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知识首页 频道列表

佛教的慈悲与博爱

2016-02-2526190
 
  宗教家倡言博爱,学者不察,翕然合之,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真实不刊之论。哪知佛教却非但不言博爱,而且反以爱为众苦之因、生死之本,弃之惟恐不及。那么佛 教言慈悲与博爱有什么分别?答曰:此二者的含义绝然不同。因为既称爱,必有能爱所爱;既有能所,必有人我,以我为能爱,彼为所爱。有了人我相,就有差别。 爱我甚于爱人,世人大都如此,这固然是俗见;但若说爱人要甚于爱我,也何尝不是偏见。况且既说爱,必有可爱的条件,譬如说,因为他相貌好、学问好、品行 好;但相貌、学问、品行不是固定的,不是绝对的,一旦变得不好,或比不上先前、比不上别人时,你就会不爱他了。再进一步讲,我所爱的,人家亦爱;我爱而取 为我有,则人必失其所爱,因我得人失,人得我失,于是起嫉妒心,发之于行为,则为杀、为盗、为淫;论起果,则有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于是清净世 间遂成五浊恶世。所以佛说爱是生死轮回之本,忧悲苦恼之因。爱既是染因,则纵然博而广之,以至无限,亦无法变染为净。这就是佛教不提倡博爱的理由。还有一 句口头禅,叫做“爱我敌人”,也是一般宗教家常常提到的,其实既称敌人,心中已有了敌相,对此敌相所起的心,只有怨恨、嫉妒、嫌恶,就绝不会生起欢喜心、 爱好心;纵然你勉强爱你的敌人,也不外是虚伪心、诈欺心。佛教就决不是这样说的,只是教我们对待这辈恼害我们的人,要先作平等观,不作敌友想,我们用不着 爱他,只可起同体的大悲心,设法消弭他的恼害心,使他转生欢喜心,这样才是佛法。所以我再把慈悲的真义介绍给读者。
  佛教对于慈悲两字的解释,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慈悲不是以我为中心而出发的,乃是建立于一切众生的平等相上面的。这是慈悲与博爱的绝然不同处。从物质方面 讲,一切众生皆同一体,绝无差别;从精神上讲,一切众生同具心识,而且精神更无界限可分,尤足表明其为平等一体。所以佛教中又称慈为平等慈、无缘慈,悲为 同体悲。我们如练习作慈悲观时,应先观一切众生(连我亦在内)平等一体,如见众生需要什么,我就应随分随力给他什么,使他获得满足而快乐。当我施舍于众生 时,切不可存我为能施、彼为所施之想,于二者之间亦不存施舍多少财物想,如此则不起我慢、不求名誉、不望报答、不缘一切相,这才是所谓无缘慈、平等慈。如 见众生有何痛苦,当作同体想,彼所受苦,即我所受,无有彼我分别,遂兴大悲心,随分随力,除彼痛苦。当我救度众生时,亦不可存我相人相,不求名誉报答,不 住一切相,这才是所谓同体大悲。
  明白这慈悲的理论后,自然不肯杀害众生,供我口腹;自然不肯取非分财物,供我挥霍;自然不肯贪爱美色,起邪淫心。因为我们已觉悟鸡鸭猪鱼与我并非二体;货财美色亦非心外别有, 能贪所贪,两不可得。而众生所以犯杀盗淫者,总之曰“愚痴”而已。又我们如明白这慈悲的理论后,对于观世音菩萨的许多感应事迹,也不会认作迷信,斥为妄诞,因为我们已知道菩萨法身与我们的本性是平等一体,惟其一体,所以我有所感,彼有所应,但必须具至诚肯切心,否则被贪欲烦恼所障,即与本体不易相应。若 菩萨与诸众生本性不是一体,各占一定空间,则菩萨即不能随缘应现,且将不胜往来救应之烦,一声佛号,便同虚掷!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佛法知识,带你认识佛教的法器
在藏传佛教的神系中,各神灵形象各异且都有各自喜欢法器和祭品。藏密中最喜欢召唤的是Mahakala(玛哈嘎拉),即大黑天,他被认为

评论2017-06-154995

浴佛节 | 共迎释迦牟尼佛诞辰
农历四月初八本师释迦牟尼佛诞辰又称浴佛节、佛诞节、灌佛会各地纷纷举办浴佛法会以此清净身心,洗涤烦恼妄念承续法身慧命,获得

评论2017-05-031935

【浴佛节专题】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八,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又称佛诞节、浴佛节。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评论2017-05-031910

供灯的利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恶鬼。皈依僧,不堕

评论2017-02-089768

佛门传灯
佛门传灯佛法能照破世界冥暗,像灯一样,所以把传法叫传灯。《维摩诘经菩萨品》言,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点然了百千盏灯,黑暗的地

评论2017-01-188950

佛教知识:佛教法器种类与使用
佛教的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

评论2017-01-173362

施与受 何者比较快乐
  帮助人、救助人,这就是布施。在佛法的六波罗蜜当中,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自己的钱财、智慧、精神依种类来分,大致可分

评论2016-03-242590

佛教基本知识--道谛之加行道
加行道,即已积集资粮道者,为证道故加功用行,而进修暖等四法,故名加行道。前面说的资粮道,也有加行的意义,可以安立加行的名

评论2016-03-244067

《佛学基础知识》业的分类
二、业的分类:业可分为很多种类。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①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②口

评论2016-03-243785

学佛必须持有三种心
第一、出离心。此心虽比后两者浅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要能透脱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儿子女、功名富贵、生活享

评论2016-03-24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