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佛足迹图像碑 洛碑身出露各面均以阴线刻出佛足迹图像
西面、南面底端的人物形象具有唐代造像特征
佛教在线河南讯 近日,记者从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该院研究人员在东山擂鼓台辨认出佛足迹图像碑。该碑被砌于擂鼓台南洞后世补砌的护墙南角底部,支撑其上墙体。
上世纪早期日本学者关野贞等考察龙门石窟时,南洞外接建有一面坡房屋一间,疑被覆压于南墙下,其考察著作中均未提及此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洞窟保护工程曾特意以水泥筑顶,保护此碑。据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中心馆员焦建辉披露,这是国内现今发现唯一多面刻佛足迹的石碑,而且佛足跟部两侧所刻人物形象为此碑仅见。碑上的佛足迹千年后重见天日,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
佛足迹碑现身龙门具有唐代造像特征。记者在擂鼓台遗址见到了这块佛足迹图像碑。此碑位于擂鼓台石窟南洞的南侧,由碑身和底座两部分组成,材质为擂鼓台特有的一种石灰岩,碑身略泛红,焦建辉推测可能碑身过去多年经受渗漏水侵害,在表面形成了一层包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碑的西面,我们发现上面用阴线刻有两枚足迹,其中左足较为清晰,佛足迹上刻有车轮形状的千辐轮和上、下分别由W形与圆形轮状物组成的三宝标图形,佛足根部两侧则刻有呈坐姿的人物。
保存最好的是石碑的南面。南面的足迹、千辐轮和三宝标线条都较为清晰,不过由于被砌护在墙内,南面佛足迹下方仅能辨认出刻的是一名僧人。石碑北面由于风化严重,只能依稀辨出足迹部分线条。
由于石碑东面被嵌于墙内,至今仍不得见。最有可能的是两种情形:一是东面和其余三面一样,也是一对佛足迹和人物形象;二是刻有记载此碑情况的题记。
据考证,在古印度,车轮与转轮圣王观念结合,代表无所不破的力量,被赋予神圣内涵,有力量和光辉的意义,广泛应用于佛教、耆那教等,因此,在佛教中车轮代表力量、真理和光明。
而三宝标则是一种神秘的象征符号,在学界中众说纷纭,佛足迹上与车轮组合表现的三宝标,象征着生机与繁荣,隐喻佛教昌盛不衰。
尽管这块石碑露出的各面并没有文字题刻显示其年代,但从西、南面底端的人物形象看,石碑具有唐代造像特征。 “真身”重见天日,带来一串谜题。早已向游人开放的擂鼓台怎么会有这样一块石碑呢?提及石碑的发现经过,也有一番曲折。20世纪早期,日本学者关野贞等曾考察龙门石窟,当时擂鼓台南洞外接建有一间一面坡房屋,这块石碑可能被压在南墙下,因此其考察著作中并未提及。
20世纪80年代,龙门石窟研究院在实施洞窟保护工程时,曾经特意用水泥在碑上筑顶,进行保护。当时石碑的“真身”仍隐藏在墙体内,只有西面露于墙外,作为文物廊的一部分供游人参观。
2008年,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进行擂鼓台窟前遗址考古,发现了大量文物,去年开始在考古发掘原地建博物馆。今年5月,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发现这块过去仅露一面的文物竟然是一块石碑,而且上面有不少花纹,就用青砖在石碑周围砌了一圈保护墙,仅留西面呈现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