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化交流——首届届博士人间佛教论坛”11月28至30日在佛光祖庭宜兴大觉寺举办,汇集两岸三地七十位教授与博士发表六十篇人间佛教及传统佛学研究论文,促进佛教研究的提升,也能将研究成果与实践组织互动,作为弘法参考,开创佛教新纪元。发表人来自: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成功大学等26所大学院校的优秀青年学者,平均年龄31岁,最年轻的博士生只有24岁。
本次论坛由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及佛光大学共同主办,邀请研究人间佛教学有专精的南京大学程恭让教授、屏东大学陈剑锽教授、台湾大学杜保瑞教授以及佛光大学谢大宁教授在开幕首日进行四场主题演说为论坛定调后,博士青年学者紧接着分为三组发表论文,深具两岸佛教学术承先启后的重大意义。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秘书长慈容法师、大觉寺都监妙士法师、人间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师、妙光法师出席论坛与大家交流。
程恭让教授讲述“论星云大师对佛教的贡献”,列举了十点:1.有系统地建构人间佛教思想理论。2.佛光山是实践性成果。3.创建高素质并具规模化的僧团。4.推动信众发展,建立在家居士弘法的檀讲师制度及国际佛光会组织。5.判教:回到佛陀本怀兼弘佛教又独树一格。6.成功地推动佛教近代化转型。7.大幅度推进佛教国际化。8.推动两岸和平。9.为台湾佛教探索正确方向的重大发展。10.成为大陆佛教今后改革发展的借镜。
陈剑锽教授谈“人间佛教与建设人间净土”,他认为: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的关系:“净土”为弘扬人间佛教的终极关怀。他也呼应方立天教授提出“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禅宗之后的另一大创新”的观点。星云大师重视人间佛教的性格,更进一步将其作为人类未来幸福的指标,期待大众在面对各种境界挑战时,能有如同大师一样以开创的精神来迎接,并且无惧承担。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也是传统佛教所谈“此岸到彼岸”的例证。
杜保瑞教授发表“佛学与中国哲学和佛教真理观研究”,他以佛光山法师总是站立笔直、口齿清晰、观念清楚为破题,谈佛光山教育中重视自我训练与提升的特质,吸引教授广学中国儒释道哲理后,开始倾心并学习星云心法。他认为:儒家强调对现世的承担与服务。道家提供透过给予,有效领导的方法。而佛教讲求因果与生死,藉此认识命定的原委、知天命、识人生,获得心灵的自由。
谢大宁教授提出“我对人间佛教未来的看法”,他从历史的必然性、阶段性、意义及使命来谈人间佛教。他认为:随着体制性的现实社会出现,迫使僧团面对社会国家,人间佛教自然出现。早期太虚大师以个人实现来实证人间佛教,佛光山则是整体僧信的具体实证。由于此种实践型态在历史上尚未出现,尽管星云大师尝试回归佛陀本怀,进行全新概念的诠释,但若无实践,在研究上依然会对其存在模糊性与危险性的担忧。
专题讲座由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秘书长觉培法师主讲“从当代社会的困境谈人间佛教的实践”。他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一、当代社会的困境。二、宗教在当代的适应性。三、宗教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历程。四、佛教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因应。五、人间佛教的实践对社会的影响。
“人间佛教座谈会”邀请毕生提倡与实践人间佛教的星云大师阐述他的看法,大师提到:佛教是要带给人幸福、安乐、自在、解脱和安身立命的,奉行佛法才能获得人生的圆满,放下才没有负担、才能轻松自在,犹如皮箱,出门要提起,回家后要放下。
活动期间,主办方特别安排学员们体验佛门“五堂功课”中的早课与午斋过堂。北京大学博士生米媛分享早课时看到庄严的观音菩萨内心触动非常大,磁场氛围很好,大家都很认真地读诵经文,真心参与其中。武汉大学博士生张晒表示第一次参加早课与过堂,深深感受佛教力量的伟大,素餐很美味。许多人响应:这样的修持安排可以更实际了解人间佛教。午斋过堂尽管人很多,但大家都很整齐,很有威仪,让人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