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成立30周年

2017-09-13 浏览次数:30416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9月6日上午,纪念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成立20周年暨“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邀请了我国五大全国宗教性团体负责人和国内宗教研究权威学者共话宗教中国化之路。与会嘉宾观点精彩纷呈,教界、学界互动交流,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是一次共识的凝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本次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着“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现实与未来”、“面对全球化、现代性等诸多现实挑战,宗教如何应对”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

我国宗教中国化需立足世界宗教和文化发展背景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认为:“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探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问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宗教自身,也不能局限于中国范围,而要将宗教置于世界宗教和文化发展的大势背景中。面对现代性危机,关键在于对宗教本义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阐释。各大宗教所需要的,不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原教旨主义,而是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超越狭隘的宗教信仰模式,将真正的教义精华转化为化解现代人精神危机的时代思想文化。这种心态转换和模式转化,是宗教中国化的新生之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认为,“道教传统文化中倡导‘济世救人’‘和谐生态’的理念是最能适应时代化需求的传统文化,道教界应当更好地发掘和整理。道教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能否适应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道教中国化主要解决的应该是在保持本有的中国特色基础上,不断推进道教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发挥时代价值。”

中国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全国性宗教团体负责人也都表示,各大宗教要与时俱进地同我国国情、社会制度、时代要求、主流文化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对接融合,积极融入当代社会和主流文化中,服务于当代社会。要用一种学习者、服务者的姿态,去主动了解现代文化思潮,体察现代人的精神诉求和信仰需求。同时,需要对自身宗教传统进行完整审视和深入挖掘。所有的宗教都要进行现代转型,积极主动处理好宗教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关系问题,更好地促进宗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发挥出宗教应有的时代价值,这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核心是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只要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有在异地、异文化中的传播与适应的问题。一方面是外来文化的自适性,即外来宗教对本土文化的适应;另外一方面是本土文化的包容性,即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内涵与外延的重塑。我国几大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经历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这种双向互动的融合过程就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过程。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谈到,“佛教传入中国,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曾经和中国文化产生过激烈冲突,如出家修行与儒家忠孝思想、个体生命观与群体生命观、佛教缘起论与道家自然论等之间都存在着冲突。”但是佛教调和与中国本土社会和文化的矛盾,最终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实现了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融合,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认为:“中国伊斯兰教思想文化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是从外来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相融开始的。明清时期的“以儒诠经”活动,就是以中国社会占主导的儒家文化来弘扬本土的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的有益探索。‘道本同源,初无二理’‘中正之道’‘和为贵’为核心的一系列认知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间形成了契合点,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马英林谈到,“纵观千年的天主教传入历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哪个时期的教会注重尊重中国文化融入中国社会,也就是走适应本地文化社会,走教会中国化的道路,那个时期的教会就会得到健康较快的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傅先伟谈到,“纵观基督教传播历史,就是基督教不断适应而本土化的过程。基督教只有与当地社会和文化相结合,才会在特定的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获得“生根建造”的空间。基督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是当今基督教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大家一致认为我国宗教中国化最关键、最核心的就在于文化层面上的融合,宗教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扎根于中国文化沃土。

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目的是要建立中国宗教的主体性

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提出,目的究竟何在?是要“化掉”宗教吗?学诚认为:“宗教的彻底中国化,需要突破原来的文化背景和教义阐释体系,重新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国宗教教义体系,建立中国宗教的主体性。”所以,中国化并不是外来的宗教要被中国本土文化所完全同化,而是指其在演变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本土社会和文化土壤相适应,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

楼宇烈认为,“‘化’并不是说佛教失去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主体性,完全融化于中国文化,完全等同于儒道,而是彼此之间‘你影响我,我影响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同时,彼此之间还是‘你是你,我是我’。中国化并不是彻底地‘化’掉,而是在适应中国本土文化、政治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佛教中国化最成功,而佛教并没有被“化掉”,而是形成了区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特色佛教。

我国宗教在建立主体性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如容易受外来宗教的影响,没有重视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徐晓鸿就谈到:“基督教中国化最大的障碍正是来自以往殖民神学的影响,除少数研究汉学的传教士外,多数传教士无视中国文化传统。”

我国宗教中国化既丰富了中华文化,又丰富了世界宗教

通过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宗教中国化不仅仅是外来宗教对本土文化的自我更新和融入,同时也是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主动敞开和吸纳。外来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多元、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资源。如,两千多年来,佛教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中华文化也以包容的胸怀接纳佛教文化,形成了互补互融的良好互动。最终促使佛教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各族穆斯林群众的信仰生活和文化生活,也扩大了中国思想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穆可发谈到,“中国伊斯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一方面,外来宗教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成为了中国特色的宗教,同时也丰富了世界宗教的样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风雷说:“如果没有这些‘化’,佛教就不可能在历史和现实中呈现出如此多姿多彩的丰富形态,也不可能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文化,或者早已湮没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之中而趋于灭绝,亦未可知。”因此,宗教的中国化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丰富,也是对世界宗教的丰富和发展。

大家一致认为,我国宗教中国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目标一致,方向和道路选择的对,就一定能够实现!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