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知识首页 频道列表

去寺院拜佛求菩萨,你拜对了吗

2016-03-1026990
 
        一、学习弥勒菩萨欢喜和包容的精神
 
        一般寺院的第一重殿,即为天王殿,天王殿里正中供奉的就是弥勒菩萨。据佛经记载,这位菩萨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直到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至人间成佛,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而通常我们所见到的弥勒菩萨的造像,是依照五代时期的高僧布袋和尚的形像塑造的。
 
       《宋高僧传》中记载布袋和尚为四明人,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布袋和尚能“示人凶吉”,有种种神迹。由于他在奉化岳林寺东廊坐逝时,留有“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的偈语,因而被世人视为弥勒菩萨的化身。
 
        你看他身宽体胖,大耳垂肩,再加上脸上整天笑嘻嘻的,是非常亲切而且惹人心生欢喜的一个形象。人们见到他,往往很容易受他那坦荡笑容的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
 
       在他身边,又常能见到这样的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他所代表的意义是你要具备他这样的资格才可以入佛门: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
 
         二、学习韦驮菩萨护持正法的精神
 
        韦驮菩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佛教护法天神。汉地佛寺中,他一般被安置在天王殿中弥勒菩萨像的背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佛经中说,韦驮菩萨对信奉佛教的人都特别护佑。
 
        佛经中记载韦驮菩萨是贤劫千佛当中的最后一尊佛。他往劫里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同为转轮圣王的千子之一。这些千子学佛之后各个发愿,当时的韦驮菩萨听了他们的发愿之后说:“你们修行成道,弘扬佛法的时候我给你们做护法,护持你们,等你们全部成佛之后,我最后一个成佛。”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诸天神和天王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荼毗现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趁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韦驮天将见状奋起直追,刹时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赢得诸天众王的赞扬,一致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正法,因此将他的塑像安放在天王殿,面向大雄宝殿。
 
        因而我们拜韦驮菩萨,实质上就是学习他敢于护持正义、正法的精神。
 
         三、学习文殊菩萨智慧和善巧的精神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又叫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妙吉祥。文殊菩萨在佛教中的职责是专司智慧,所以在诸大菩萨中,文殊被冠以“大智”的尊号,又称大智文殊。由于他的智慧第一、辩才第一,所以被推为辅佐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上首菩萨,被敬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不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缚,他的法门以善巧为特色,应机开示宣扬佛法,注重第一义谛,与众不同。
 
        文殊菩萨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根据《五灯会元》和佛经的记载,文殊师利菩萨是古代的龙种上佛转世的,龙种上佛曾经是七佛之师,但他为了弘扬佛法,倒驾慈航又化成菩萨,到佛陀身边帮助弘扬佛法。《放钵经》云:“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文殊菩萨的造像多为头顶五髻,持宝剑,坐莲花宝座,骑一头青狮,表智慧尖锐和威猛。五髻表大日如来之王智,又表童子之天真,所以又叫文殊师利童子。
 
        我们拜文殊师利菩萨,就是要学习他的大智,圆满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学习文殊菩萨的智慧和善巧,并且把这种智慧和善巧应用到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必能从善如流,理智行事,而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才能自利利他,权宜得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学习普贤菩萨应用和实践精神
 
        普贤,又作遍吉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普贤菩萨以“理德”著称,表“大行”。
 
        他发愿十种,要为弘扬佛法而尽力: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可以说十大行愿是普遍而广大的修学原则,是佛法中一切行门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萨成佛的必修课程。一切众生依此行愿而圆成佛道,一切诸佛依此行愿而教化众生,故名为“大行普贤”。
 
        “行愿”包括修行与誓愿两方面,换言之,普贤既有广大誓愿,又能身体力行去实践,他曾在过去无量劫中修菩萨行、求一切智,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佛刹,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被尊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徒实践菩萨道修行时的榜样、典范。
 
        我们向普贤菩萨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的这种实践精神,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要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我们穿衣吃饭、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以及言行举止等方面,这就叫知行合一、解行相应。
 
        五、学习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字面义即是“观察众生的声音”的菩萨。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
 
