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之江问道普陀潮音——普陀山佛教的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2023-04-04 浏览次数:902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2022年11月31日—12月1日,由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舟山市委统战部(民宗局)、普陀山佛教协会承办,浙江省各省级宗教团体特别支持的之江问道·普陀潮音——普陀山佛教的中国化研讨会在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国际会议中心大礼堂举行。受疫情影响,本次研讨会全程采取线上网络视频直播与线下聆听互动的方式进行。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舟山市委统战部(民宗局)、普陀山佛教协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根据活动议程安排,研讨会由开幕式、学术讲座、学术研讨和闭幕式四部分组成。舟山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陈宏成,舟山市委统战部二级调研员周开龙,舟山市委统战部民宗一处处长王德宽,舟山市委统战部民宗一处副处长杨琳,普陀山佛教协副会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学院常务副院长会闲法师,学院副院长兼总务长界定法师,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能进法师,学院副教务长照慧法师、智瀚法师,学院院务办主任夏卫达,及来自多所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云聚本次研讨会,学院师生三百余人齐聚国际会议中心大礼堂旁听。

11月31日上午8时30分,论坛开幕式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开幕,开幕式由界定法师主持。会闲法师在开幕式致辞中首先对于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出席本次研讨会,致以了诚挚谢意及由衷赞叹,并对后续研讨会中各位专家学者以学术的眼光对主题的智慧剖析和高妙议论,表达了期待及深心向往。

会闲法师从三方面解析了此次研讨会主题的意义所在:第一,从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而言,观音菩萨信仰是整个亚洲的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特色所在。观音菩萨的慈悲济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济天下的大道思想具有共通性。对于普陀山佛教的中国化研讨,是为佛教中国化问题探索提供着手点。第二,从普陀山佛教的典范性来看,无论是以一山一宁禅师、大智真融禅师等为代表的古时高僧,还是近代以印光大师、太虚大师、印顺大师等为代表的法门龙象,他们的住锡传道成就了普陀山四海尊崇的佛教名山地位,也为普陀山佛教的发展留下了成功的历史经验。第三,从时代的使命出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当下全体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所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普陀山佛教如何能更好的挖掘观音精神,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使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中发挥最大作用、体现最大价值,离不开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们的智慧支持。最后,法师对各位领导、法师、专家学者的与会表达诚挚地谢意,并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研究员代表与会专家学者致辞时表示,普陀山佛教选择以普陀山佛教的中国化为主题是对于习二十大报告中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响应,表达了普陀山佛教界坚定地把握宗教中国化方向,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将此作为中国佛教的唯一选择的决心。另外他提出检测佛教中国化有理论与民间影响力两方面的标准,普陀山从民间影响力而言,可谓是中国化表现最集中地之一,而在理论方面,普陀山是我国观音文化研究的推动者与先行者。所以此次研讨会的参与对于专家学者而言,意义非同寻常。

随后举行了三场以之江问道·学贯古今为主题的学术讲座。首场讲座由智瀚法师主持。

同济大学建筑系温静助理教授作了题为《汉传佛寺布局的本土化演变》的精彩演讲。温教授从隋唐时期的双塔、宋元时期的禅院规制及明代寺院中轴线的新式规划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结合结合东亚地区的文献史料、考古资料与现存实例,阐明各阶段代表性寺院的布局特征及其在东亚范围内传播的路径,梳理了汉传佛寺本土化演变历程的主体脉络。

第二场讲座由能进法师主持。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进行了题为《观音道场的印度渊源及其中国化抉择》的精彩演讲。李教授从观音道场的神圣空间、印度观音道场信息向中国的输入、印度观音道场信仰在中国的整合及中国人对印度观音道场的转移等四个方面系统性地进行了论述,指出印度观音信仰向中国的传播,在完成经典翻译、教义诠释、实践开展等环节之后,终于完成观音第一圣地的空间转移,连同宋元时期的观音女性化,代表着印度观音信仰中国化的最终完成。李教授认为从印度佛教关于观音驻地的不同经典记述,到中国人对这些不同记述的理解与整合,再到中国人对观音驻地的文化解读与空间转移,既体现了观音道场作为一种神圣空间元素在观音信仰体系中的重要性在逐渐增长,也体现了中印佛教实力彼此消长背景下中国佛教自主意识的增强和独立体系的形成。而作为神圣空间领域佛教中国化的最大成就,观音道场的中国化和普陀山地位的最终确立,堪称中印佛教文化交往的典型案例,也是丝绸之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结晶。

