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竹林寺
地理位置
距眉山市丹棱县城14公里处的杨场镇,从杨场镇沿着一条乡间小泥路南行约3公里,便来到佛教圣地竹林寺。
寺院简介
丹棱县城南杨场镇九龙山峰峦之腰,殿宇巍峨、飞檐翘角、古木掩映处那便是闻名遐迩、重现雄姿的千年古刹—竹林寺。
寺院历史
史料记载:竹林寺初建于东汉年间,始称净众寺,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因寺周植竹林300亩,修竹万竿成茫茫竹海而改名“竹林寺”。传说诗仙李白、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彭端淑等历代文化名人曾游竹林寺,有许多著名诗篇传世,五代时丹棱城东人可朋弃官回乡披缁于竹林寺18载。与卢延让、欧阳炯、方千、齐已、贯休结诗友。可朋一生写诗千余篇,汇编成《玉垒集》,名篇《耕田鼓》震惊当朝。广政9年(公元956年)皇帝孟昶赐钱十万布五十匹奖励时任竹林寺住持可朋。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诗话》云:“唐世诗人,射洪陈子昂、彰明李太白、丹棱僧可朋不相上下。”明万历年间僧一直大师建藏经楼,藏经书万卷。清代丹棱知县毛震寿拨巨款修缮竹林寺,题“竹林烟月”于寺后崖壁上,并志以诗:“寒烟避出一林秋,露下天高月满楼;古树深篁山寂历,道心诗梦两悠悠。” 竹林寺在历代被列为“丹棱八景”之一。竹林寺佛教源于东汉时期,初建寺庙名净众寺。唐代元和年间,因寺周植竹300余兴数万竿而改名竹林寺。相传诗仙李白24岁时从家乡彰明县(今江油县)出发,经成都、蒲江、丹棱上峨眉期间游览过竹林寺九龙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等历史文化名人曾游竹林寺,留下许多赞美诗篇。唐五代时,丹棱县城东人可朋弃官回乡,披缁于竹林寺18载,与卢延让、欧阳炯、方干、齐己、贯休结为诗友。可朋一生写诗千余首,汇编成《玉桑集》,名篇《耕田鼓》震惊当朝。广政9年(公元956年),皇帝孟昶赐钱十万、布五十匹奖励可朋。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诗话》云:“唐世诗人,射洪陈子昂、彰明李太白、丹棱僧可朋不相上下。”
南宋时,夔州路提点刑狱李墍,历史学家李焘之子,丹棱龙鹄山人,晚年辞官回乡,常住竹林寺,潜心于琴棋书画,辞世后归葬于竹林寺侧,今名丞相湾。明代万历年间僧一真大师建经书楼,藏经万卷。清代丹棱县令毛震寿拨巨款缮竹林寺,题写"竹林烟月"于寺后崖壁上,并志以诗:"寒烟避出一林秋,露下天高月满楼;古树深篁山寂历,道心诗梦两悠悠。"历代文人雅士、高僧佛徒游览竹林寺留下的许多诗文碑刻和野趣盈然、妙趣横生的秀丽山水会让你流连忘返。
寺院格局
进寺门,爬上一段陡直的石阶,可见红墙碧瓦的大雄宝殿。据了解,解放初,寺院由村社代管作储库,在一次烘烤谷物时失火,所有建筑顷刻间化为废墟。1993年由乐山市政府恢复开放至今先后修建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山门及附属配套设施等建筑几十间、房舍几千平方米。寺院布局精巧、错落有致、错落有致、首尾相应、一气呵成。
寺院景观
竹林寺的山不高,但山上的树木繁茂蔽日,一棵硕大的榕树出类拔萃夺人眼目,红墙碧瓦的大雄宝殿依稀可见,陡峭的石阶在万竿翠竹的掩映中通向山顶。竹林寺建在丹棱县杨场镇境内的九龙山半山腰的翠竹林中,四周在竹林四百余亩。竹林寺始建于晋武帝时期,原名叫“静众寺”,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16处)改名竹林寺至今。竹林寺依山傍水,背负形同九龙的青山,寺庙地貌恰似龙嘴,龙嘴喷出碧水,蜿蜒缠绵,遂成金流河,竹林寺兀立于莽莽的竹海之中,其势态蔚为状观。
观竹林寺之竹,或挺立于山头,或隐身于溪谷,或依恋于大殿左右,或顾盼于亭阁前后,特别是月夜。千般色彩与婆娑的竹影与缭绕的云烟交相辉映,故有“竹林烟月”之美称。据传当年诗仙李白漫游全国,途径竹林寺,被竹林寺那“竹林烟月”的美景唤起他思乡之情而写下了这不朽的诗篇《静夜思》。
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更是给竹林寺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位于珍珠湖畔的漏空洞,是传说八仙过海时,韩湘子遗落在人间的一支竹箫变成的。每当清风月明之际,临进洞口,还能听到洞中隐隐约约传出悠杨的洞箫声。
竹林寺后山上的望妻碑,铁桶山分别流传着唐代皇帝李享寻妻沈珍珠到竹林寺和唐代广远将军花敬定的神话故事。
文人雅士苏东坡、黄庭坚、杨升庵以及高僧佛徒也曾游览竹林寺并留下诗文碑刻,大文豪苏东坡曾云:“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
竹林寺周边山脉均不高险,用周末一天时间便可将竹林寺以及后山的珍珠湖、铁桶山、杜鹃山、漏空洞、将军崖等众多景点全部游完。留宿竹林寺一夜你还能亲身体验一下“竹林烟月”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