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幢寺是清代第一座对外开放的寺院,因此多次出现在西方人的游记里和当时的外销画中。海幢寺作为外销画的素材而入画,随着宗教和商业的渠道,将中国佛教的信息和图像源源不断地传到欧洲,让西方人士通过海幢寺图像直接了解到中国佛教。而与寺院有关的画卷,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研究海幢寺的历史文化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2017年12月,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海幢寺住持光秀法师在“海外文献与海幢寺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广州海幢寺与“外销画”》论文,光秀法师在文中介绍了海幢寺外销画产生的原因、流传等情况。凤凰网佛教文化摘录光秀法师论文观点如下:
在外国人的眼中,海幢寺也是一座美丽的寺院。“一系列大而漂亮的殿堂或独立的庙宇,都建造在石砌的平台上,殿前有宽阔的花岗岩石阶,周围是低矮的石头护栏,由花岗岩的石柱分开,石柱撑持着上面的屋顶。建筑物的各种色彩、挂在里里外外柱子上的金字条幅,构成一种欢快的美妙气氛;特别对外国参观者是这样。僧人的住处与大殿分开,并排地列于东西二侧,长度与寺相等。住持的屋子也和别人一样,朴素而舒适,有一间会客室,陈设着好的家具,另一间相邻的屋子里有一个供着佛像的神坛,佛像前有永远点着的线香,还像通常一样,有一盏长明灯。”
正是海幢寺积聚了各种元素,使它与“外销画”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化向外推介的重要对象之一。
所谓“外销画”,是指为迎合西方社会热衷“中国趣味”的风尚,中国画师用西方的颜料(水彩、水粉、油彩)与毛笔,用中西结合的写实技法(西画透视法、明暗调等与传统工笔),画出一张张带有中国风情的图画,销售给来华的洋人。17世纪时,这种绘画作品从中国沿海出口到欧洲。因为“外销画”是专门用于出口,为外国人生产的特制的产品,它的经济效益是首位的,其次是艺术水准等。生产这种产品的人都是体制外和圈外的一些专业画手,也许他们没有多大名气,有的人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姓名,就像中国佛教史上的洞窟壁画与雕像的创造者,虽然不为人所知,却留下了传世的作品。外销画的作者们也是这样,他们绘制了成千上万幅作品,却从来没有留下自己的英名,用自己的智慧点亮光明,践行了中国佛教利他的菩萨精神。
19世纪中后期,广州成为西方的通商口岸,外销画在广州被大量生产。海幢寺能够入画,受到外国人的青睐,一方面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儒释道三教之一的佛教,另一方面是因为寺院里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子,例如中国传统建筑等元素。江滢河在《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引论中指出:“外销画种类繁多,题材丰富,1984 年英国学者克雷格·克鲁纳斯(Craig Clunas)出版的《中国外销水彩画》(Chinese Export Watercolours)是首次专门以广州外销水彩画为内容的专题研究。作者主要以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院(Victoria & Albert Museum)所藏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130幅中国外销水彩画为研究对象,参考英国其他博物馆的藏品,通过对相关档案的整理分析,分别从水彩画的各种题材,如自然风光、外销商品制作、中国社会风俗、人物图、生物品种图等内容,论述了水彩画的制作方式、历史作用以及西方人的观感等。”而在19世纪末出版的《广州、西江和澳门旅游指南》上,刊载了广州沙面宾馆出售外销画的广告,向外国游客介绍了30种可供选择的描绘“广州风光和中国人生活”的绘画,“内容包括澳门风光、外国汽船、广州沙面景色、孔庙、文昌庙、金华庙、五羊雕塑、河南寺、花塔、广州城墙、中国人家庭生活、中国刑罚图、中国农村风光等等”。这里的“河南寺”就是地处广州府南、珠江岸边的海幢寺。