第三场讲座由夏卫达老师主持。

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陈剑鍠教授作了题为《未了公案,且待来哲:有关昙鸾追尊莲宗祖师位的问题》的精彩演讲,陈教授从昙鸾大师在历代文献的祖师地位、杨仁山居士独步古今的祖师观、昙鸾大师寻求长生仙术的弊端以及印顺导师缺乏一种同情的理解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有关昙鸾追尊莲宗祖师位的问题。指出了昙鸾大师未被立祖的原因:道宣大师等人都认为昙鸾在名满魏都的晚年,仍然从事调心练气的仙术;印顺导师认为昙鸾大师仅强调念佛即得往生,对于戒定慧的修持未加以简别。而杨仁山居士则认为昙鸾的《往生论注》在中国的莲宗著述中,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性,并将此著作推为巨擘。此外,杨仁山居士还肯定昙鸾修持有得,临终之日,华盖幢旛,高映庭宇,异香芬郁,天乐盈空,人皆见之,故知昙鸾往生品位极高。杨仁山居士对昙鸾大师的崇仰之情甚坚,将他列为莲宗祖师。

12月1日举行了四场以之江问道·普陀潮音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首场研讨会由张晓林老师主持。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李永斌副教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谢志斌副教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李心苑讲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廖文慧博士、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景天星副研究员、上海大学历史系黄凯讲师、舟山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乐悠悠讲师等七人分别进行了发言。

李永斌老师的主题是《宋元明清时期民众观音信仰的社会根源》,他指出宋元明清时期,民众之所以产生观音是由于民众生活中的病苦、战乱及牢狱灾难、生活中的突发灾难、往生极乐的信仰追求、脱离恶趣的终极追求等五个方面的原因,而观音信仰为民众在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两个方面都提供了观照。

谢志斌老师的主题是《中国伦理道德影响下女性观音形象的演变》,他从悉与之游的延州妇人、入门即死的马郎妇、下凡擒妖的鱼篮观音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女性观音在所有外来宗教中国化过程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从马郎妇到鱼篮观音的演变是女性观音形象不断向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妥协让步的过程,也是民间信仰中观音地位向道教神灵不断迁就的过程。

李心苑老师的主题是《观音称名感应信仰的渊源与类型》,她从观音称名感应信仰的出现、观音称名感应与世俗就难、观音称名感应与乱世、观音称名感应与宗教救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在感应信仰中,观音的称名信仰因其独特的属性,广受信徒喜爱,其所涉及宗教性的救赎信仰,成为信众宗教实践中进取的动力。

廖文慧博士的主题是《大理观音的特征及文化价值》,她从大理观音的诞生背景、大理观音的特征、大理观音的文化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大理观音独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吸纳了印度、东南亚、汉地观音信仰的相关元素,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蕴含着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不同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

景天星老师主题是《从文殊到观音:五台山金阁寺菩萨信仰考论》,他从金阁寺的创建、唐代以文殊信仰为中心的金阁寺、明代以观音信仰为中心的金阁寺、金阁寺菩萨信仰转向的影响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从唐代尊崇文殊,到明代造立观音,显示了金阁寺菩萨信仰之转向,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变与民间及皇家对观音信仰的重视,五台山佛教历史上既崇文殊、亦奉观音,悲智双运等密切相关。

黄凯老师的主题为《袁志谦青莲教时期多元融合的民间观音信仰》,他在简单介绍袁志谦及其著述后,对于袁志谦著述中的观音信仰进行了论述,指出清代民间观音信仰是在对传统佛教观音信仰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调整与改造后形成的,呈现出与传统佛教观音信仰不同的面貌。

乐悠悠老师的主题是《拉斯韦尔5W模式理论下普陀山观音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基于多重层次分析法视角》,她首先对于观音文化进行了概述、其次对于普陀山的观音文化进行了分析、再次基于拉斯韦尔5W理论对于普陀山观音文化传播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层次分析视角对于普陀山观音文化如何走出去策略提供了建议。指出普陀山佛教文化应该深耕本省、立足大陆、辐射东亚。

第二场研讨会由现了法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邢莉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刘郑宁博士,安阳工学院赵雅辞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净土文化研究中心、香港珠海学院佛学研究中心温金玉教授,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广兴教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副院长兼总务长界定法师,舟山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吴似真讲师等七人分别进行了发言。

邢莉老师主题为《辽代佛教信仰的中国化与本土化:兼谈辽代的观音信仰》,她从辽代上层的佛教信仰及信仰的原因、辽代皇家的观音信仰、辽代中下层佛教信仰的本土化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辽代的佛教信仰是在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共融共通的语境下发生的,为佛教及观音信仰在中国的化本土化增添了精彩篇章。

