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题主要围绕近30年来的汉文佛典语言研究的回顾总结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汉文佛典语言(音韵、训诂、语法、词汇以及文字等方面)的具体研究、汉文佛典文献的发掘整理研究、汉文佛典语料库建设研究四个方面,分大会主题报告和三个小组进行了研讨。既有对佛经中外来词的考探,又有对佛经中疑难字词的释读;既有对汉译佛典语料的分析,又有对敦煌文献、禅宗语录的考察,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涵盖了汉文佛典语言学诸多领域。
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竺家宁谈到,为便于普通民众理解和佛教传播,佛经所用语言多为大众口语。从东汉至宋代的千余年间,数量众多的佛典逐渐被译成汉语,不同阶段的翻译工作掺杂了不同时代的俗语词汇。由于语言特别是口语变迁,而且古代许多口语词汇并没有被完整地记录并加以训释整理,这就导致今人在读佛经时存在语言障碍,感到许多佛经词汇难以理解,也难以查出其具体意义。因此,应当“以经证经”,利用既有的中古汉语知识理解佛典。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顾满林谈到,在语言学层面上,现存汉文佛典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但需要对其进行细致考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价值。竺家宁阐述道,研究佛经语言时,传统训诂资料、训诂成果、工具书助益有限,应当利用佛经研究佛经,通过佛经的语境、上下文探索某个词语的意义、语法等。研究者可利用汉文佛经语料库,列出大量语境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客观对比、分析、论证,尽可能还原词汇在佛经中的本义。
纵观本届研讨会的与会论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对汉译佛典中异文材料颇为关注。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译经活动也随之开始,历代有不同的藏经版本。对同一部佛经,历代不同版本中的词句差异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了解一部佛经的版本流传、字词演变情况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对汉文佛典语言研究内容的新拓展,即把语料库建设引入到佛经文献语言研究中来。用计量统计、梵汉对照等方式,将历代有代表性的佛经文献集成于大型的数据库中,对字词进行科学地定量分析、平行比较,对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佛经文献的语言性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图、文:王广禄、吴楠、汪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