        观音菩萨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乐,悲是帮助他人解脱烦恼和痛苦。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中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九法界众生,无论是内在身心疾病绵缠,烦恼困扰,外在人事逼害,意外苦厄;或无论是生理上,心理上,事业上,人事上,甚至聪明智能,菩提上 进,乃至佛果,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
 
        另一方面,观世音菩萨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 力,又下化众生,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自己身同众生,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又帮助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说法,为一切众生说法,大雄愿力无边无量。
 
        我们拜观世音菩萨,除了寻求他的佑护,还能够以菩萨为榜样,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帮助他人,利益他人,造福社会。因为运用慈悲的力量,可以使人消融仇恨,停止争斗,相互体谅,彼此爱惜,从而减少许多世间不幸事件的发生。
 
        另外,一般人只是对自己亲近的人慈悲,对不喜欢的人就不慈悲;只对自己家属亲人慈悲,对外人或不相干的人就不慈悲。这都是因为缺乏平等的慈悲。所以我们还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以平等的慈悲、无相的慈悲、积极的慈悲、无对待的慈悲以及无贪求的慈悲去对待一切有情众生,这样才能利益一切众生,与之共存共荣,共享和谐。
 
        六、学习地藏菩萨的孝亲精神
 
        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佛教中,诸佛菩萨,无不重视孝道,而且以孝道自行化他,累劫报亲恩。但无量劫来,为尽孝道,为报亲恩,而发愿度尽苦恼众生,方成佛道,足以代表佛教,无尽孝道的实践家,首当推地藏菩萨。
 
        释迦牟尼佛能够把他灭度后,弥勒佛尚未下生的这个时期的天下众生托咐给地藏菩萨,就是因为地藏菩萨孝心第一,最值得堪负重任。据《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地藏在佛前立下宏大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因此地藏又被称为“大愿地藏”,以与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相呼应。
 
        中国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萨形象很有特点,一般菩萨现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多现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
 
        毋庸置疑,我们拜地藏菩萨,就是要学习他的知因识果,孝敬父母,止恶向善,离苦得乐的精神。实行佛教广义孝道,由救拔自己父母堕落恶道之苦,推及他人父母、再及师友,乃至一切众生。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寺院中常见的几尊菩萨以及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的一些德行。当然,只要我们虔诚、恭敬,不论拜哪位菩萨,都应当能够感应道交,身心自在。正如印光大师嘱咐我们的那样:“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佛法知识,带你认识佛教的法器
在藏传佛教的神系中,各神灵形象各异且都有各自喜欢法器和祭品。藏密中最喜欢召唤的是Mahakala(玛哈嘎拉),即大黑天,他被认为

评论2017-06-155033

浴佛节 | 共迎释迦牟尼佛诞辰
农历四月初八本师释迦牟尼佛诞辰又称浴佛节、佛诞节、灌佛会各地纷纷举办浴佛法会以此清净身心,洗涤烦恼妄念承续法身慧命,获得

评论2017-05-031969

【浴佛节专题】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八,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又称佛诞节、浴佛节。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评论2017-05-031943

供灯的利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恶鬼。皈依僧,不堕

评论2017-02-0810342

佛门传灯
佛门传灯佛法能照破世界冥暗,像灯一样,所以把传法叫传灯。《维摩诘经菩萨品》言,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点然了百千盏灯,黑暗的地

评论2017-01-189250

佛教知识:佛教法器种类与使用
佛教的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

评论2017-01-173390

施与受 何者比较快乐
  帮助人、救助人,这就是布施。在佛法的六波罗蜜当中,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自己的钱财、智慧、精神依种类来分,大致可分

评论2016-03-242616

佛教基本知识--道谛之加行道
加行道,即已积集资粮道者,为证道故加功用行,而进修暖等四法,故名加行道。前面说的资粮道,也有加行的意义,可以安立加行的名

评论2016-03-244095

《佛学基础知识》业的分类
二、业的分类:业可分为很多种类。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①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②口

评论2016-03-243805

学佛必须持有三种心
第一、出离心。此心虽比后两者浅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要能透脱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儿子女、功名富贵、生活享

评论2016-03-24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