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觉生寺寺门
寺院简介
【觉生寺(大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海淀区北三环路甲31号。俗称大钟寺,占地3?8万平方米。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坐北朝南,中路主体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已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及东西藏经楼,主殿房两侧各有配殿。大钟楼是寺内的核心建筑,高20米,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楼内高悬永乐大钟,因镌刻有《华严经》,又称华严钟,为明成祖朱棣令京师铸钟厂铸造,先放在汉经厂,万历年间移置万寿寺,雍正年间移至觉生寺。大钟通高6.75米,口径3.3米,重46.5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钟。钟身内外铸有佛经咒100余种,总计23万多字,所以它又是世界上铭文字最多的大钟。字体端庄隽秀,传为明初书法家沈度所书。钟架由8根粗大的大梁柱和3根横梁构成,钟钮处是一根长1米、宽6厘米的铜穿钉。钟声清扬激越,可达方圆百里,为世界古钟之首。80年代初大钟寺整修一新,并辟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陈列着先秦至清代的古钟400余口,展示我国古钟发展的历史。《宸垣识略》记载:“觉生寺在曾家庄,雍正十一年建。”据寺中碑刻记载,雍正皇帝认为“京城西直门外曾家庄有圆址爽垲,长林佳茂,此地右隔城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宜为寂静清修之地,用是肇建焚宇”。因此兴建了觉生寺。
寺庙庙会
大钟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开庙半月,是京城的八大传统庙会之一。旧时香火很盛,届时善男信女来烧香拜佛,祈福还愿者络绎不绝,来逛庙会看热闹者也大有人在。因地处郊野,寺外空旷,又距城不远,为商品贸易提供了场地和客源。很多商贩都来设摊售货,应时食品、儿童玩具、日用器皿、大小农具,无所不有。各种曲艺杂耍艺人也在此设场演唱。城乡各处的民间花会、高跷、旱船、太平车、狮子、竹马等也在庙内外表演。庙内香烟缭绕,钟磬齐鸣,人头攒动,几无立锥之地。庙外幡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比肩继踵。
在大钟寺庙会上,除烧香拜佛外,最吸引人的是庙外的跑快车和走马。《燕京岁时记》:“长安少年多驰车马以为乐,超尘逐电,劳瘁不辞。一骑之费,有贵至数百金者。”跑车又叫“跑热车”,就是赛车,不仅赛谁的车跑得快,还要看车的装饰,挽车骡子的体形、毛色,以及御者的穿戴打份、执鞭行走的姿势等等。就车的装饰来说,车围子就是给车穿上“衣服”,一般用深浅两色蓝棉布缝制,只有外面一层。高级的用绸缎呢绒,里外都有围子,更高级的分单夹皮棉纱,根据季节变换。冬天用灰鼠脊、孤脊作里面围子。在车围周圈镶嵌十三块玻璃,谓之“十三太保”。夏天轿箱前有撑竿支凉篷篷,遮住辕骡,轿箱两侧也支凉篷,谓之“双飞燕”。车围子外面镶边、包角等处都有各种花纹图案以及流苏、网络等装饰。
挽具即以木、皮革、麻、棉制成的鞍、夹板、缰绳、笼头等,上面均有装饰,有的甚至镶金嵌玉,所谓的“金鞍玉辔”。挽车的骡子也很讲究,长相要好,毛色要纯。都经过特殊训练,拉上车要小跑,但蹄下不乱,故叫“跑车”。
走马也就是赛马,但不准马的四蹄腾空的往前蹿,而是四个蹄交替着走,要走得快,走得稳,故叫走马。走马还要看鞍鞯是否鲜明,骑手的穿戴是否讲究入时,骑术是否高明,等等。谁胜谁负,还要根据观众的喝彩声来分高低。
大钟寺庙会上还有一项最引人注目的活动,就是北京人所说的“打金钱眼”。说打金钱眼,必须先介绍永乐大钟。
海淀觉生寺大钟
寺院文物
