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苏东坡的香道境界

2015-09-25 浏览次数:2203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2015年国家香道师培训班招生报名
报名电话:400-037-4037
中国香道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活动形式,是在北宋形成的。这得益于北宋经济繁荣,文化丰盛,禅风大炽。
 
这一时期,香道同挂画、斗茶、插花并称为上流社会的“四般闲事”,这四事都是由禅堂禅风演化而来。香道群体也由王公贵族扩大到了文人士大夫阶层,香器摒弃隋唐奢华之风,线条简约洗练,风格清淡雅致。
 
 
 
苏东坡作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不仅在诗词、书法、绘画、悟道等领域有着登峰造极的成就,还是一代香道大家。
 
他不仅用香,还谱香方制香,如同书画一样,用制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将香视为滋养性灵之物,不只是享受芬芳,更是用香正心养神。
 
当时有一款着名的合香《雪中春信》,就是源自苏东坡的香方。此方根据现存的资料,是以沉香、檀香为君,辅以麝香、朴硝、丁香皮等一一调制,成品气味幽凉,有冷香中嗅得花开之意境,使人心静。
 
他曾将专门合制的印香(调制的香粉)和篆香的模具(银篆盘)作为弟弟苏辙的寿礼。更在其弟六十岁时赠以沉香山子并作赋。皆可见其对香道的钟爱。
 
 
 
除了用香、制香,苏东坡将香道提升到“立身、修性、明德、悟道”的水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好参禅,自然将禅风引入到品香、香席活动中,以咏香参禅论道。
 
比如黄庭坚以他人所赠“江南帐中香”为题作诗《有蕙江南帐中香者戏答六言二首》与苏东坡:
 
百炼香螺沈水,宝薰近出江南。
一穟黄云绕几,深禅想对同参。
螺甲割昆仑耳,香材屑鹧鸪斑。
欲雨鸣鸠日永,下帷睡鸭春闲。
 
苏东坡以《和黄鲁直烧香二首》和之: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黄庭坚又以《复答子瞻》两首为回应:
 
置酒未容虚左,论诗时要指南。
迎笑天香满袖,喜君新赴朝参。
迎燕温风旎旎,润花小雨斑斑。
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
 
这就是当时香道讲究的品香之后要咏香,且以香为媒,把诗作同参禅结合起来,这些“诗禅”既是应景之作,更有参禅论道的主题。由此可见当时香道对参与者要求甚高,因为香道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融合释、道、儒三家思想,用以立身、修性、明德、悟道。
 
 
 
苏东坡的门生由当时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到后世被敬称为“苏门六君子(增加了陈师道、李廌)”,除了这几位门生的文学成就外,更有以苏东坡作为灵魂人物的“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品格。
 
苏东坡一生经历五朝,尽管他宦海沉浮,半生飘零,却不影响他的文学建树,人格高岸,后世士人皆以他为典范。
 
苏东坡这种坦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除了天性使然,也与他终生寄理于香,集儒释道性命、人格修养有关。甚至在他被贬儋州的时候,仍然作赋《沉香山子赋》推崇海南沉香,还作诗抨击当时涸泽而渔式的伐香行为。
 
明代文学家屠龙曾就苏轼先生合香和品香的境界作总结道:“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自性立则命安,性命和则慧生,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如此不凡之境界,真是品香品到极致了。
 
像苏先生这样爱香,在宋代并非个案。我们熟悉的黄庭坚、陆游、范成大都是合香的好手。中国香文化萌发于先秦,经过秦汉、六朝、隋唐的发展,到宋代已至鼎盛。这一时期庞大的文人群体是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爱香、弄香,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谓“巷陌飘香”。有史料显示,南宋时期,香药的进出口额竟占到政府财政总额的四分之一。明清时期,香文化继续发展,但再也没有突破宋代的高度。
 
明人周嘉胄曾发感叹说:“香之为用,大矣。”怎么个“大”法?可以这么来理解:说它是芳香的,有椒兰芬芷,沉檀脑麝,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又是审美的,有“焚香伴月”、“红袖添香”;它更是“究心”的,可通灵增慧,养性护心。中国古代读书人一向以道德修行为上,美好的芳香之物可通圣德。从哲人们眼中的修身养性,到文人笔下的万种风情,掀开厚重的历史帷幔,我们可以从那香炉里飘出的缕缕香芬中品出精妙、优雅的古典文化情调。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