根据清代夷务管理制度的规定,西洋人不能随意离开商馆区,每月仅可以去河南海幢寺和花园等处游览两次,且必须在行商的陪同下进行,并有人数限制。他们只能在广州城外珠江沿岸的十三行区租赁行商商馆居住和囤货,活动的范围极其有限。所以“根据清代夷务管理制度规定,西方人在广州口岸的活动范围极小,嘉庆、道光年间,广州河南万松园和海幢寺一带,成了官方指定的洋人游散之地,因而这些花园风景也成了外销画的题材。”
清代外销画的形式主要为三种,第一种是版画,第二种是水彩画,第三种是玻璃画。三种不同的形式,使用了不同的材质,如第一种使用铜板或木板,第二种使用纸张,第三种使用玻璃。就画作的内容,有按客户要求来料加工的,有按客户要求进行创作的,总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外销画的制作,在经济利益的杠杆下,活跃了外销画的销售,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海外市场并扩大影响。
“而广州河南海幢寺作为外国人在广州难得的游览之地,不仅仅反复地出现在西方人的游记中,同时也是外销画中非常抢手的题材。”海幢寺题材的外销画怎样“非常抢手”,笔者孤鄙寡闻,现在不得而知,只好以俟来日。但是我们从这些描述中,可以感受到海幢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证明了前面所说的海幢寺是广州府里的最重要的寺院之一。
西洋画与中国画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画种,两者在审美和技法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表现的画风更是南辕北辙。然而用西方的写实技法来表现海幢寺,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应是第一次所为,其意义非常重大。海幢寺是中国文化特色寺院,作为外销画素材,自然不会是来料加工,只能是由人工创作而成。据介绍,现在所见与海幢寺有关的组画共91幅,它们分别为两组不同的人所画,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创作者。第一组43幅,其中殿堂建筑22幅,佛像19幅。第二组48幅,其中殿堂建筑23幅,佛像24幅。“43”与“48”一组,“22”与“23”一组,此二组数字相差不大,表明海幢寺入画的景观基本被纳入,重要的亮点没有被遗漏。
通过观看海幢寺的组画,再结合历史资料,使我们对海幢寺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在此仅举一例加以说明。资料记载:“寺内所用之绿色砖瓦均舒福晋所布施。初,两藩营造府第,咨请部示,恳照王贝勒制式,得用琉璃砖瓦,以及台门鹿顶。嗣奉部驳:‘民爵与宗藩制异,察平、靖两藩均由民身立爵,所请用绿色砖瓦之处碍难准行。’时粤东启营办,砖瓦皆成,而未敢擅用,乃尽施诸佛寺,若粤秀山之观音寺、武帝庙及大佛寺,皆此种砖瓦也。今寺之香积厨、大斋灶,尚是螭砖砌成者,近为骨董家易去殆尽矣。”
清朝统治者官员则按品级分配房屋,规定:“一品官给房二十间,二品官给房十五间,三品官给房十二间,四品官给房十间,五品官给房七间,六品、七品官给房四间,八品官给房三间,拨什库(领催)摆牙喇(护军)披甲给房二间。”同时还规定了对颜色,包括琉璃瓦的使用规范。《大清会典》标明:非皇家特许,普通大臣和百姓绝不能使用琉璃,对不同等级的建筑,所用的琉璃瓦有严格的规定。如:黄琉璃瓦用于帝王宫殿、陵庙,如北京故宫,明十三陵等;绿琉璃瓦用于王府;青琉璃瓦用于祭祀建筑,如天坛祈年殿,屋顶铺纯青琉璃瓦,象征青天;黑琉璃瓦、紫琉璃瓦等多用于帝王园林中的亭台楼榭。在《大清会典》中有具体使用琉璃瓦的情况。如:“坛庙规制,圆丘在正阳门外南郊,圆象天南向三成,上成径九丈,高五尺七寸,……甃以绿琉璃……皇穹宇南向环转八柱圆檐,上安金顶,……陛殿庑覆瓦均青色琉璃。祈年殿制圆外柱,庑各九间,覆琉璃。圆丘内壝北门后为皇干殿五间,上覆青琉璃。社稷坛,甃以四色琉璃甎,各随方色,覆瓦亦如之。拜殿防门均上覆黄琉璃。月坛具服殿北门东角门一覆瓦均绿色琉璃。大成门神库凡正殿正门,均覆黄琉璃。崇圣祠神库,凡正殿正门,均覆黄琉璃。先农坛观耕台四周黄绿琉璃。显佑宫后殿凡正殿门楼均黑绿琉璃。火神庙钟鼓楼、庙门外牌坊覆黄绿琉璃,殿覆绿琉璃”,等等。
