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之中,松柏参天,古碑耸立,飞鸟欢鸣。傍晚5点钟,乾隆御笔书写的憩云轩牌匾下,伴随着流水和花香,年龄从7岁到十几岁不等的小朋友,身着汉服,为来自四面八方的琴友们弹奏《广陵散》、《潇湘水云》、《流水》、《梅花三弄》等等,曲曲都是古琴的经典大曲,有相当的深度与难度。
今年是中国古琴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个年头。在6月这个儿童节、遗产日、端午节相聚的季节里,已经连续举办七届古琴会的明慧茶院,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首次为少年儿童提供古琴弹奏专场演出平台,将其纳入一年一度古琴会。
少儿古琴传承是第八届明慧茶院古琴会的主题。“往年我们都邀请琴界泰斗和大家来分享这一高雅艺术,今年,我们在延续传统基础上有所突破,希望有孩子们参与进来,实实在在地为传承、保护和发展古琴艺术做些事情。”明慧茶院负责人慕容子归女士说。音乐会为纯公益性质,所有门票均为赠票。
“古琴是一个有4000岁的中华母亲,我们都是她的儿女,少年儿童是古琴传承的希望”,音乐会开始之前,著名古琴艺术家、教育家,国际古琴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青老师深情介绍。
长年从事少儿古琴音乐教育的杨老师总结出一套独特、高效的古琴教学方法,开创了当代少儿古琴教学之先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古琴学生。他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古琴大赛上摘取桂冠。
10岁的关永琪,2012年全国首届网络古琴比赛儿童组金奖获得者,小手灵动,将古琴难度最大的一曲《广陵散》弹得苍劲老道,让在场观众无不唏嘘。永琪的妈妈欣慰地说琪琪5岁起就师从杨青老师习琴,孩子今天的进步是兴趣和勤奋使然。她认为,古琴是一门重视文化修养的艺术,学习古琴对促进少年儿童的文化内涵、艺术品位和民族意识的萌生等重要素养的塑型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杨老师近20年的教学经验,他发觉少儿学古琴不仅学得快,而且可以使孩子带着对古琴的认识,在人生历程中不断赋予它以全新的感悟,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古琴的多元发展,为古琴艺术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地持久地发展下去。
“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乐器之一,现代称其为“古琴”或“七弦琴”。“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琴器、琴曲、琴谱等,更因其深沉高雅的音色质量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
今年6月8日我国的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上,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分别确定了“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和“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两大活动主题。
“纯粹由孩子挑大梁的正规音乐会演出在北京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大觉寺明慧茶院这次尝试开辟先河。” 大觉寺管理处主任姬永利介绍到,寺院准备在今年8月份举办一场更大的古琴会,让古琴大师与少儿同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