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海报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福建中医药大学、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市中医院、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共同承办的“2019年医学与人文南普陀中医论坛” 将于2019年1月13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
“2019年医学与人文南普陀中医论坛”以“做有人情味的医者”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有人情味的医者,就是具有人文情怀以及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医务工作者,要具备仁者爱人、慈悲平等利益民众的心。这是中医药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推动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届时,全国及省市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及继承人、相关医疗机构负责人、相关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将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医学人文、传承发展以及民族健康和佛学对心理健康影响等主题。
以论坛为载体,以研讨促发展,助力党中央号召下的健康中国建设,论坛将邀请“岐黄学者”、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上海中医院大学校长徐建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教授赵美娟,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济群法师等分别发表主题演讲。旨在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期间,基于南普陀寺义诊院基础上成立的南普陀中医院将正式挂牌运营;中医学堂开学并开办首次中医讲堂;由近20名专家组成的义诊团队将提供义诊服务……一系列举措,对于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传承和普及中医药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意义深远,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全方位的贯彻与落实,是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具体实施。
融合医学人文 传承人文精神 弘扬人文情怀
几千年来,中医药之所以能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就在于传承创新中去芜存菁,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孕育了独特的医学思想和理论。
唐代孙思邈认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这是对医学人文精神最好的诠释。本次论坛以“做有人情味的医者”为主题,深度解读医学的人文思想。医学是“人学”,医学人文属于哲学的范畴。医学人文就是把人文精神贯彻在医疗活动当中,希波克拉底说过“了解你的病人,比了解他的疾病更重要”,医者在医学活动中要尊重生命,尊重人,要关注得病的人,而不只是关注疾病。这就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名誉院长、厦门市医学会会长杨叔禹认为:医学虽然是自然科学的属性,但它具有人文学科的属性。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天体、物理、钢铁等,但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具有生命和灵魂。因此作为一个医生, 一定要有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人文知识,概而言之,“仁心仁术至诚至善”即是人文好医者的写照,它的要求是既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更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二者相结合的医者才能成为好医者。人文素养的核心精神就是人情味,是一个人具备同情心,怜悯心的最基本要求。作为医生,不要把自己人为的抬高,要时刻提醒医生是给人看病,不是给钢铁木头看病,古今中外,好的医者皆是既懂医学,又懂人文,以慈悲、平等的心利益广大人民群众,唯有如此才是真正深谙人情味医者之道。
“医乃仁术”、“医者父母心”,人们把医生对病人的爱比喻成父母对子女的爱,强调的就是医者的大爱精神。“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这表明“仁爱”是“医者”的必备条件,“医学”正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中国素有“人文学术之邦”的美称,人文关怀一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内涵与特色。范彬、张仲景、扁鹊、钱乙、李时珍、孙思邈以及佛医本明法师、幻休法师、正道法师、朱士行等,他们的医德医风一直影响着后世,成为中医文化里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为自己求安乐,当愿众生得离苦”佛教慈悲济世的思想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中医的医德医风,使得中医伦理思想多了“慈悲”和“平等”的特点。孙思邈在所著的《大医精诚》中就提出了以“大慈”、“平等”为核心的“苍生大医”的医德规范。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来自于彼此间的相融相和,相辅相成,他们并驾齐驱的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坚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自信战略高度的壁垒。
传承不泥古,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所说,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同时,坚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学深悟透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近年来,受医疗体制、经济、社会、媒体等多方面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不断加深,甚至伤医事件不断发生,让医疗这个行业背负起了难以承受的负担,因此医学人文论坛的召开,以及人文思想的深度挖掘,是新时代下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体现,是健康中国建设的软实力的有力彰显。
不断增强的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
通过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也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国有67%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中医馆,总数超过3万个。社会办中医,截至2017年9月中医类诊所已达4.58万个。
在这其间,厦门南普陀寺中医院是其中的一个缩影。1994年底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成立后,便将义诊服务当成慈善事业的重点。1995年12月19日义诊院正式成立开诊,并秉持妙湛老和尚的遗训“勿忘世上苦人多”,配合慈善会“六个一百”工程,开始为周边社区提供免费医疗施药服务。1996年7月10日,慈善会义诊院正式获厦门市卫生局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成为正式医疗服务机构。2019年1月13日,在义诊院的基础上,为了更好传播中医文化,服务更多困难大众,加挂南普陀中医院牌子。从义诊院到中医院,创立的24年来,以慈善义诊的服务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医疗与施药服务,累计服务病患30余万人次,服务范围由厦门逐步拓展至八闽各地,并延伸至全国。
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得益于《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实施。这两部法规充分调动了中医人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民间中医的生产力。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计,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均已开展中医诊所备案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备案中医诊所3536个。在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型中,中医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除此之外,中医药的振兴与发展离不开人才发展和培养。人才是中医药繁荣学术,提升疗效的强大支撑和基础。论坛期间,南普陀中医学堂成立并开办首次中医讲堂,厚植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土壤”,推动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40年,在校中医学生200倍增长的后备力量,是中医教育改革不断探讨新思路取得的进展,是中医药的火种得以赓续绵延的保障。
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
2019年医学与人文南普陀中医论坛的举办,是促进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总结和新的起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站在中医药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作出更大贡献,为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贡献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