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慈济静思精舍
寺院简介
「静思」是证严上人现出家相前自取的名字;「精舍」则是修行人清修的道场。静思精舍,是慈济功德会的发祥地,慈济人称之为「心灵故乡」,也是慈济世界的源头活水。
静思精舍也是常住众们修行的道场,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俭朴踏实依律生活,节用资源,爱惜物命,樽擳开支以为慈善济施。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如莲花连蒂并生,开展至全球的慈济人皆奉为圭臬。
1966年,证严上人带领弟子胼手胝足开创慈济,1968年启建精舍。这座位于巍峨中央山脉下、前临浩瀚太平洋的菩萨道场,周围平畴绿野、田园风光,烘托出静谧安详的气息。
自始弟子们奉守「自力更生」的清规耕读苦修,更谨遵印顺长老「为佛教、为众生」的慈悲精神广行善道,以建立安乐祥和的社会,缔造清新洁净的人间净土为努力目标。
如今,慈济志业对世人的奉献广受各界所肯定,证严上人的大爱精神更感召全球十方善士。而常住弟子一直是追随上人推动慈济志业的坚实后盾,静思精舍更像是苦海中普度众生的慈航!
「静观一日事,思行万世善」。静思常住安处精舍、力行慈济的实践精神,是人间佛教的真实写照。由此令人深信,人人具有佛性,只要心念静寂清澄,必能洗涤尘事垢染,体悟自我本性;只要持志奉行善道,必能无所求地付出,生生世世利乐有情众生。
寺院住持
证严上人,1937年生于台湾台中县清水镇,幼年时代承嗣给亲叔父,后随养父母移居台中县丰原镇。生性颖慧又是长女的她,未满二十岁便能为父亲分劳家业,同时亦协助母亲处理家务。
佛门因缘
上人天性纯孝慈柔,十五岁时,母亲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开刀。在那个年代,开刀风险很大,心急的她为母亲祝祷、虔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并发愿「愿从此茹素、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为母亲增寿祈福」。许是孝行动天,母亲的病不必开刀,服药而痊愈,她也因此开始茹素还愿。
1960年6月,正值壮年的父亲突然因病去世,从发病到往生仅仅不到二十四小时,这带给上人莫大的冲击;究竟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也开启她探索生命的契机,常到慈云寺向修道法师探究佛法。
就在那段时间里,上人体悟到不是提得起菜篮有权利支配金钱的女人就叫幸福,「女人不单单只是为一个家庭付出,女人应该也可以和男人一样,承担起社会责任;把参与社会的悲怀推广到整个人类,将每个人『爱家』的心,推广到爱社会、爱众生,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吧!」几度离家弃俗不成,辗转浪迹仍找不到栖身静修之所,最后在花莲县秀林乡下的小庙──普明寺安住下来,日子清苦,修学佛法的决心,丝毫不减。
1962年秋,二十五岁,没有剃度师父,自行落发,静静踏上僧侣修行的生涯。1963年2月,台北市临济寺开坛传戒,临入戒场前,上人于慧日讲堂礼上印下顺导师为师,导师叮嘱:「你我因缘殊胜,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并取了法名「证严」,字「慧璋」。行了简单的皈依礼,即尽速赶到临济寺,顺利地受了三坛大戒。
回到花莲后,上人住进普明寺后只有四坪大的小木屋,开始礼拜《法华经》,研究法华教义。因为不受供养,生活很艰苦。1963年10月,移单至花莲慈善寺讲《地藏经》,前后约八个月时间,法缘兴盛,目前静思精舍多位资深的僧众弟子即是当年的结缘众。后来,上人带着这几位弟子回到普明寺借住,在殿后结伴修行。
上人自立修行清规,自力更生,直到今天,静思精舍所有的开销,仍是常住二众弟子做蜡蠋、豆粉和出版品来维持的,从没动用到慈济基金会一分一毫的善款。1966年,上印下顺导师应台北文化大学礼聘讲课,离开嘉义妙云兰若,希望上人能带弟子们到嘉义主持兰若。但是上人已在花莲数年,平常跟随他修行的两位老人家及三十位信徒,都舍不得他离开,联名上书导师挽留。上人陷入两难的取舍中,但随着因缘的牵引,终于还是留在花莲,并展开慈济会务。
「慈济功德会」的发源
1966年,一滩血事件为起因,上人萌生成立慈善组织,为贫苦世人服务之志。因缘巧合,花莲海星中学三位修女来向上人传教,他们谈彼此的教主、教旨、教义。修女临离去前说:「今天终于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动含灵一切的生命,确实很伟大。不过,虽然天主的博爱只是为全人类,但是我们在社会上建教堂、盖医院、办养老院,那么佛教对社会可有什么具体贡献?」上人心情顿时沉重起来,佛教徒经常为善不欲人知,但大都各做各的,只以隐名氏的名义默默行善。可惜这分丰厚的爱心,零散缺乏组织;上人于是决定将这股力量组织起来,先从救人做起。
