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湖佛图寺
寺院简介
佛图寺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寺前镇境内,地处花亭湖风景名胜区北岸,有山佛图山亦名大尖山,又称嵯峨寨。山高险峻,苍松覆盖,翠竹参天,景色奇异,景区摩崖石刻众多。清代内阁中书、直隶清河道鲁之裕在《佛图山记》中云:“太湖之胜,非司空也……则必以佛图山为最”。东晋元帝大兴年间天竺高僧佛图澄建,故名佛图寺。佛图寺位于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寺前镇。
寺院格局
入石门即为古刹佛图禅寺。佛图寺为一进两幢,下幢宽敞,为进香拜佛之所;上幢地势较高,为藏经阐法之地。清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古寺迭经修葺,气宇轩昂,香火鼎盛,“古寺梵钟”,名噪一时。佛图寺香火最盛时房屋达一百多间,可惜在1958年被全部拆毁。今年有佛门弟子在旧基上幢建造了佛殿和生活用房,但较简陋。
寺东百步,一泉飞悬崖壁间,俗称“飞来泉”,三折三迭,三迭三泻,泉流愈迭愈急,水声愈高愈远,形如玉花缤纷,声若春雷滚动。风来泉雾飘飞,风定白练长悬。虽是盛暑,仍凉爽如秋;任凭晴日,却雨雾空蒙。崖壁间镌有“天上来”、“尘襟洗尽”、“且来观瀑”等题刻,将此景装点得益发幽奇。又有“屏风石”,长二丈,高丈余,石面如削,清乾隆太湖知县王大谟题刻长诗于石上,年久难辨。山中又有披云石、屏风石等天成石景以及老树修篁,奇花异草,清溪碧潭,处处显灵露秀,趣若蓬莱仙境。
寺后悬崖顶上高耸着五块岩石风化而叠成的“天柱塔”, 此塔险绝天工,上粗下细,高达十余米,略向外倾斜,造化神工,似书万卷,如柱擎天。旧志载:“塔,仰睇之,帽趣落,风撼云移,虩虩如将下坠者。”崖端镌有清太湖教谕阮裕所书“乾坤一柱”四个繴窠大字。明代陈范明题刻楹联:“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应做状元峰”。明嘉靖太湖县令罗汝芳题刻楷书“天柱塔”。塔底有洞,沿壁有无名氏镌刻颜体“生白”二字;“生白洞”,凉爽幽邃,洞顶石罅中开一线,名“一线天”,洞上飞架“八正桥”。八正桥边有明代陈明范题联“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应作状元峰”。
寺院传说
在佛图寺,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姑砌山门嫂砌塔”就是其中之一。相传古代有姑嫂二仙到佛图寺游玩,见佛图寺一无山门,二无石塔,便商议建造山门和石塔。姑投机取巧,认为山门好造,就选择了造山门,嫂无法推却只好造塔,二仙相约鸡鸣时完工,结果姑先把山门造好,故意装鸡叫,嫂以为天快亮了,只好将仅差塔顶没造好的石塔弃之而去,故今天的佛图寺石塔无顶。
千百年来,佛图寺吸引了无数游人,留下了大量石刻和诗篇。1981年,佛图寺摩崖石刻收录入《中国名胜词典》。1982年,太湖县人民政府又将其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文物
佛图寺摩崖石刻,位于县城北二十公里的大尖山上。这里山清水秀,景致优美,素以“八景”著称。山之西南侧,旧有佛图寺。相传,寺为晋高僧佛图澄所建,1958年毁。今存与“八景”有关的石刻数处。
“屏风石”立于山口,长7.2米,高3米,面平如削,宛若屏风,上刻清人王大谟书“游佛图寺”诗,44句,220字,石刻面积约15平方米,阴刻。
“天就门”为三块巨石二峙一覆天然而成,撑架在进山入寺必经之路上,俗称“禅门”。门额上刻有明末知县李盛英题
“天就门”三字,字为阴刻,篆体,石刻面积约1平方米。门 内左壁刻有无名氏行书阴文“洞门深锁”四字,每字长0.3米,宽0.22米。右壁上刻有明嘉靖县令罗汝芳草书“乙卯秋月游”,每字长0.05米,宽0.05米。
天就门北30米处为佛图寺废址。废址后,石级迂回曲折,经“一线天”、“八正门”、“生白洞”、“披云石”,直抵石室上的天柱塔。生白洞洞口上方石壁上刻有无名氏书楷体“生白”二字。长28厘米、宽23厘米。
“天柱塔”,体成方形,由五块大石天然叠成,高约10米,上大下小,高耸欲倾,塔下石壁上刻有明罗汝芳书楷体阴文“天柱峰”三字,石刻面积0.12平方米,另刻有清人阮裕楷书阴文“乾坤一柱”四个字,石刻面积0.15平方米。
“飞来泉”在塔之左侧石壁上,又曰“飞瀑”,从几十米高的悬崖下直泻谷底,春夏不涸。侧有石刻“天上来”、“飞泉”、“襟洗尽”、“且来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