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禅院首页 频道列表

乐山 大佛禅院

2015-02-07989800

四川乐山大佛禅院

  地理位置
  原址位于峨眉山市区东郊
  寺院简介
  大佛禅院原名大佛寺(民间又称大佛殿),原址位于峨眉山市区东郊,明代无穷国师开创,历时15年建成。寺院占地300余亩,拥有多重大殿、140多间禅房。因寺内大悲殿供奉了一尊高12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像,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特意赐寺名“大佛寺”。
  寺院历史

  当年的大佛寺雄伟庄严,气象轩昂,驾乎诸山;晨钟暮鼓,梵音飘渺,闻者神往,观者感叹,香火旺盛,信众络绎不绝。清光绪28年(1902年),大佛寺与万年寺毗卢殿被确定为峨眉山两大十方丛林。民国8年(1919年),大佛寺方丈仁玉大和尚为300多位新戒传授戒法。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有许多高僧大德于此弘法,如近代高僧能海、寿冶、本焕、乐渡、圆瑛等长老曾在此讲经说法。
  民国28年(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为避日机轰炸,国民政府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运到峨眉,保管于大佛寺内,派兵把守。一时间,大佛寺变成了一座兵营,信众俱避,自此禅院冷清,日渐荒芜,至新中国建立时,寺院已凋零破败。1952年,大佛寺改建为粮食仓库;1958年“大炼钢铁”时,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像被毁炼钢,寺院由此消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贯彻落实。为实施“山城一体,协调发展”的旅游经济发展战略,1993年,峨眉山市委、市政府把恢复大佛寺作为本届党委、政府为全市人民办的十件好事之一。与此同时,全市各界人士通过多种渠道,纷纷要求恢复大佛寺,希望按照佛教文化仪轨,恢复朝拜峨眉山从大佛寺开始的历史传统。恢复大佛寺既是峨眉山佛教发展的需要,也是海内外高僧大德的宿愿。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有许多高僧大德来过峨眉山朝拜,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以后,他们非常关心大佛寺的恢复,企盼丛林古刹早日重现当年的庄严。
  1993年5月23日,峨眉山市人民政府以(1993)64号文件,批准峨眉山佛教协会“在原大佛殿旧址恢复大佛殿”。后因原址建筑群过于密集,拆迁难度很大,且寺院规模受到限制,于是,市政府又于1995年批准峨眉山佛教协会筹资在城南郊白塔山购地226亩,恢复重建大佛寺。峨眉山佛教协会根据普贤道场的文化内涵以及峨眉山佛教文化发展的需要,经过反复讨论和认真研究,报请政府批准,决定将大佛寺改名为“大佛禅院”。
  1996年4月6日(观世音菩诞辰日),峨眉山佛教协会在峨眉城南白塔山上举行了大佛禅院洒净奠基法会。法会由宽明法师、永寿法师、通孝法师主坛,省、乐山市、峨眉山市的有关领导和来自省内外的高僧大德、诸山长老以及十方信众共5000多人参加了法会。恢复大佛禅院的消息经多方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恢复工作得到了十方信众的积极支持。经过紧张的准备,1998年3月19日(普贤菩萨诞辰日),大佛禅院恢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禅院建在原大佛寺的“佛塔”处,峨眉城区南面的护城河外。