1966年5月14日(农历3月24日),「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正式成立。
一针一线缝出慈济的雏型
慈济的慈善济贫工作,由六位同修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开始。上人又利用屋后的竹子,锯成三十个存钱筒,发给在家信徒一人一个,要她们每天存进五毛钱。
信徒们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干脆每个月缴十五元呢?上人说:「希望你们每天提起菜篮即投入五毛钱,临出门前就有一颗救人的心,节省五毛钱,即是培养节俭的心与爱人、救人的心。」
于是这三十个人,每天提起菜篮到菜市场,逢人便欢喜地宣扬,「我们每天要存五毛钱!我们有一个救济会,我们要救人!」「五毛钱也可以救人」的消息不胫而走,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千手千眼救助苦难的功能很快就发挥了;功德会成立的第二个月,即帮助一位大陆来台、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饭给她,为她清理环境,直到她往生后安葬为止。一桩艰辛、伟大的济世工程就此开展。
此时,有许多信众要求皈依,上人为了让功德会招募更多有心的会员,提出两项基本条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须做「慈济功德会」的会员;二、皈依的会员,要实际负起「慈济功德会」的社会救济工作。慈济功德会创办初期,上人与弟子们局促在二十坪不到的普明寺里,一方面从事加工品制造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功德会会务,场地实在不敷使用。后来在上人俗家母亲协助下,于1969年迁入静思精舍现址,依旧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清净庄严、朴实无华的「静思精舍」,是慈济永远的后循,也是全球慈济人心灵的故乡。
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
慈济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予乐拔苦;慈济的精神是「诚、正、信、实」,并希望以事理圆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万蕊心莲,同造爱的社会。
「我相信佛陀说的人性本善。众生都一样,佛有多大的爱心、慈悲心,众生就有多大的爱心与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能功能,众生就有多大的智能功能,只要予以启发,就是一种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实的快乐。一般人总以为有钱就是幸福,因为穷人难免贫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让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树,一层一层的剥,到头来都是空的,只有真实恒持的慈悲喜舍,才能获致世间最美的境界。」上人又说:「佛教是理,慈济是事,藉事显理,以事启发,回归于理。」
因此,慈济的志业由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志业,扩及到海外赈灾、骨髓捐赠、小区志工、环保,成为「一步八脚印」。慈济人以智慧相结合,以爱心相扶持,闻声救苦,实时解难,发挥「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功能,使慈济所及,家家得安康,处处有温暖。
台北 大毗卢寺
寺院简介 本寺系由释成观法师于民国八十年 (1991年) 六月创办,当时名为“大毗卢弘法院”,院址设在北投温泉路,并向中国
评论2015-02-1217520
台北 妙觉寺
地理位置 “妙觉寺”在台北淡水镇关渡的光武工专后面,循著学校的围墙一直走,看到“妙觉寺”的指标,下坡不久就可以到达
评论2015-02-1286249
台北 广明寺
地理位置 广明寺建筑在山坡边,登上阶梯,广明寺景福祠宫殿式的牌楼首先映入眼帘。 广度苍生超苦海 明移劫世脱迷津
评论2015-02-1289739
台北 择善堂
寺院简介 “择善堂”是一座传统民房的建筑。屋顶铺著细薄的瓦片,没有一般庙宇的雕梁飞檐及避邪鸟兽、仙人等的装饰,纯朴
评论2015-02-127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