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佛弟子在转发《少林寺和大悲寺的差异》一文,觉得有责仼矫正视听;故,汇集一些法师及大德居士之言,编辑成文,以正视听!
很多佛弟子,也在网上转发一条大悲寺与少林寺对比的链接,我觉得非常痛心,我认为这是不应该出现的链接,是分裂僧团的体现。
链接中影射唯有大悲寺才是正法。不错,头陀苦行是一种修行方式,但这个不能否定少林禅修的传统。
佛陀的时代,也有清苦的苦行头陀;也有坐着皇家轿子修道的享福僧人,但他们一样成为大阿罗汉。僧团是否正法,关键看是否具备正见,而不是以贫富来衡量。
很多人喜欢以贫富差距来衡量一位出家人或者一个僧团,这样的思维是有很大的误区。
少林寺资产充实与他本有历史禅文化有很大关系;大悲寺苦行也是佛陀法门之一。
这两家本来都在本本份份做事,可是外人总是用异样眼光来评论,来做茶余饭后的笑料,这是一种分裂僧团破和合僧的行为,在社会也是不道德行为。
贫也好富也好,他们都在这滔滔红尘中守着属于自己因缘的那块净土。
正如少林寺的恢宏会吸引仰慕它的人一样,大悲寺僧团的净行苦修也会吸引仰慕他们的人,各有各的因缘。
大家知道,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佛教教育讲究应机施教。每一个接触佛法的人,因缘都是不同的。
并非所有接触佛法、学习佛法的人都可以在此生“得度轮回海”,但是因为和佛法结下的这样一个善因,在未来世听闻佛法、信受佛法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无论是少林寺,还是大悲寺,还是其他寺院,都会因为自身的因缘而使不同的人接触佛法,所有这些善因缘,我们应随喜赞叹;而不应该妄加评论、比较,尤其是佛弟子不宜以世俗的眼光评判僧宝!更不应去转发链接此文章!
其实,有几人对少林寺与大悲寺真正了解?!
很多人只是道听途说一些消息,就急着下结论!发表评论,得先去了解一下相关的真实情况,才不会误导他人。
少林寺里有禅堂,很多师父在其中打坐禅修。少林寺的出家人并没有在那儿拉人家烧高价香和算命看相。很多关于少林寺的传闻是一些媒体的误会所致。
少林寺以武入禅,纯粹是以方便,将少林寺本有的特色尽量发挥,让汉传特色的禅武佛法由少林走进更大的世界舞台。外国人可能不知道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但是少林寺可是远近闻名,不妨利用这个好奇让更多人对佛法产生兴趣。
同样,大悲寺妙祥大和尚僧团,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僧人持金钱戒、日中一食、托钵、树下一宿、随缘开示说法等等,对于很多信众来说真的是将佛陀时代僧伽的生活重现眼前,令大众对佛法更生深信。此真是功德无量。
我们不能去比较,也不应去比较他们谁好,谁不好!因为众生有多少烦恼,佛陀就有多少个接引方式,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接引众生!
少林寺不能代表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那么大悲寺同样也不代表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
中国佛教的寺庙不可能都像大悲寺那样;也不可能都像少林寺那样被迫商业化。
为什么讲“被迫”二字?
这是非常无奈的事情。很多寺庙的门票都不是寺庙收的,而是旅游管理部门收的。
陕西的一个著名寺庙打算不收门票,却被旅游局打了一圈围墙收取昂贵的门票,由此还衍生出一个新行业——当地人做了些梯子,帮助大家翻墙逃票。
从某种意义上说,见了这样的情景,佛真的会哭,因为寺庙太冤枉了。在福建,甚至出现过山上的师父生病,可是前去救助的车不买门票就进不了山。你们想象不到吧?
听说了什么事情,我们不要被情绪煽动,不要停留在标签化的价值判断上。我们要善于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而不是单纯用眼睛观看。
想要真正了解少林寺和大悲寺,就要走进去看一看。走进少林寺,不是跟着旅行团,也不是走马观花,可以想办法在那里多待一阵子,看看他们僧众正常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同样,对于大悲寺也是如此。
有一个著名的说法是“大悲寺不设功德箱”。听到这样的说法,大家通常都很喜欢:“他们不要功德钱,这多好啊!”
其实,寺庙功德箱里的钱并不是拿来分给出家人的。功德箱里的钱,用于寺庙的建筑、维修、油漆、粉刷;乃至用于佛教教育、慈善,及佛前的供灯、供花、供水等等。
大家来到这个寺庙里吃住几天,所用的一切,除了有人赞助以外,常住很可能还要从香火钱里面拿出一部分来补贴。
如果不设功德箱,让人们直接把钱捐到财务室,其实与设功德箱也没什么两样。
出家人个人不接受馈赠和寺庙不设功德箱是两个概念。一位出家人出于修行可以不接受信众的施舍,这属于个人行为。
但是寺庙接受布施是给大家种福田,供养三宝是培福之举,佛教寺庙作为福田,需要让大家有机会耕种。不设功德箱,不给大家结缘的机会,未必正确。
大家也很赞叹大悲寺僧众坚持日中一食。日中一食是不是修行的标志呢?
这是一种修行,但我们要了解其中的含义,并不是吃得越少就越有修行,断食并不意味着高尚。
佛制定过午不食之戒是针对当年的具体情况。印度出家人过着乞食的生活,常常到村子里去讨饭。佛最初创建僧团的时候,并没有制定过午不食之戒。
附近村落里的居民有限,物质条件也有限,一大队人经常去乞食,村民要供给他们一日三餐,这是相当大的一个负担,而且,有一天还发生了意外情况。那天傍晚下着雷雨,天色很暗。佛的一位弟子去人家乞食,有一个孕妇前来开门。开门的时候,恰逢天上电闪雷鸣。黑暗之中,一道电光猛然映照在僧人的身上,效果比较惊悚。孕妇误以为见到了鬼,吓得惊叫一声倒在地上,导致流产。
于是当地的居士们对出家人产生了一些不好的看法,表示佛教僧团晚上乞食对居民构成了打扰。于是佛把大家召集起来,制定了过午不食的规矩,开示了很多过午不食的意义。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禅宗的寺庙并不外出乞食,而是农禅并重,出家人每天要干大量农活,晚上还要到禅堂坐香、跑香,如果不吃晚饭,很难坚持下来。
所以,寺庙里逐渐有了晚餐,把晚餐称为“药石”。“药石”这个词的本意是指中药和针灸,这是用来治病的。因此,设置晚餐也是出于慈悲。
因此,关于吃不吃晚饭,没有绝对的是非与对错,法师们能坚持日中一食,值得我们恭敬、赞叹、随喜;身体不好的师父们,当然是“法轮未转,食轮当先”。修行不能只看这些外在形式,要透过形式看内涵。
要知道,大悲寺僧众的持戒深严苦行度日也好;少林寺僧众的商业弘法也好,其最终目的也是弘法。针对不同的信众和有缘人都有其用处和殊胜一面。
这一切现象都有其因缘,也仅是佛法的方便。了解这一点以后,希望大家可以把心放平常一点。
我个人认为,由这些争论热辩所引发的,不应该仅仅是大家饭桌上的谈资。
真正重要的是,大家如何开始去了解佛教,如何从佛学中汲取对自己生活有帮助的见地,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和快乐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