  寺院格局
  大佛禅院山门东开,十大殿十一个天井,由东向西井然有序。大光明楼药师殿坐南朝北,面向市区佛光南路,为大佛禅院引门,明清式城楼建筑,是禅院的北面入口。禅院占地400余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为朝拜峨眉山的第一门户,亚洲最大的十方丛林之一,成为集培育僧才、专精修证、佛学研究、弘法利生等于一体的无上道场。
  大佛禅院坐西向东,整体布局分为三大功能区域:北面(临市区)是佛教朝拜区,即宗教仪式空间,中部是佛教园林文化共享区,南面为佛教院校教育区,即四川佛学院。
  1、朝拜区
  朝拜区主体建筑坐西向东,十一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由牌坊、大光明街、山门、孔雀明王殿、弥勒殿、地藏殿、药师殿、文殊殿、观音殿、普贤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巨型照壁、光明山等组成,坐十一级平台,前后高差33米,依地势逐级而升,气势磅礴。
  2、公共园林区
  中部的公共园林区,峨眉书院镶嵌其中。这里,奇花异卉,满目葱浓,随季欢喜,次第开放;名贵林木,生长繁茂,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林中曲径,条条通幽,畅游其间,心旷神怡。更有妙处引人入胜:园林中依次分布着妙觉莲池、等觉莲池和圆觉莲池三个巨大的放生池塘,梯级相连,占地百余亩。池似明镜,波光潋滟,花红叶绿,睡莲献福,使人体悟“净中有佛”之哲理。漫步池堤,远山近景尽收眼底,湖光山色倒映池中,龟鱼成群结伴而游,地域空间完美组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本着“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共享”的原则,大佛禅院的共享园林区一年四季免费对公众开放,成为市民理想的休闲场所,客观上起到了城市公园的作用。
  3、文化教育区
  南面的文化教育区,内有四川峨眉山佛学院、大光明讲堂、图书馆等,亭、台、楼、阁,清新典雅;山水映衬,别具一格,成为峨眉山佛教教育、佛学研究和培养僧才的中心道场。按照佛教“佛、法、僧”三宝与“体、相、用”的修学理念,大佛禅院表征普贤菩萨的“脚”,是“僧”的象征,而“僧”是弘扬佛教文化的基础,由此,大佛禅院也就是培养佛教人才的中心。
  大佛禅院所有工程竣工后,将成为一个功能体系较为完整的十方丛林禅院,可实现多种功能的兼容,即清净禅修、教育、弘法利生为一体的大千世界,使之成为峨眉山弘扬佛法、培养僧才、研究佛学、对外交流和文物保护、陈列、宣传的一个重要平台,并且,随着峨眉山佛教文化事业和峨眉山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个平台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维修保护
  在大佛禅院的恢复建设过程中,峨眉山佛教协会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大佛禅院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十方丛林寺院,恢复后的禅院必须重现昔日的辉煌和庄严,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集中人力、物力、精力和智慧,把大佛禅院建成规模大、质量好、建筑品位高、佛文化浓郁、能传承很多年的精品寺庙,使之成为峨眉山朝圣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故此殿为殿中之雄。重檐庑殿顶,琉璃瓦屋面,围台三层,是传统殿堂建筑中的最高等级。台上汉白玉檐廊,踏道从次间前左右拾级而上,正门门框高8.8米,宽9.9米,整块花岗石门坎高厚重壮观,为巴蜀第一门。殿中分别供奉樟木雕刻的释迦如来、迦叶、阿难、十六尊者和西方三圣巨型造像。大雄宝殿围台为金刚座,云龙望柱栏杆,前后设有月台及龙壁,在一整块艾青色巨石上,浮雕云龙,形象狂猛而矫健。金刚座的腰部刻有释迦佛应化事迹图,台上雄狮驻立,气势昂扬。
  大雄宝殿正中为释迦牟尼佛、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与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相背而塑,十六尊者分立大殿两旁,共22尊。所有造像均采用名贵香樟木雕刻、贴金或彩绘而成,共耗樟木三百多立方。
  释迦牟尼佛高9.5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高7米,阿弥陀佛高7.6米,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高6.6米,十六尊者高3.3米。释迦牟尼佛头戴宝髻,轻纱披身,袒露胸部,上显卍字,作施无畏手印,盘坐于莲花台上。通体圆润丰腴,神态安详,面现慈悲,让人顿生庄严敬仰之心。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笑容满面,胁侍两旁,12米高的桧木质地背光如一片巨大的莲花瓣矗立在释迦牟尼佛身后。背光上天女纷飞,祥云重重,几尊释迦牟尼佛端坐其中,再现乐土美景;背光边缘炙火苗苗,一座宝塔矗立顶端,寓意佛法之火熊熊燃烧,长盛不衰。背光后为万佛龛,高至屋顶,万尊小佛端坐其中,磅礴气势,唯有此处。
  阿弥陀佛在释迦牟尼佛背后,向西而立于莲花座上。面部饱满,体态丰润,线条清晰的金衣却又显其轻柔之态;右手托莲,左手掌心向上作接引印,随时准备带领善男善女踏上净土乐园。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胁侍左右,前者双手轻握莲花,后者端着宝瓶,作净洒状,仿佛将清净智慧之甘霖洒向众生。
  十六尊者分立于大殿两边。在五颜六色的彩绘背景下,神态各异,或微笑,或严肃;或坦胸露背,或华衣披身;或轻握佛珠,或双手依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地方的罗汉像多是端坐像,且一般只有2米左右高,而大佛禅院的十六尊者却身高3.3米,脚踏青山,威严而立,这在全国是少见的。
  普贤殿
