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九江,人文庐山。此次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进行到最后一日,40余位来自大陆和港台等著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佛教专家学者,以及著名寺院的高僧大德,围绕论坛主题 “佛教与文化自信”,展开对话与演讲。其中有下设的四个分议题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与文化自信”、“九江佛教的历史传统”、“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
22日下午,学者围绕“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进行了两场分组讨论。在上半场的分组会议中,本性法师认为佛教的“缘起性空论”是佛教教义的基石,提出了佛教伦理的中心主轴以及10大核心理念,即慈悲与智慧、忍让与包容、自省与忏悔、中道与圆融、和合与共生,以此十大理念为全球伦理的“金规则”。吕建福教授认为佛教作为中国文化自信的三大资源之一,目前尚需整理、加工和转化,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成为今日中国的思想文化品牌。刘元春教授以“中国佛教精神与文化自信”展开论述。
李利安教授提出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形成是中印多彩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印证了中印多彩文明交流互鉴的平等性与包容性。王丽心老师说道,在中国迎来改革开放之时,各地在佛寺恢复重建中,同时也在开展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整理、研究、弘扬奠定了复兴的基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佛教界大有可为。
在主题为“九江佛教对中国佛教的影响”的第二分会场中,徐文明教授以大觉怀琏禅师的生平事迹对大家做了简要介绍。陈剑鍠教授对庐山慧远大师的“结社念佛”的演变过程做探讨,以及近代的各种临终关怀的著作。杨维中教授认为九江佛教最为重要的高僧无疑是庐山慧远。慧远大师门下弟子道祖、昙顺、慧观、僧济、昙邕、僧彻等作了考证。
黄国清教授认为,慧远大师注重与研究大乘佛典,同时也不排斥声闻佛典,并尽自己对大的努力推动佛经汉译与流通佛典,以提升汉地僧众对佛教经文的整体理解。王邦维教授认为九江最有名的是庐山,庐山上最有名的是东林寺,东林寺历史上最有名的是东晋的高僧慧远,所以他与大家分享了慧远撰写《佛影铭》的起因。麻天祥教授认为无尽因果的三报论才是慧远对中国佛教哲学的突出贡献,是对中国古代承负说的批判吸收,是对佛教果报思想的丰富和细化。
23日的第一分会场,众专家学者围绕“禅法与止观修习”主题展开论述。普钰法师对白云守端的禅法和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探讨,认为他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上承杨歧开山宗祖方会禅师,居其十二位嗣法弟子之首,下启五祖法演禅师,为临济宗杨歧派在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心皓法师在论文中总结了智者大师及其弟子在庐山的弘化和实修对庐山佛教影响深远。陈坚借意“庐山烟雨浙江潮”智者大师庐山之行对于天台宗的意义,论述了庐山佛教与浙江佛教的关系。彭瑞花认为智顗撰写《菩萨戒义疏》不仅奠定了天台宗弘扬菩萨戒的传统,也改变了菩萨戒在整个佛教戒律体系中的地位,使大乘菩萨戒成为与小乘戒并行流传的戒律体系。
龚隽教授的论文从思想史的视角详密探究了《维摩经》与中国初期禅学思想的关系。温金玉教授对丛林清规的演化、佛教制度建设的中国化推进进行了剖析,梳理了《禅林备用清规》的内容,揭示了清规之演变乃是印度戒律制度在中国本土化的变现。段玉明教授对宋代的东林常总和圆悟克勤两人的禅法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王联章教授从慈氏文教基金的现实经验出发,探讨了慈氏文教基金传播与弘扬慈宗理念实践,总结了慈氏学会及慈氏文教基金对中国都市佛教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李宁宁教授详细解说了“虎溪三笑”的本事、图像与传说的象征寓意,“虎溪三笑”传说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成因,该传说的精神实质以及僧讲与俗讲等四大问题。李勤合教授认为,海印法师中兴庐山海会寺,建成十方道场,使之成为近代著名的净土道场。九江禅净之风,天下翕从。
下午,杨曾文教授作《佛教中国化和禅宗》主旨演讲;董子竹作《普度众生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学者在演讲中,论证资料详实,充分考究了人物与历史清晰的脉络,并且加入自己所研究方向及领域的个人见解,向与会大众传递了正知正见。
最后,论坛闭幕式由中国文化院秘书长张武主持,北京三智书院理事长高斌致闭幕辞。温金玉教授进行学术总结,针对40余位专家学者的论述进行了详实的解读,并总结出五大“结合”的特点,一、政教学三界结合,携手并肩,共议中国佛教文化。二、学术演讲与教职人员培训的结合。三、主题演讲与分论坛讨论的结合。四、阐述与提问互动交流的结合。五、论坛研讨与田野考察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