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塑像的简称,由于形相皆以释尊为主体,所以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理想特征,仍然各尊佛像的形体、容貌和姿仪皆祥和、宁静、端祥、庄严。佛像的姿态,有坐像:表示佛陀禅坐冥想或宣说佛法的跏趺坐像;有立像:表示佛陀四处游化,说法度众;有涅盘像:表示释尊将入涅盘时右胁而卧的姿态。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
原始佛教是没有偶像崇拜的,也就是说不建造佛像。释迦摩尼去世几百年后,佛教信仰的热点地区犍陀罗(现在的阿富汗境内),才开始塑造佛像。因为当时的犍陀罗,是希腊人统治的国家,他们接受佛教后,为了表示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敬,开始按照希腊人塑造“神像”的方式塑造佛像,以至于形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这也就开了佛教偶像崇拜的先河。佛陀“形象”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原始佛教传统的中断,更标志着一种新艺术的诞生。
佛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表现也不同。
关于佛陀画像之始,在《大唐内典录》卷一记载:中国东汉时代秦景奉敕回月支国途中,见优填王旃檀雕像,请画师依样画了一幅,带回洛阳。皇帝见后,敕旨在西阳城门和显节陵上供养,从此丹素流传,以至于今。
另在《行事钞》中记载,当初佛陀的诸大弟子,恐后世造像无所表彰,所以请目犍连尊者携带工匠上天取图,如是来往三次,旃檀圣像雕刻方乃逼真。中国到了汉朝以后,僧伽纷往印度留学,回国时,都想把旃檀圣像请回中国供养,当时印度诸王对此圣像恭敬保护,不准圣像出境。但是佛法流通,一定要有所表征,诸王于是请画工依照旃檀圣像描绘成图。此后,随著印度佛教的兴盛,西北印度犍陀罗国、中印度摩偷罗国及南印度案达罗国,都陆续有佛像的雕刻绘画,进而渐传至全印度。公元三世纪时,犍陀罗式的佛像造形经由丝路传入中国,十五世纪再传朝鲜、日本。
上海弘淞实业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咨询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