  峨眉山为普贤道场,普贤殿亦是诸殿之核心、重中之重,为殿中之骄。普贤殿可称当代佛教寺院建筑的典范,建筑形式既遵循传统,又独具创新。该殿位于大佛禅院寺院体系的中心,外观为重檐方型鎏金攒尖屋顶,屋面为赭色琉璃瓦、铜铸金色宝顶;墙体由芝麻白花岗石垒砌,宋式四辅作和五辅作;七彩官式门拱;地面为朝霞色花岗石;外墙壁下为黑色花岗岩宋式须弥基座,厚实凝重,金刚须弥座表征菩萨的崇高伟大,黑色石头表征菩萨的精勤实践精神;壁上有普贤十大行愿浮雕图,精雕细琢;宋式外檐辅作,石柱斗拱墙体为石柱仿穿逗构造,这些斗拱每个重五十吨,由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为国内仅见。中殿为18米直径的宋式穹隆形乌木莲花藻井,均帖金线穷庐顶,殿中供奉普贤菩萨说法敷金像。周角为8米见方小殿堂,殿内为柚木宋式穹隆藻井,供奉普贤菩萨法门的四部大经典。普贤殿屋顶装有五根宝刹,代表五方五佛。站在地面,从任一方向观察,都只能看到三根,形似火焰,表征峨眉山属火(五台属风,九华属地,普陀属水)。大象柱头围绕殿堂四周。
  普贤殿整体建筑风格磴实凝重,轮廓挺拔,在国内殿堂建筑风格上独树一帜,当今佛教仿古建筑中,椹称精典之作,有汉唐雄风。
  普贤殿中的“殿中殿”(佛龛)供奉有普贤菩萨和韦陀菩萨各一尊,高均为3.3米。
  普贤菩萨头戴五佛宝冠,作妙音天印,执如意一只,单盘坐于六牙金象之上。六牙金象四足趴地,驯服稳重;鼻卷清莲,礼供普贤。莲花瓣状背光矗立于普贤菩萨之后,六位伎乐天女分立背光顶部的如来佛两边,弹奏乐曲,翩翩起舞。全部采用香樟木雕刻、擂金而成。
  韦驮菩萨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传统造型。菩萨身披铠甲,左手持金刚杵拄地,右手叉腰。降魔除妖,威风凛凛,显示了菩萨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观音殿
  古大佛殿因观音而起,观音殿在今天的大佛禅院亦享尊荣,为殿中之英。该殿为仿重檐歇山式建筑,中间有13.8米的跨度、高18米空间,整个建筑挺拔俊秀,体现女性慈悲柔美。殿内三层内回廊,其中重檐采用平座式外槛,平座下为莲花金刚座,信众可自下而上层层参拜菩萨,上到顶层外回廊,可俯瞰大佛禅院及峨眉山市区。该殿特色在于殿堂空间较大、柱件较其它殿堂纤细。莲花头柱头围绕殿堂四周。
  观音殿中供奉世界上最独特的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塑像通高15.6米,由乌木雕刻并饰以花金彩绘,造像慈悲安祥、庄严伟岸,与乌木之厚重沉着、灵性神秘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令人叹为观止。
  整座观世音菩萨像分东西南北四面靠背而盘坐,面部圆润,朱唇轻启。每面22只手臂,四面共88只手臂,各手臂分别结不同的手印并持不同的法器,各手臂不一不异,既独立,又同一体。三千只小手组成了菩萨背后的八片圆形背光,分叠两层,紧贴菩萨背后。每只手上均有一眼,故称千手千眼。在八片背光边缘加上火光显得灵光四射,指向宇宙万物。
  每面观世音菩萨像的宝冠中央都雕有一尊阿弥陀佛像。观世音菩萨像头上分四层依次为观世音菩萨12种应化相, 天王和明王相8尊,4尊暴牙相,如来佛像5尊,意为五方佛。观世音菩萨像盘坐在莲花座上,由代表四海的四条龙头分顶一方,起到稳重作用。莲花座底部的须弥座雕有各种与佛教有关的图案花纹,如莲花瓣、蔓草。并有袒胸露背、强壮有力的八大金刚力士作为菩萨护法神,当作柱子力顶金刚座。须弥座的上面为四方形,下面为八角行,形成四面八方,使造像更加完美、庄严。
  文殊殿
  文殊殿与弥勒殿、地藏殿、药师殿组成大四合院。此殿建筑采用为单檐歇山式样,石榴头变化形式柱头围绕殿堂四周。 此柱头表征幸福、美满。
  文殊殿供奉有文殊菩萨像一尊,高5米,采用泥塑贴金工艺。文殊菩萨为诸佛之母,列众菩萨之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佛宣讲佛法。呈金色童子形,喻意天真纯洁;身骑勇猛之狮,表示菩萨智慧威猛;身坐莲花台,寓意清净;右手持宝剑,以金刚宝剑斩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左手拿梵箧,代表佛经是智慧书。
  地藏殿
  地藏殿,与药师殿相对称。此殿内部饰以金龙和玉玺的彩绘,采用棋盘式天花(又叫井口天花),这种等级在天棚上是最高的,以收“内升外降,设计上简繁得当”之效。芭叶柱头围绕殿堂四周。
  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一尊,身高7.2米,采用泥塑贴金工艺塑造。菩萨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爱护众生,也表示戒修精严;左手持桃形摩尼宝珠,表示满足众生愿望;作比丘形,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这是因为地藏菩萨在“五浊恶世”中济渡众生,为了使众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宝,所以显现出家比丘之相。背景为九华山,鲜花盛开,祥云瑞现,彩凤盘旋,庄严华丽。
  大光明楼-药师殿
  大光明楼又称药师殿,引门面迎繁华市区,气势雄伟庄严。该殿为明清重檐歇山城台式建筑风格,采用框架结构,砖石结构、网科斗拱木结构等混合体系,蜂巢型斗拱,象征智慧、合聚、勤劳(大行)、人才济济,并以宫庭旋子彩绘,以弥补斗拱等级之不足,围绕殿堂四周为芭叶柱头。
  药师殿下是伽蓝殿(引门),供奉着伽兰、龙神,殿中央安放着中国最大的石砚《龙之魂》。该殿是寺院侧面的进出口,将城市与寺院连接起来,以方便市民进出。
  药师殿供奉东方三圣,即药师佛、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其中药师佛高3.6米,日光和月光菩萨高3.1米,采用彩绘脱胎工艺制作而成。 两面药师佛,头顶为青色宝髻,双耳垂肩,身穿华丽佛衣,跏趺安住莲花台上,面相慈善,仪态庄严。一面双手作法界定印,一面双手作施无畏手印,青色宝瓶放置其上,宝瓶中蓄满甘露。整座佛像以红色格调为主,配上花朵与祥云,金光闪闪,富贵华丽。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分侍左右,容光焕发,彩带飘地,体态轻盈。