早在明代,四川阿坝土司建的宅院因为进间超过九进,违反朝廷规定,只好将其捐给佛教,取名黄龙寺。绿色的琉璃瓦则是朝廷主要用在祠庙,如天坛、月坛和先农坛等建筑上,平南王尚可喜是以平民而进爵位,不能享受因皇族而进爵位的待遇,所以这是违规。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过,“而未敢擅用,乃尽施诸佛寺”,只好将违规制造的砖瓦捐给寺院,促成了海幢寺建筑的辉煌。虽然在当时有人将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寺院是什么样子,现在有了外销画的图像后,什么颜色用的琉璃用在了哪里,一目了然,补充了文字的不足。
可见外销画不仅能够产生经济利益,还能裨益历史,海幢寺的外销画就是明显的一例。
海幢寺人文荟萃,历代不乏名家游记,但古人文章好简,托物言志含蓄隽永,也不免得意忘形,缺之细枝末节,极少有像《徐霞客游记》那样据景直书的。而西方人的游记,带着异国情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始终雾里看花似是而非。这是文字的限制,而图画正好弥补了这一点。例如大英图书馆藏海幢寺图的海山门(外门)和码头,通过这幅约18世纪末的纸本水粉画,对照沈复《浮生六记》中游海幢寺的描述:“规模极大,山门内植榕树,大可十余抱,阴浓如盖。”以及康熙年间王士祯雨中游览海幢寺写下的诗句“冒雨发舟二里抵寺门,木棉方花,望如赤城之霞。”文字和绘画交相辉映,穿过百年岁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现存完好的禅寺丛林,不曾湮灭,一如既往地独守清静,屹立于珠江南岸。
海幢寺的僧人,多为文人出身,至清朝末年犹有结社吟诗的传统,所以时人赞之:“诗教之别传于法门韵事。”这些学问大家皈依佛门,除了大力推动岭南佛教文化的蓬勃发展,也使海幢寺的风格有别于传统寺院,比如图中的方丈室,其实就有文人书屋的韵味,屋内寂静无人,壁挂山水中堂小对,内设几案龛灯。屋前数株古树相对而立,叶落待尽、寒枝舒展。如果把庭院搬到纸上,其实就是弘仁、八大山人疏淡清寂的诗僧禅画。2017年5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了一次四僧书画展。其中有弘仁大师的松竹幽亭图扇页,自题有诗句云:“晨兴抚几闲涂抹,藉此松筠滌秽尘。”松柏有心,竹箭有筠,可以涤秽尘养节气。《礼记·礼器》篇:“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内无怨。”古代文人无论写文章作画还是园林布局,往往喜欢托物言志。寺中有园,园即是寺。海幢寺的园林风格,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历代禅师的审美、情怀和志向。寺园布局,有禅韵、有雅意、有风骨。特别是,海幢寺地处八达之衢,立佛国净土于红尘中,清幽淡雅与熙来攘往,会让入寺的信众游人感到强烈的反差。
一个叫汤宁的外国医师这样描述他从码头踏进山门那一瞬间的心情:
“这个地方就像对岸郊区最坏的地方。在每一个角落里,你都会碰上饮食和赌博的摊子,就算了,就像挤塞的大道一样,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可是当你通过一道只可容纳一个人的小门之后,你会大吃一惊。场景完全改观,接着刚才的混乱而来的是一股庄严、宁静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