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思明白鹿洞寺
地理位置
白鹿洞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玉屏山南侧
寺院简介
白鹿洞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玉屏山南侧,与虎溪岩山相对应,洞与虎溪岩同时拓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寺院历史
据《厦门志》记载:「白鹿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树掩映,旧建有大观园、宛在洞、接因亭。清乾隆二十八年间(公元一七六三年),再拓六合洞、朝天洞、衔山亭。」
明万历年间,厦门名士林懋时开拓岩洞后,在洞侧营建文昌殿,祀朱熹神像,并以朱熹在庐山建白鹿书院故事,称「白鹿洞」。后人在洞内雕造一只白鹿,并加以美化传说,乃有「白鹿衔烟」之说,为厦门小八景之一。
白鹿洞寺左侧,清初建有玉屏书院,历来存在有「琳宫梵宇与书院黉舍争地」的矛盾,乾隆十六年(一七六一年),厦门海防同知白瀛曾有「逐僧徒,迁佛像」、「拆旧屋,建讲堂」之举,使寺岩一度受到破坏,直至道光、咸丰年间,书院萎缩衰落,佛寺才得重兴。
白鹿洞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一七○四年),开山祖师为苇老和尚。在此之前,明尝建有义学,清初「迁界」,鞠为茂草。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七年),威略将军吴英为水师提督,为奖励文教,建造文昌殿,复构萃文亭,增置学会为教学之所。不久,绛堂渐虚,遂为琳宫梵宇。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代理水师提督倪鸿范倡学,乃逐僧徒,迁佛像,拆殿宇,建玉屏书院。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洞僧永瑞法师募集资金重建大观楼,施主自为《重修白鹿洞序》。清末民初,书院衰落,佛教再兴。随即先后重修、扩建寺宇,由觉斌和尚住持。后觉斌就任南普陀寺都监,由妙廉继任。
寺院格局
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觉斌和尚任主持,重建梵宇殿堂楼舍,得以恢复旧貌。一九四九年后,寺一度驻军。
一九八五年年部队撤出,由厦门市佛教协会接管。一九九八年,旅居香港的元果和尚集资重建。新建殿堂、楼阁、亭院,依山辟石,层层垒建,殿堂错落有序,别具洞天景色,不失为恢宏庄严的佛门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