  弥勒殿
  弥勒殿建筑风格为单檐歇山结合西南地区牌楼,牌楼为蝙蝠状木结构拼接的福禄斗拱,三层翼角,凌空冲起,斗拱龙头攒动,动势强烈,使主殿显得沉稳庄重、动静相合。殿前为占地2000平米的六和广场。
  主殿左右之八角重檐楼亭式为钟鼓楼,重檐攒尖、灵动雅致,与弥勒殿形成一个气势辉宏,起迭有序的整体。围绕殿堂四周为二十四气柱头,其上镌刻有二十四条曲线,表征二十四节气,祁愿风调雨顺。
  弥勒殿供奉有七尊佛像。弥勒菩萨坐西向东于殿堂中央,左边是密迹金刚、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右边是密迹金刚、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其中,弥勒菩萨高2.8米,采用泥塑贴金工艺制作而成。密迹金刚和四大天王分别身高5.1米和4.5米,采用彩绘脱胎工艺制作而成(注释:脱胎分为内脱、外脱两种,此处用的是内脱,主要材料为土漆、麻布、纱布、绸布等;此处彩绘有别于普通彩绘,用的是极彩,更有层次感。)七尊佛像均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方文桃先生设计并主塑,彩绘部分由姚金荣先生设计并主绘。2004年8月2日开塑,2005年10月10日彩绘竣工。
  弥勒菩萨的造像,迥异于古印度传统菩萨的造像,而是依照宋朝时期布袋和尚的形象来塑造的。他通体肥硕,袒胸露背,肚大无比,两目展开,双颊深陷,笑容满面,一手握珠,一手微曲,单盘于莲花座上。全身金光闪闪,与背后的祥云图案、四周乌木佛龛对比鲜明,更显其慈祥庄严。将他放在寺院的第一重殿堂,让人宾至如归,倍感亲切,也难怪有人称呼其为佛教寺院的“公关大臣”。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胸中藏有一尊高约2米的汉白玉弥勒菩萨,为居士供养,故两边的对联言“心中有佛”。
  藏经楼
  藏经楼:长40.2米、宽25.8米、高28.35米。
  建筑面积:3004平方米
  藏经楼,亦是寺院最高也是最后一殿。该殿为密檐歇山式的传统建筑,采用抬梁、穿逗结构,以官式风格为主导,雄伟庄严、古朴实用。该楼分三层:顶层为藏经楼;二层是佛教文化陈列室(伽蓝拾萃);底层为说法堂,说法堂后为戒坛。

