄香,分类极其细致。而且并不是一棵香树就可以结出这么多的香,需要精妙的气温环境状况的配合,所以沉香才会如此珍贵。 
 
 
        天然沉香味辛、苦、性温,归肾、脾胃、肺经。《本草纲目》中提到沉香时说它:咀嚼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热。可以说,沉香是得雨露之精气的珍品,能疏通经络、辟邪安神、解风水之邪毒,治心神不定,恍惚不乐。无怪乎佛家中的大师坐禅也需先焚香,借助香的作用凝神聚气,才能安然入定。除此之外,沉香亦能入汤入药,以汤药的形式对人体进行养生保健,例如黄熟香,就是最适合入药的香料。而香的精妙之处,至此才刚刚揭开帘幕。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