赵雅辞老师的文章主题为《游宗:当代地方道教科仪中的观音信仰》,她从问题的提出:基于道教科仪本的地方观音信仰研究、观音广泛出现在道教科仪中的原因、道教阳事道场中的观音、道教阴事道场中的观音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道教科仪中所体现出的观音信仰关系,揭示了佛道二教表象不同之下,不同地方的中国人对生与死这一终极问题相通的宗教情感。

刘郑宁博士的主题为《从印度到中土:观音菩萨住处 Potalaka 的层累建构及其艺术》,她通过文献考察与图形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指出补怛落迦山(Potalaka)现实原型是高耸陡峭的南印度圣山,经过文本的层累建构,增添了海岛小白华树众宝所成等环境特征,公元7-8世纪成为了华严、密宗两大叙事传统同承认的观音菩萨住处,而晚唐以来的艺术图像描绘观音菩萨住处时,选取岩石、流水、山林等基本元素,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广兴老师的主题为《早期佛教的家庭伦理:以夫妻关系爲中心的讨论》,他从具福德智慧之家长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善人的定义,夫妻要相互挚爱、相互尊敬,如何做一个好妻子,如何做一个好丈夫,模范夫妻,今世的幸福与来世的幸福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佛教认为夫妻要相互挚爱、相互尊敬、相互支持,才能构建美好和谐的家庭,表示早期佛教的家庭伦理思想 ,对于今天的社会和家庭同样适用。

界定法师的主题为《浅述早期经典中的优婆夷:以北传四部<阿含经>为中心》,他从早期经典对优婆夷的认知、优婆夷的修学内容、优婆夷的修学成果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指出早期经典对于优婆夷的展现是立体的、多角度和多方面的:一方面认为女性有种种与生俱来的过患;另一方面她们通过佛法的熏修,可以消弭大部分的垢秽,证得相应的果位。同时对于当下社会优婆夷的修行提供了建议,认为优婆夷需要扬长避短,从而为实现和谐幸福人生做出更多的贡献。

温金玉老师的主题为《民国北京佛教律宗传承》,他首先对于民国年间北京寺院传戒活动进行了介绍,其后对于现明律师及其《传戒说明书》进行了论述,指出在民国的动荡年代,佛门高僧对戒法的维护,以戒为师于僧团并非仅是一个理论纲领或佛学范畴,而是真正的行为指南与精神导引。

吴似真老师的主题为《新时期宗教网络舆情发展态势与治理机制研究:基于舟山地区佛教组织网络弘法现状的调查》,她从当前舟山地区宗教网络舆情发展态势与治理现状、宗教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新时期宗教网络舆情治理机制构建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加强宗教网络舆情治理是各宗教主动适应当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现实,积极探索推动宗教中国化进一步落地的行动共识。佛教中国化的新时代任务之一就是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宗教中国化路径,以便为国家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支持。

第三场研讨会由演修法师主持。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建光教授,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黄国清副教授,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崔中慧荣誉助理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鑫讲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国际观音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湛空法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传云法师等六人分别进行了发言。

王建光老师的主题是《佛教中国化的普陀山模式研究》,他通过佛教的普陀山化、普陀山佛教的思想内涵、普陀山佛教的观音化等三方面的论述,指出普陀山佛教是以观音信仰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形态与中国文化及海洋文明相结合的产物。黄国清老师的主题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普陀圣境与观音法门》,他通过对于《华严经》三种译本里关于补怛洛迦圣境风光及观音菩萨大悲法门的比较,指出华严经中的海岛情境成为中国普陀山文化的重要元素,而观音菩萨的大悲行法是则是大智慧、大慈悲与大神通的合体圆满展现。

崔中慧老师的主题为《观字在中观自在:唐代的《心经》书写文化》,她从《心经》的书法传播入手论述了《心经》的文化艺术魅力,指出《心经》的影响力,既是宗教,却又超越了宗教,因此成为历史上影响最深的佛经之一。

王鑫老师主题为《因德称义·姻缘加持·信俗融汇:清代文言小说中的观音感应书写》他从因德称义:道德化的感应叙事、姻缘加持:观音成为爱情的守护神、信俗融汇:民俗化的观音信仰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清代文言小说中关于观音感应的书写表现了观音文化强大的渗透力与感染力,也有意或无意地改写和传播了观音信仰与文化。

