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国宝香炉内有两圈墨书 用来熏香的它装了佛舍利

2018-02-28 浏览次数:309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香炉,在风雅的宋时司空见惯,是“瓶炉三事”中的“炉事”,也是文人桌案上不可或缺的精致陈设。你见过内壁还有墨汁题书的香炉吗?香炉,多用于焚香,你见过放在佛像前用来放置舍利的香炉吗?

这两件听起来有点奇异的事情都发生在了黄岩博物馆内的一件国宝香炉上。它声名远扬,曾多次被国家文物局选中,参加在京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并多次选赴德国、日本等国,代表中国参加重大国际文物交流展览活动。2017年年末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落下帷幕的《青色流年——全国出土浙江纪年瓷特展》中,也有它靓丽的身影。虽时隔千年,它依旧透亮如初。

这是一件怎样的国宝香炉?壁内的两圈墨书所谓何事?它又是如何在千年间完好无缺、永葆青春的呢?

前不久,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香炉所在的黄岩博物馆,听馆长罗永华在香炉边讲起了它和出土地灵石寺塔的千年风雨。


两窑烧得青瓷精品曾内置佛舍利

在博物馆的“浮屠奇珍――灵石寺塔文物陈列”展中,便能见到这件五代黄岩窑青瓷香炉了。

“你看,香炉的盖和身是两个不同的窑炉烧成的”。罗永华向记者解释道。仔细看,会发现香炉的盖与器身的釉色并非一致,而是存较大差别。器盖圆弧呈半球体状,镂空,以三瓣卷叶忍冬为主纹饰,每组三叶五孔自成单位,共由十七组连环构成。叶瓣还有篦状纤细划纹。上下口沿各饰两道弦纹带,上带四面相等,饰四枝覆兰,下带为仰兰。雕划得甚是精美。

再看炉身,腹部刻划五道弦纹,下腹内收,作重瓣仰莲一周,圈足足唇部略向上卷。“这种向上卷起的足也是五代瓷器的一大特征”。罗永华说。香炉内外施釉,釉色呈青绿色,泛着莹莹之光。

如此一件完美无缺的青瓷珍品,很难想象它来自于一千多年前。即便现在的工匠也难有如此精湛的手艺了。博物馆曾找越窑制瓷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复制过这件青瓷珍品,但与真品相比还是相差较远。

其实,在它出土时外面还裹了一块丝绸,将盖与身牢牢地扎在一起,这才有了眼前的“无缺”。如今,这块给力的丝绸也由博物馆珍藏。

这件香炉是在哪发现,又是做什么用的呢?你或许很难想象,在出土上,香炉内还放置着佛舍利。

灵石塔大修 国宝香炉现世

公元960年前,北宋在开封建立王朝,曾经的五代十国唯独剩下割踞浙江的吴越国一国。吴越国尚佛,便大兴佛塔,祈求神灵保佑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其中便有我们熟知的杭州雷峰塔、保俶塔,也有台州黄岩的灵石寺塔。

灵石寺塔位于台州黄岩北洋镇灵石山南麓,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为六面七级楼阁式密檐砖塔。当时黄岩还在吴越国统治下,灵石寺塔完工时,距离吴越国国王钱俶归附宋朝还有13年。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治平四年(1067年)、清康熙廿年(1681年)曾重修。

1987年,由浙江省文物考古所主持,对塔体残损且倾斜严重的灵石寺塔落架大修。打开尘封千年的古塔,发现塔心呈空竹节筒状,塔体每层皆设供奉佛像、供养品的天宫,共计16个。塔内还另有一石塔,由六块四面刻有佛像或铭文的正方形块石叠成,总高1.6米。经清理,有各种质地的佛像、菩萨像、供养人像及供养品等文物500余件,其中泥塑彩绘佛像、十王生七经经画卷、模印彩绘千佛砖、戏曲人物砖、金银铜舍利套盒尤为珍贵。灵石寺塔出土文物数量之多、艺术水准之高,为浙江省唐宋考古所罕见,不仅反映了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的历史、宗教、民俗、文化,还展现了建筑、绘画、戏曲、工艺美术等领域的瞩目成就。

为妥善保护这批珍贵文物,黄岩博物馆先后委托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对其进行了科学修护,使其再现昔日风采。这次大修后,佛塔也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降级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屹立在原处。

这件国宝香炉正是在这次大修中出土于佛塔的四层北天宫,被安置于泥塑彩绘的释迦牟尼坐像前的一个大铁盒中。根据一起发掘出土的一块记事木牌所写,香炉中放置的佛舍利是最珍贵的释迦牟尼舍利。

香炉内有墨书两圈

除了发挥神圣的舍利函的功用,香炉内壁也暗藏了玄机。原来,内壁靠近足部的两周上还有墨书。写的什么呢?上周写着“当寺僧绍光舍入塔买舍咸平元年戊戌十一月廿四日”,下周则写有“童行奉询弟子姜彦从同舍利永充供养。”

这两周文字也道出了香炉入塔供奉的缘由。

罗永华解读道,上周写到的咸平元年,也就是998年,正好是第一次重修的时间,说明这件香炉应该是在修塔的时候放入塔中的,下周的文字则说明了另外供奉者的姓名,且香炉是连同舍利一起供奉入塔的。

入塔前,这件香炉是做什么用的?有人使用过吗?香炉确实被使用过。罗永华说,香炉的顶盖有烟熏焚香的痕迹,肉眼可以看到,所以,在入塔前,它确实是被当成香炉使用的,而且使用者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灵石寺塔落成后,使用者就把自己心爱之物供奉到塔里,装佛舍利了。

除了略带悬疑和辗转的身世,这件香炉也是黄岩博物馆出国展出次数最多的展品。在罗永华看来,这得益于其精湛的镂雕工艺,特别是器盖。去年,类似的镂空残片也曾在黄岩的沙埠窑址中找到。“特别是器盖叶瓣上篦状纤细划纹,就是用很小很密像篦子一样的竹签画上去的,这也是沙埠窑口烧造瓷器的一大特点”。他说。

精湛的镂雕工艺也是黄岩窑的一大特色。黄岩窑始烧于西周时期,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隋、唐、五代,至北宋时期衰落。这其间黄岩窑有三次集中生产阶段,也在古黄岩当地遗留下路桥埠头堂窑址群、大溪下圆山和沙埠窑址群,以及大批各个朝代的黄岩窑陶瓷产品。黄岩窑产品制作技法,主要有手制、轮制、堆贴、透雕和模制。烧制方式,采用垫圈、垫饼相隔,使用大、中、小不等的凹底匣钵和筒形窑具,单件装烧。器物的装饰方法,以划刻、模印、堆塑、透雕等为主。其中,沙埠窑青瓷器刻划花特征尤为明显。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