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知识首页 频道列表

藏传佛教“五部大论”简介

2017-01-1816870
藏传佛教是显密圆融的体系,在显宗上的弘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五部大论」为核心的教法学制。五部大论是指:因明学《释量论》、般若学《现观庄严论》、中观学《入中论》、《俱舍论》、戒律学《戒律本论》。按照黄教(格鲁巴)的学习次第来说,大部份寺院里首先学习五年因明学(含因类学及心类学一年),般若四年,中观二年,《俱舍论》三年,律学四年等,需经十八年的学习,属较长时间的学制。
 
一、《释量论》
印度因明学家法称论师(西元七世纪)造《释量论》。
 
佛教的因明学,真正开宗立派、将之弘扬光大者,乃为陈那、法称论师。陈那论师有《集量论》一书,法称论师是陈那论师的再传弟子,为进一步阐发《集量论》深义,撰写了「因明七论」,其中《释量论》为七部释论的广论,专从句义两方面解释《集量论》,广破他宗,建立自宗,精妙地抉择了唯识见,被后人尊奉为随理唯识的根本论典。
 
《释量论》总集因明理论大成,为研习因明学的范本。共分四品:第一、自义比量品,解释立论者自身引生比量智必要条件(正因等)。第二、成量品,解释《集量论》的归敬颂义,成立如来为世间之定量。第三、现量品,现量乃比量所依止之基础,本品广释现量之定义、差别及似现量等。第四,他义比量品,广释能立因等之得失,阐明使他人引生比量智之方便。
 
二、《现观庄严论》
《现观(证)庄严论》,全名《般若波罗密多要诀现观庄严论颂》,为颂偈体的《大品般若经》註解书,相传为弥勒菩萨所造,由无著传出。目前的版本是由僧护弟子解脱军传出,融合瑜伽行派与中观派的见解,为顺瑜伽行中观派的先声。
 
《现观庄严论》,善巧开显《般若经》实际修证次第。虽然《般若经》本身就蕴涵了殊胜的现证空性之修学次第,然普通凡夫学人仅凭自力实难通达,所以弥勒菩萨就造了这部论著予以开显。
 
《现观庄严论》把《般若经》的每一会都分作八大段来阐释:一、一切相(种)智;二、道相(种)智;三、一切智;四、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五、顶现观加行;六、渐渐次现观加行(或称次第现观加行);七、一剎那现观加行;八、法身。这八个方面构成了《现观庄严论》八品的主要内容,前三品讲境,次四品的加行讲因,后一品的法身事业讲果,总共有七十种法义,此即藏地常说的《现观》「八品七十义」。
 
三、《入中论》
印度月称菩萨(约西元600-650)造《入中论》。《入中论》的组织,依於《华严经.十地品》。本论於空宗正见,及修行次第,甚深广大二种教门,均有解释。自初地乃至佛地,依次排列。每一地中,叙菩萨修行成就功德之后,又配以初发心修行法,指导学者修行次第。二空之理,则在般若度中广释,本论见地属於自空中观的应成见。
 
四、《俱舍论》
在藏传佛教中,有「上下」俱舍之说。「上俱舍」是指印度无著菩萨(约西元310-390)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此中有与小乘共通之处,也有大乘的不共观点;「下俱舍」即为印度世亲论师(约西元320-400)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含颂词及自释),属於小乘论典。
 
藏传佛教每座正规寺院,几乎都将世亲《俱舍论》定为必修课。该论所述的蕴界处、器情世间、业果随眠、道位智定等基本法理,不仅是小乘学人应习之处,对於大乘安立世俗名言、发展理论体系等亦具重要意义。藏汉两地《俱舍论》译本都是颂词八品、自释九品,大同小异。
 
关於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识,世亲《俱舍论》中解说精详,又摄收了《发智》、《六足》、《大毗婆沙》等内容,因此被誉为「聪明论」、「慧毒门」(如身少破,著少毒药,片刻毒满全身,此论亦尔)。
 
《俱舍论》,先是说一切有部的《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学说总结,摄为八品,再以经量部的观点,来对它进行讨论。《界品》和《根品》从总体上建立有漏、无漏法,属於总说四谛的性质。《世间品》、《业品》、《随眠品》这三品讲述苦、集二谛,即有漏的生死流转因果。《世间品》讲苦谛的内容,《业品》和《随眠品》讲集谛的内容。世是苦果,业是苦因,烦恼是苦缘。《贤圣品》、《智品》、《定品》这三品讲述灭、道二谛,即无漏的生死还灭因果。《贤圣品》讲灭谛的内容,《智品》和《定品》讲道谛的内容。贤圣是无漏果,智是无漏因,定是无漏缘。
 
五、《戒律本论》
印度功德光尊者(约西元六世纪)造《戒律本论》(另译为《律经》)。
 
《戒律本论》,共有九卷二千七百颂,总摄一切有部律学要义,依出离戒广释一切应止、应行的学处。该论从生起出离心后如何求戒受戒讲起,次第论及受戒后如何防止犯戒、如何严格奉行出家人的生活行持等,条理井然。
 
《戒律本论》属於小乘别解脱戒,但小乘戒是戒律的基础,不可轻忽,当然在此之上藏传佛教另有大乘菩萨戒以及密乘三昧耶戒。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详解佛教吉祥花
莲花: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不仅表示坚贞、纯洁,还是谦逊、清廉的形象写照。

评论2018-01-0232516

—七觉支
七觉支七觉支,又名七觉分、七菩提分。觉,就是正觉、智慧,觉法分为七种,所以称支或者分。七觉支就是导向菩提智慧的七种要素,

评论2018-01-0221576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

评论2018-01-0230153

常识:什么是“八识心王”
常识:什么是八识心王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 眼识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

评论2017-12-2926151

念佛的几种常见方法!
念佛的几种常见方法!(一)高声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即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念到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业报差别经云:

评论2017-12-2926084

佛学知识 皈依三宝
三宝分别是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法宝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僧宝是指正在修学佛法

评论2017-12-2930421

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核心意思是什么
阿弥陀佛的核心意思是无量寿、无量光。阿是一个否定性指称,就是无空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无量。 现在有很多人只念

评论2017-12-2918963

佛法知识普及
《华严经》里面有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众生,同登华藏玄

评论2017-12-291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