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纽约佳士得的春拍中,一尊明永乐金铜造像以四千多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而一尊11世纪~12世纪的大理佛像,则以两百多万元人民币落槌。在专家 眼中,这尊大理佛像无论从尺寸还是保存状况看,都比永乐金铜佛像略胜一筹,之所以价位上落下风,主要是因为今天的华人藏家在佛像上,大多热捧明清时期的宫 廷造像。
事实上,金铜佛像在发展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在域外和境内的铸造工艺及艺术成就上,各有殊胜。下面,我们就延请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一西平措等业内专家为大家详解金铜佛像在各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鉴赏标准、辨识方式和经验体会。
国外藏家 更注重艺术性
据了解,西方藏家在佛像艺术品上,注重的是艺术性。他们这一审美标准的形成,是有渊源有传统的。早在1911年,西方就成立了印度远东调查局,对中国西藏、印度乃至整个喜马拉雅山系的艺术进行考察。当时,来自英国等世界各地的众多探险家,对佛教艺 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启了系统的整理和收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期。市场方面,上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苏富比就举办了喜马拉雅艺术及东南亚艺术 的拍卖。佳士得也紧随其后。而我国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才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市场表现也是到了2006年,香港上拍了一批英国藏家所收的明代永 宣佛像,共拍出三亿多元,才使得华人藏家对佛教艺术品的关注度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