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岔岔寺
地理位置
岔岔寺位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阿须草原。
寺院简介
岔岔寺位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阿须草原后山上的阿须乡阿须村,离县城205公里,离格萨尔王庙一公里。依山势而建,靠山面水,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于公元1732年珠甘大师创建,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白教),主寺是八邦寺。
岔岔寺历史悠久,传说建寺制作“擦擦”(一种泥制脱模佛像)时,和泥时渗出的水变成了金水,人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神奇吉祥的现象。于是便将建设中的寺院取名为“吉祥岔岔寺”。
岔岔寺经堂内供奉的三尊五米佛像有着三百年历史,中间的释迦牟尼佛,左旁燃灯佛,右边弥勒佛造型精美细致,各种名贵宝石装饰全身,庄严瑰丽珍贵无比。并且大宝法王,大司徒仁波切都曾到岔岔寺朝拜,亲自加持开光,寺内还有同样久远历史的壁画《佛陀的一生》,画法生动色彩鲜明是我国壁画类中的上品,在文革中被毁坏了一部分
岔岔寺现有500多名僧人,一个佛学院,一个觉姆(女众)修行院,三个闭关中心;分别主修那洛六法、香巴嘎举和金刚萨垛,具有授、修、行之功德,岔岔寺的修行院在噶举派当中是一个很有灵气的道场,建寺以来经过苦修而得到菩提正果和瑜珈正功的大师众多。
在行方面,该寺还有噶举派独有的十五种法会,其中四个法会期间,还出演独具特色的藏戏。
高僧大德
“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在公元11世纪时由玛尔巴大师创立,再传给米拉日巴大师,后传给达波拉结。从达波拉结的弟子“噶玛巴.都松钦巴”开始,“噶举派”发展成为藏传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教派。
“噶举派”对藏传佛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创立了活佛转世制度。该派的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其大印传承,不重文字,重在实修实证,以证理通达大印的智慧。僧人修行以苦修为特色,曾融合“噶当派”教义。该派支系众多,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其中“帕竹噶举”和“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先后两度执掌或参与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在西康和云南的影响较大。
现在四川地区的几大“噶举派”寺庙,主要在甘孜州康巴藏族聚居区。如甘孜德格的八邦寺、岔岔寺等,都是四川较大较有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寺庙。
寺院主持
巴加活佛
岔岔寺第七世古杰噶举丹增活佛,即巴加活佛,诞生于1952年。出生时虽值寒冬腊月,但鲜花怒放,瑞相奇异。刚满两岁时,被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活佛”认定为岔岔寺第六世活佛的转世灵童。三岁到岔岔寺坐床,并师从朗日大师学书识字,随后,曾先后拜终身静修的次白大师、珠甘大师、格查尼玛加洛、噶玛扎西、朝日次朗等大师闻思显密经典,勤修佛门要诀及持众多传承汇集于身。
1984年,宗教政策得到了恢复,巴加活佛当上了岔岔寺寺管会主任,开始了岔岔寺和禅印寺的三处修行院、两处讲经院等的修建,和各种传统法会的恢复,培养了众多僧侣,帮助了很多百姓,利乐有情,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1993年,巴加活佛担任了德格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德格县佛教协会主席的职务。现在,巴加活佛也当选为四川省甘孜州佛教协会的副会长。
巴迦活佛在海内外影响很大,成长于阿须草原的巴伽活佛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一生勤于弘法护法,培养了众多僧侣,特别是从1995年至1998年期间,他在他的家乡阿须,同时也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乡,重建了格萨尔王纪念堂,受到了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联合嘉奖,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同时,他的善举也受到了四川省、甘孜州和德格县政府的表彰和群众的大力支持。
到现在为止,巴加活佛都一直在主持修缮格萨尔纪念堂的工作,并且,近年来,活佛一直在四处化缘,为解决当地落后的教育和卫生医疗问题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巴加活佛近年来修建了一个小学校和一个藏医院,当地牧民们读书难和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最低程度的缓解。
2003年,巴加活佛耗时三年,四处化缘并修建的尼姑庙——觉姆寺落成开光。现在,庙里有十几个尼姑在清净安定地修行。巴伽活佛的善举得到了四川省、甘孜州和德格县各级政府的多次表彰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近年来,活佛又铸造了一尊十几米高的格萨尔王铜像,高高屹立在格萨尔纪念堂前面的广场上。
岔岔寺活佛噶玛申格,他是巴伽活佛的老师。他生下来就有三只眼,而且在念经时能一目七行,过目不忘,比六个大喇嘛同时看经还快,念经同时能发出七种不同的声音,在每次的灌顶法会上,他也是最具庄严法相的,据说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