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知识首页 频道列表

香与中国文化

2013-02-186320
 

     中国文人大多爱香,不知是时刻不可离的香使中国文人创造了迥异于西方的文化模式和文艺作品,还是因为文人爱香而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总之,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独特。它既是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又作为创作的题材融入了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化艺术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使人参之不尽、悟之更深的内涵,或许其中也有香的一部分作用。可以说,文人与香有着不解之缘,中国文化与香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密切而微妙的关系。
      大约魏晋以后,文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香”这样一位雅士相伴。而文人与香的关系在唐宋之际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装点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幽窗破寂,绣阁组欢,香云一炉可畅其神而助其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以为聚?……确乎是书香难分了。难怪明朝的周嘉胄慨叹“香之为用大矣!”
      既然案头燃香,自然笔下也要写香。古代文人所写关于香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名家也比比皆是:刘向、李煜、李商隐、王维、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朱熹、文征明、丁渭、曹雪芹……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极为精彩,如苏轼的《和黄鲁直烧香》、陈去非的《焚香》:
《和黄鲁直烧香》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焚香》
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 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李清照的很多诗词也都写到香,其中就有千古名作《醉花阴》(词中“瑞脑”即龙脑香;“金兽”即兽形铜香炉):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香对文人的意义,明朝屠隆的一段话可算是一个很好的概括:“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几千年来的屡屡馨香,始终象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熏蒸着历代文人的心灵。但不知是被忽略和遗忘,还是人们有意回避,对传统文化的诸多研究中,极少有人谈及香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塑造所起的特殊作用。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其中,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
      文人对香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们就广泛介入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推助。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都反映了文人对香的推崇。如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另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
      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传入北方,所用只是兰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对香的情感态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其二,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将焚香视为雅事。
      如孟子曾言:“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孟子不仅喜香,而且阐述了香的道理,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再如朱熹,对香也甚为嘉许,还写有《香界》一诗: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古代“学界”对香的这种高度的肯定态度既确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同时也把香纳入了日常生活的范畴,而没有使它局限在祭祀、宗教之中,这对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三,文人们广泛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
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傅咸、傅元、黄庭坚、朱熹、苏轼等。苏轼即有“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香”的记录。仅文人们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四十三种,“龙涎香”则有三十余种。
      文人们不仅烧香,还要烧出情趣来,烧出意境来,烧出学问来。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其大观: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今有香不见烟;
素馨欲开茉莉折,底处龙涎示旃檀。
平生饱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妩媚;
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整个文人阶层都广泛用香,从而带动了全社会的用香风气。
      从魏晋时期流行熏衣开始,文人们把用香视为风习,把爱香当作美名,唐宋以后风潮更胜。虽然其中也不免有很多附庸风雅之辈,但文人的这种积极态度确实影响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不仅是民间,官衙府第也处处用香,甚至接传圣旨和科举考试之时也要专设香案。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香港佛教中学举行集体皈依 三百余位师生同成佛弟子
12月19日下午3时正,香海正觉莲社佛教梁植伟中学适逢三十周年校庆之际于校内圆满举行集体皈依大典。恭请香港佛教联合会执行副会长

评论2017-12-251603

三柱香、磕三个头的含义
许多善男信女经常到寺院在佛前烧香磕头,祈福祈寿祈子,祈求升官发财、姻缘美满、万事胜意。作为一种善意的精神寄托,无可厚非,

评论2017-12-202392

世间三种最胜香
过去,佛陀居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阿难尊者在闲静之处思惟佛法,心中忽然生起一个疑问:世间上是否有一种香,不论

评论2017-06-071571

进入寺院如何上香

评论2017-05-161615

供香、花、灯
【供香】  供香供多少?或者烧一支香,或者烧三支香。如果你烧多了,佛门里没有这个规矩。供香是实物供,可是它表法表什么呢?

评论2017-01-171624

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

评论2016-09-011550

你真的会烧香吗?
导读现在信佛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民众有到寺院烧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旅游途中参观名寺大刹

评论2016-08-011981

你真的会烧香吗?
导读现在信佛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民众有到寺院烧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旅游途中参观名寺大刹

评论2016-07-281962

到寺庙烧香拜佛,到底应该跟佛菩萨说什么?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

评论2016-07-27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