  寺院景观
  象牙奇花
  在大佛禅院的大光明山上,种有数株象牙红,每到初夏,满树红花迎风绽放,点缀于禅院四周翠绿的叶丛中,分外夺目。
  象牙红属豆科,其深红色的总状花序好似一串弯弯的月牙,与普贤菩萨座下之六牙圣象的牙齿极为神似,故倍受佛弟子所推崇。


  清莲禅韵
  夏日的峨眉山大佛禅院,祥荷迎风而开,瑞莲欢喜绽放,花摇叶动,丰姿妩媚,微风过处,缕缕清香扑鼻,让人倍感清凉。绕寺而行,静心体悟那朵朵莲花蕴藏的般若禅心,感受这佛家特有的韵味,自然法喜充满。
  丹桂飘香
  “移步景殊数金黄,寺院无处不飘香。”
  金秋时节,峨眉山大佛禅院内的桂花一起盛开,清香淡雅的桂花,浓而不腻,直逼肺腑,透人心脾。其中尤以妙觉莲池旁的桂花品种最多,有丹桂、金桂、银桂、雪桂四大品种近百株。妙觉莲池是大佛禅院赏桂的最佳之地:晚霞时分,夕阳斜来,庙宇、树林上均镶了一道金边;天高云淡,寺院倒影于平镜之中。此时,沿着池边的花岗石栏杆,一边散步,一边观鱼,一边谈心,一边品桂。桂子空中送香,池鱼欢翔戏莲;眼看寺院水天相映,耳闻僧伽诵念弥陀,别有意趣。
  绿树红墙
  在大佛禅院的园林建设中,十分注重寺院的树木绿化,在绿树红墙掩映间,颇具“曲径通幽”之神韵。
  茂林修竹
  苏东坡居士曾有诗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在禅院的绿化过程中,除了栽种各种古树名木外,还有多个品种的竹林穿插其间。茂林修竹,相得益彰,闲步庭前,令人尘虑皆忘。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