永乐大钟被称世界钟王。大钟通高675米,钟口最大直径367米,重465吨,钟身内外都铸满经咒。共有汉文和梵文书写的佛教经咒一百多种,如《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弥陀经》和《十二因缘咒》等。共计总字数为23018千个。经声学专家测定,表明撞击大钟,钟声可远传四五十公里,不仅声音浑厚、洪亮,而且哀减缓慢,穿透性强,尾音能持续一分钟以上,充分说明我国古代的铸造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至于永乐帝为何铸此大钟,说法不一。一说永乐年间有个时期,京城上空乌云密布,黎民看不到光明。于是皇帝下旨,铸造大钟,每日“云僧举杵齐撞舂”,用钟声驱邪,以达到“降伏鬼域而天下太平”的目的。另一说则是永乐皇帝朱棣定鼎北京,为追荐扫北和“靖难之役”的阵亡将士,便命国师姚广孝监造巨钟,撞钟一下,可抵数遍唪经,用以超度亡灵。其实朱棣是为昭示自己扫北、清君侧、定鼎北京的功德,按照“唯功大者钟大”的祖宗成法,才下旨造钟的。
永乐大钟造于明京师的铸钟厂,铸钟厂在鼓楼西铸钟胡同内。钟铸成后,移汉经厂,遇有万寿圣节时,撞钟作佛事。明万历五年(1577年)移于西直门外万寿寺,到明天启年间,由于时局动荡,讹言四起,以“京城的虎方,不宜有金声”为由,将大钟弃于地。到了清朝,由于阴阳家的生尅之说,认为大钟属金,北方属土,金土相生,应该把它放在京城之北。于是雍正皇帝下令在觉生寺的五重殿后,建大钟楼,将万寿寺的永乐大钟移到觉生寺里悬挂,但不久雍正皇帝驾崩,移钟计划未能实现。后来他的儿子乾隆皇帝于1743年择个好日子,将万寿寺里大钟移到觉生寺。这么大的钟迁移三次,非轻易之举。
相传运大钟时,先要每隔一里挖一眼井,再沿通过的道路挖成浅沟,在冬天从井里提水注沟等结冰后,将钟放在冰上用畜力拖行。大钟运到目的地,在预定的位置堆起土堆,将大钟拖到土堆顶上,四周16根柱子和大梁全是六拼楠木,将柱子坑掏好,立上柱子,架上梁,使这些木柱联成一体,把重量分散到每根柱子上。钟挂好后,将钟下的土清理走,大钟就悬了起来,然后盖上钟亭楼顶。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何等的聪明。
乾隆年间,大钟成为专门祈雨的法器,每当遇上久旱无雨之年,皇帝亲自赴庙拈香祈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辟觉生寺为祈雨场所。从此,永乐大钟除逢年过节外,“非祈雨不鸣”。皇帝不来时,由皇亲国戚轮流代替到大钟寺拈香祈雨,直到清末。
大钟寺由于大钟名气大,平时香火也极旺盛。到庙会期间,凡来觉生寺的,不管是烧香拜佛还是游览看热闹,都要一睹永乐大钟雄姿,参加“打金钱眼”活动。
所谓“打金钱眼”,是指永乐大钟顶部那个碗口大的洞眼,本是为保护钟体而特地做的。不知从何时起,民间盛传那钟眼是一个“金钱眼”,若能把钱投入眼内,来年必定大吉大利,万事如意,掷进越多越吉利。游人争相登楼用铜钱投击小孔,民国以后改为铜元,废除金属币后,庙中设摊供用纸币兑换金属币。投中者铜锣丁当作响,谓可得福发财;有人屡打不中,不把囊中之钱用尽,不肯罢休。大钟下之池中铜钱盈尺,开庙半月足够寺僧一年之需。寺僧可谓生财有术。《京都竹枝词》:“觉生寺里大钟悬,蛾眼青蚨意爽然。世事看来当尽买,吉祥一卜也须钱。”
现在,“打金钱眼”已作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保留下来,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六的庙会期间,凡是要登梯看大钟的人都要往“金钱眼”中掷几枚硬币,希望投中,来年诸事顺利。当然这只是游客娱乐的一种方式而已。
几百年来,历经风雨沧桑的大钟寺,除大钟楼内永乐大钟犹存外,藏经楼、观音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及配殿等殿中的文物已不复存在。为了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展现我国古代铸钟技术的发展史,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修缮大钟寺。觉生寺1957年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觉生寺是奉清雍正皇帝之命于1734年建造,现在的山门之上的石匾额上还记得有雍正御笔“敕建觉生寺”五个字。觉生寺的历史原貌基本保留,所不同的是后面有一座象征“天圆地方”的大钟楼,在青石砌成的台基上挂着这口永乐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