湛空法师的主题为《从观音文化谈共同富裕》,他通过观音文化中的共同富裕、观音道场对共同富裕的案例展示、观音经典对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到观点,指出观音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其不仅是宗教文化,也是慈善文化、爱心文化,蕴含着共同富裕文化的深刻内涵。

传云法师的主题为《从<阿弥陀经>的现代化阐释看高质量发展精神富裕校园的构建》,他从精神富裕校园的必要性、《阿弥陀经》中精神富裕校园的构建、极乐国土作为高质量发展精神富裕校园的挑战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对以《阿弥陀经》作为佛教中的代表典籍进行现代化阐释,可以起到助推精神富裕高质量发展认知领域的重要作用,可以为以佛教教育为方向、校园建设为突破平台的精神富裕校园提供重要借鉴。

第四场研讨会由界定法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何蓉研究员,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研究生导师如义法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王卓硕士,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陈坚教授,上海佛学院金易明教授等六人分别进行了发言。

黄夏年老师的主题为《民国期间发生的居士能否加入中国佛教会的争论回顾》,他从会内无俗,会外无僧的设想提出、会内无居士,会外无僧尼的争论、居士反对不准入中国佛教会、佛教僧伽坚持既有的态度、居士成立中国佛教居士公会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民国政府用行政的手段去人为地将僧伽与居士分开的政策有损于佛教的发展,认为佛教发展,离不开僧伽与居士两翼,两者不可或缺,只有双方互相合作、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最后才能取得双赢。

何蓉老师的主题为《传统中国的佛教化民间教派:基于韦伯<儒教与道教>的研究》,他从理论层次、历史/经验层次对韦伯的佛教研究加以了梳理,指出佛教的中国化与佛教化民间教派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不同方面,佛教的生命力在于其中国化,而佛教化民间教派也是中国文化包容性、涵化能力的体现。

如义法师的主题为《从六祖法统之争谈居士外护对宗派传扬的重要性》,他以六祖法统之争为切入点,指出神会北上所推动的南北两宗的法统之争都借助了亲近本宗的外护力量,认为宗派的发展与壮大,需要僧人在保持本心的基础上广结善缘、度化有情。

王卓硕士的主题为《家庭、命运与解脱——印光大师居士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从家庭与伦理教育、命运修行教育、生死解脱教育三个方面论述了印光大师的居士教育思想,同时对于印光大师居士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分析,指出印光大师居士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现代影响和价值,有助于现代家孝文化建设,提供道德支撑、导向积极人生,并为现代临终关怀事业提供支持。

陈坚老师的文章主题为《茗山法师对经忏佛事的重视:兼谈忏法的佛学意义》,他从茗山法师对经忏佛事的理解、反思近代人生佛教、四悉檀语境中的经忏佛事、作为忏法的经忏佛事、忏法的历史境遇五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指出茗山法师从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角度来赋义经忏法事,将其视之为是落实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精神的一种佛教实践,与天台宗的观心忏法一起,发挥着规范民众现世生活的力量。

金易明老师的主题为《在家佛教信徒信仰模式的中国化典型:居士佛教之概念、内涵与近代崛起历史初探》,他通过居士概念内涵分析、居士佛教的要素及其成立条件分析、汉语系居士佛教信仰形态的近代崛起、居士佛教崛起的都市佛教地域背景等四个方面的论述,指出居士佛教在近现代中国佛教由衰转盛的复兴历程中,发挥过中流砥柱的作用,认为居士与僧伽作为佛教两个必要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提携的,从根本上说,居士佛教应作为僧伽佛教的必要补充,与僧伽佛教一起,携手推动中国佛教走向未来。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43篇,除上述文章外中国社科院杨曾文荣誉学部委员,普陀山书院王志良老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东亚学系陈金华教授,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副秘书长觉多法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晓林教授,学院演修法师、现了法师等人也向会议提交了论文。杨曾文老师的《元朝赴日正使一山一宁禅师及其在日本事迹》一文对于一山一宁禅师的生平及其赴日后的相关事迹进行了论述;王志良老师的《一山一宁禅师昌国史料》对于一山一宁禅寺与舟山相关的史料进行了分类汇编,其中部分史料还添加了按语;陈金华老师的《颜真卿与律学的中国化:以<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为中心》,对于颜真卿于唐代高僧的交往及对中国律宗建设的推动进行了论述;觉多法师的《扭转中日两国关系的一介僧侣──一山一宁禅师》对于一山一宁禅师在扭转中日关系上的贡献进行了论述;张晓林老师的《明清天主教中国传教背景下有关(普陀山)观音信仰的史料》一文对于明清时期天主教文献中涉及(普陀山)观音信仰史料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演修法师的《南宋时期普陀山的易律为禅》一文对于南宋时期真歇清了在普陀山所进行的佛教制度改革进行了论述;现了法师的《南诏时期大理地区观音信仰的两种主要型态——以<南诏图传·文字传>为中心的考察》一文对于南诏时期大理地区以象征君权神授的梵僧观音信仰及象征王权意志的阿嵯耶观音信仰进行了论述。

