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知识首页 频道列表

认识十二因缘

2015-11-1026090
 
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它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
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二)独觉所修的无生法门
 
独觉小乘圣人,是生在没有佛降生的时候,单靠自己智慧,于生灭法中,觉悟到无生的道理。他没有听到佛的法音,他是一个人住在深山穷谷之中,自己用功修道。独觉辟支佛所修之道,就是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看到万物和树木的荣枯情景。由此联想人的一生也是如此。真所谓“生如逢春百花发,死同黄叶落秋风”。独觉的人就是观察一生一灭之中,觉悟到不生不灭的道理。这个真性也是万古常存,不会随事物现象的生灭变化而生灭的。这就是“耀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存”的真理。所以独觉辟支佛,叫利根小乘人。不论是缘觉,还是独觉的辟支佛,只断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断了我执烦恼,得到我空真理,证得偏真涅槃,安住方便有余土。这就是独觉所悟的无生真理。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大课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的由来,佛教说为“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循环相续的结果。也就是说,有情众生由于一念“无明”,因而造作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识”,随着业识投胎而有“名色”,继而“六入”成形,藉着六入接“触”外境而产生感“受”,而后生起“爱”染欲望,进而有了执“取”的行动,结果造下业“有”,“生”命的个体就此形成;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于是就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的循环之下,有情众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转不已;构成有情生死的这十二个条件互为因缘,因此称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显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转的因果关系,当中“无明”和“行”是过去世的因,依此二因而生出“识”、“名色”、“六入”、“触”、“受”等现在世的果;再由现在世的“爱”、“取”、“有”再次种下未来世“生”、“老死”的果,由此产生三世之间“惑、业、苦”的因果轮回关系,称为“三世二重因果”。列表如上图:
 
从上表可知,十二因缘就像一条链子,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生命紧紧串连在一起;又像一座城墙,人为城墙所困,虽然有门,但是门口站有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人本来可以跳出十二因缘的束缚,但是由于贪、嗔、痴烦恼的牵引,所以不容易出离十二因缘的流转。因此,若欲脱离三世轮回,得到解脱之道,只有泯灭生死根本的“无明烦恼”,唯有“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此才能究竟解脱。以上的流程称之为“还灭缘起”,反之,称为“流转缘起”。十法界当中的缘觉圣者虽然生不逢佛世,但能够从十二缘起的流转、还灭现象了悟“非生非灭”的真理,因此称为“缘觉”。
 
《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因为思惟十二因缘的真理而开悟证果,而后因为悲悯众生“不解十二因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故以方便宣说此甚深难解之法,令众生共趋于正觉解脱。这段话说明:唯有认识十二因缘法,才能了解生命流转的实相,进而永除诸暗,离苦得乐。
 
十二因缘是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源。一般的生命起源说法是直线的,依佛教的因缘法来看,生命是“无始无终”,是圆形的。一个人除非能够证悟解脱,否则一期生命结束,死亡的只是肉体,生命将随着业识继续流转,就像果树的种子,永远相续相生;又像薪尽火传,赓续不断;也像水和冰一样,互相溶合,互为冰水。所以,在三世相续的生命中,尽管我们的身体有五趣六道之别,生命主体却是一个。有些不明生命现象的人认为“死亡就是消灭”,这就是不明因果的“断灭论”。
 
《中阿含经》卷十〈习相应品〉说,了解十二因缘流转带给生命的诸多苦恼,便能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这段话可说是道尽了“十二因缘”法的价值所在。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
 
十二因缘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瞋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兹列表说明如下: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佛法知识,带你认识佛教的法器
在藏传佛教的神系中,各神灵形象各异且都有各自喜欢法器和祭品。藏密中最喜欢召唤的是Mahakala(玛哈嘎拉),即大黑天,他被认为

评论2017-06-155053

浴佛节 | 共迎释迦牟尼佛诞辰
农历四月初八本师释迦牟尼佛诞辰又称浴佛节、佛诞节、灌佛会各地纷纷举办浴佛法会以此清净身心,洗涤烦恼妄念承续法身慧命,获得

评论2017-05-031986

【浴佛节专题】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八,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又称佛诞节、浴佛节。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评论2017-05-031961

供灯的利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恶鬼。皈依僧,不堕

评论2017-02-0810631

佛门传灯
佛门传灯佛法能照破世界冥暗,像灯一样,所以把传法叫传灯。《维摩诘经菩萨品》言,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点然了百千盏灯,黑暗的地

评论2017-01-189394

佛教知识:佛教法器种类与使用
佛教的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

评论2017-01-173405

施与受 何者比较快乐
  帮助人、救助人,这就是布施。在佛法的六波罗蜜当中,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自己的钱财、智慧、精神依种类来分,大致可分

评论2016-03-242627

佛教基本知识--道谛之加行道
加行道,即已积集资粮道者,为证道故加功用行,而进修暖等四法,故名加行道。前面说的资粮道,也有加行的意义,可以安立加行的名

评论2016-03-244111

《佛学基础知识》业的分类
二、业的分类:业可分为很多种类。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①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②口

评论2016-03-243818

学佛必须持有三种心
第一、出离心。此心虽比后两者浅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要能透脱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儿子女、功名富贵、生活享

评论2016-03-243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