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时时刻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合理内涵。“深山藏古寺,幽谷吐兰香,天下名山僧占多”,寺庙道观的建址,一般都是风水宝地的所在。但是,寺庙在风水上布局上刻意回避“形理兼具”,峦头上依山傍水,体现天人合一宇宙观,理气上选择空亡线,有利于淡泊名利宁静清修。
一、寺庙的风水选址
寺庙多选后倚山麓的地方,查看佛寺记志的描写,我们了解到:如《慈溪保国寺志》卷一“形胜”条曰古灵山:“惟其发脉之祖,乃从四明大兰而下,至陆家埠过江百余里凸而为石柱山,为慈邑之祖山,转南折东崔巍而特立者,贸山之顶也,顶之下复起三台,若隐若伏,越数百丈为寺基……又名八面山,堪舆家谓是山乃西来之结脉处。”
又如《虞山兴福寺》卷一“李杰重建空心亭记”条曰虞山:“为海隅之镇发脉,自北而西迤逦南迈,其首则邑治在焉:其中支最为深秀,以山形磅礴,环抱灵气所钟也,旧有寺曰破山,今称兴福。”追求自身与环境相融,渴望超凡脱俗、找到成仙之所的理想境界。
这种有关龙脉的记载只表明寺庙地理风水上的一种普遍现象。《普陀洛迦新志》卷八直接记述了佛寺对龙脉保护的重视:“后山系寺之来脉,堪舆家俱言不宜建盖,常住特买东房基地,与太古堂相易,今圈内宫生饲外,其余悉栽竹木,培荫道场,后人永不许违禁建造,其寺后岭路亦不得向前往来,踏损龙脉。…… 观者摈治”,“凡本寺前后左右山场,不但不可侵渔,且风水攸关,竹木务悠久培荫,开石取泥、俱所当慎。”
更为奇特的是《天台山方外志》与《明州阿育王山志》是关于山源的考察,几乎是对风水理论中的名言“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注解和进一步论证:“山有来脉,水有来源,犹人身之有经络,树木之有根于世,水以地载,山以水分,考山犹当考水,知水之所中,后能知山之发脉也。故堪舆家之言风水云:‘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山岂为风水之止故?盖山之为气,风则散,水则止耳。”这里对山、水关系的表述也与风水理论相合,尤其是关于气非在山之位置最高处相聚的说法很有道理,此足可以解释为什么佛寺建筑很少立于山顶之上。
佛寺选址的总原则亦是“四灵兽”式模式,可用下面两句形容其特点:“环若列历,林泉青碧”、“宅幽而势阻,地廊而形藏”,观大部分佛寺环境莫不如此,这种追求固然与佛教的静修教义及佛教徒的生存需要有关,却也离不开风水潜移默化影响。
可见,寺庙风水之龙脉者,与地理同,若论高低与阳宅同,至于配殿廊房与衙暑同,道房禅房室与俗家同。
二、寺庙的风水环境
寺庙的性质是僧侣工作、生活、居住、学习的地方,是宣扬法的地方,多少年来都是以坚守出世修行的法则而闭关自修,作为出家的僧侣本身,其修行、出家的目的,就是超脱物外,不入尘世,所以他们在选择风水环境的时候,只求清净无为、与尘世隔离、教化他人,这才是宗教场所风水选址的真实原则。如天台山之大智寺:“师拽杖如之,而溪山阔,一峰孤秀,赏其面势宽广,远山矗立,绝喧尘,离溃闹,卜之曰:吉。”又如宁波保国寺址的选择,观其形势,也超脱俗世凡尘之间。过石牌坊之后沿山回转,跨仙桥,顿见象峰狮岩,而寺却仍若隐若现于云雾之中,当初格局至今依然。
三、寺庙的风水布局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中国寺院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要环包,像西方极乐世界莲花苞(莲包内为自性,真主即在内,莲花化出贤人)。前面朱雀要有水,后面玄武要有靠山。木星若无龙砂,可盖小精舍,若开大阳,可盖大道场。
中国寺院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记·乐论篇》)、“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所以,中国寺院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的寺院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
四、寺庙的风水理气
佛教寺庙多根据自然山向,天心十道四兽为据自然之向,多为空线,暗合天地造化之理。如洛阳龙门石窟的石佛全是辛乙正针,嵩山少林寺是子山正,又有唐朝开基的一寺庙,原是寅申正针,后大门改坐子午正针,严重偏离四兽,香火一直旺不起来。
也有村民自建庙宇的,不管什么峦头,尽管用子午正。寺庙立向也需因地制宜,多数立大空亡或双金煞。空亡之线有大煞,形势上有杀气,庙宇坐之能镇煞才能显神灵之力,如果这些煞气神庙都没有办法搞定,谁还去信?香火怎么会旺?
如堪舆经典:《九经会聚》上有这样一句话:“死水来死水去做神堂佛法常普渡众生;煞水来煞水去安神庙神欣威赫显神灵”。这正很好的阐明了寺庙在风水立向的基本原理。
因为出家人只求自修度人,是不需要富贵荣华,不需要子孙昌盛的。所以,理气上选择空亡线,有利于淡泊名利宁静清修。因为只有这样,出家的僧侣们才能安心自修、度人救世。才没有入尘世享乐的欲望。如果立向上形理兼具,吉利的能量场会促使出家人心态不净、想入非非,而导致他们产生享乐思想。
五、设计师不懂风水,遗患无穷
中国画里的殿台亭阁、山川池径,都是用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条来表现的。中国寺院建筑的出发点也是线,柱、梁、额、椽、拱等,宏观来看都是一种线,这些线条交织网罗,便构成了图画。这里,每一处建筑个体都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离开了全画就没有了生命力。所以,大雄宝殿只有在配殿与山林的烘托下,才显得既典雅庄重又富有深幽意境。
建造寺庙的风水寻址,还要考量与自然的和谐。寺院是解除烦恼的善地,建筑巧妙与山水相融,一到此环境,便令人感到轻松美丽,便是好风水。其要害,则在于建筑不霸气。有的地方削山填河,将建筑弄得高大雄壮,但欺山压水,霸气十足。这种建筑,便不是好风水。就算当地原来风水很好,遇到这种建筑,风水也会走风泄气,不利主人。
当今中国新建的寺院,十有五六都存在很多毛病。这不一定是和尚的问题,而主要是设计师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十有八九都不懂风水,不懂得利用风水与建筑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建筑与人、自然三者构成和谐,只是一味为建筑而建筑,重形式,轻功能,以致道业不明,僧俗混杂,因果相悖,灾祸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