此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除参与第三场研讨的湛空法师之外,学院会闲法师、界定法师、能进法师、照慧法师、智瀚法师、现了法师、慧贤法师等人同样围绕佛教文化与共同富裕这一话题向会议提交了论文,会闲法师的《诸力共同富裕 贡献佛教智慧》一文指出梳理佛教思想中与共同富裕相呼应的思想与实践,深入挖掘佛教教义教规中与共同富裕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可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以及浙江的重要窗口建设积极贡献佛教界的智慧和力量。而界定法师的《从<阿含经>话共同富裕》、能进法师的《共同富裕与观音信仰初探》、照慧法师的《佛教的共同富裕观》、智瀚法师的《从佛教制度角度视角看共同富裕》、现了法师的《从三阶教无尽藏法看共同富裕》、慧贤法师的《弥陀净土信仰的理想世界——浅谈佛教共同富裕的愿景》等文章分别从早期佛教、观音文化、佛教制度、佛教史、净土学等诸多视角探讨了佛教文化与共同富裕之共性,不仅论证了佛教在文化层面与精神富裕的相适应性,也指出佛教在实践层面对于物质上的共同富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论坛最后,会闲法师对各级领导部门的关心指导,以及各位领导、法师、专家学者对于本次研讨会的支持表达了感谢。其次,对本次研讨会的内容予以简要回顾,认为温静、李利安、陈剑鍠三位老师的主题讲座内容纲举目分,条理清晰,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场的视听盛宴;同时高度赞扬了参加学术研讨的各位专家学者的论文选材新颖、观点高妙,体现出较高的学术价值。接着,法师了自2011年学院正式转型升级以来,在国内一流,影响世界,能出大师级人才的发展目标指引下,于内注重僧众教育与居士教育相结合,夯实阶梯式培养理念;于外,在坚持信仰本位的同时注重佛教学术研究,相继出版《普陀山佛学丛书》94种446册,先后举办了多场以佛教中国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最后,法师诚挚希望诸位专家学者日后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与支持学院的佛教教育与佛教学术研究事业,协助学院培育出更多有信仰、有学识,能够更好地践行佛教中国化的优秀僧才。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就本次论坛作总结发言。李教授首先对于学院克服疫情的严峻挑战,顺利举办研讨会表达了赞叹,分享了他对于研讨会主题的见解,认为佛教中国化既是一个历史进程,也是一个时代的课题。普陀山本身就是佛教中国化的重大成就,以普陀佛教的中国化为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其次,对于参会的44篇学术论文进行了分类总结,按照研究领域的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次第原则,将其划分为四个研究领域:第一、普陀山与舟山佛教相关问题研究,根据问题导向的差异性,细分为普陀山的文化渊源、普陀山僧人一山一宁禅师及普陀山在宋代与清代的历史、普陀山的佛教中国化模式及普陀山佛教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四小类。第二、观音信仰相关问题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的差异性,将其细分为社会与文化大背景下的观音信仰问题、地方性观音信仰问题、民间化民俗性观音信仰问题、观音经典的传播问题四小类;第三、佛教史相关问题研究,依据对象的不同,细分为居士生活和居士佛教、宗派、信仰、宗教关系、汉传佛寺布局本土化问题五小类;第四、佛教与共同富裕问题研究,此类依据基准点的不同,细分出佛教经典角度、观音信仰角度、从不同宗派思想与实践三小类。最后,李教授表示本次研讨会在以普陀山和观音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在观音信仰研究的选题拓展、资料挖掘、观点创新等方面呈现出可喜的进展。同时也为普陀山佛教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学术视角下的理论参考。

普陀山作为举世闻名的观音道场,自唐代慧锷开山之日起即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不断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近年来,为响应党和国家所提出的宗教中国化政策,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先后举办了多次以佛教中国化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在党和政府及普陀山佛教协会的指导之下,集合教、学两界,就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义理与实践及在新时期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探讨,集思广益,为宗教中国化从思想层面的献计献策贡献了应有的力量。(文/现了法师、正如法师、学聪法师)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佛教新闻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