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贡千佛寺
地理位置
位于富顺县城玛瑙山中岩,背负玛瑙,前瞰西湖。北岩居左,澜岩居右,又名中岩
寺院简介
富顺千佛寺(又名千佛岩),位于富顺县城玛瑙山中岩,背负玛瑙,前瞰西湖。北岩居左,澜岩居右,又名中岩。其形似半月,故称月岩。始建于唐朝懿宗咸通年间,距今已有1100余年,岩上凿巨佛一尊,宋朝真宗和孝宗分别亲书赐名普觉院和中岩寺。1988年,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寺院香火兴旺,规模不断扩大,至今已恢复和建成了圆通殿、千佛殿、云会堂,殿宇宏敞,气势雄伟,金壁生辉。是文物保护和旅游的好胜地,寺内豆花斋和素席,更是遐迩闻名。
寺院历史
宋朝时,有位释名僧自悟的扩建中岩古寺,自下而上,傍山建屋“三百楹”,颇为辉煌雄阔,引起朝廷重视。天僖元年(公元1017年),宋真宗亲笔书写“普觉院”三字,赐给寺内,于是成为该寺庙的正式名称。“觉”在梵文中含有自觉、觉他(使从生觉悟)和觉行圆满三层意思,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品位。“普觉”属于第二层意思,就是能使众生普遍觉悟之意。由于朝廷的重视,月岩上又先后凿了一些佛像。仁宗康定二年(1041),翰林学士李淑还写了一篇记叙文《普觉院记》。到了徽宗,他信奉道教,贬低佛教,听信林灵素的建议,要毁掉国内的所有佛寺和佛像。富顺的月岩大佛也难逃厄运。可是这尊佛像虽被敲凿,却并未毁损,只是用泥土把它复盖起来。南宋初年,“禁佛”解除,再用清水冲洗,仍然完整如新,县人称奇。淳熙(1174-1189)年间,孝宗听说有这等奇事,又亲写“中岩”二字赐予佛寺,于是,普觉院又恢复了中岩寺的名称。因为北宋真宗和南宋孝宗都曾亲笔赐名,中岩寺的知名度大为提高,宰相赵沂公、学者魏了翁都曾来寺内瞻仰。
唐代咸通(公元860——874年)中期,在长30余米,高约10米的月岩石壁上,摩崖造像数十龛,现尚存10龛。主龛为长方形平顶龛,高约7米,宽6米,深1.8米。正中是深浮雕千手观音造像,形态丰盈,瑰丽妖媚,半枷跌坐于莲台上。千手观音身旁和两壁布满佛像,异态奇姿,栩栩如生。
寺院格局
千佛寺,位于四川省富顺县城马脑山中岩(罗浮洞新村16号),现总占地面积7649平方米,建筑面积1421平方米,其中三个殿堂:观音殿362平方米,接引殿110平方米,千佛殿250平方米。寺内设有民主管理委员会,管理寺庙各项事务。常住比丘尼7人,由僧尼组织开展宗教活动。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常到寺里参加活动的信徒约200余人,在观音会期间,到寺庙烧香礼佛的信徒和香客高达近万人。
寺院景观
富顺县城北,有座奋蹄而起的马脑山,为城区众山之首。站在山上岩前眺望,前面是五府山,左面是北岩,右面是钟秀山,西湖在众山怀抱之中,视野开阔,风景秀丽。山岩东侧,统称中岩。岩的正中形如半月,又称月岩。
寺院传说
元、明之际,战火四起,中岩寺渐废。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从天峰山来了一名僧人释书云,看到寺庙的破败,慨然以恢复古寺香火为己任,捐出了自己化缘的钱,又在山下辟湖为田(原来马脑山脚至北岩一带都是西湖汉巷),斩荆除棘,艰苦经营,于宣宗宣德元年(1426),修建了上下两殿。九年(1434),又兴建左右禅房,山门外掘了莲花池。县令杨岱毓还批准所开稻田“定纳正粮,永除差徭”。于是,寺院香火再度兴盛。嘉靖四十二年(1563),寺内铸了铜佛一尊,高1.38丈(约合4.6米),成为寺内珍贵文物。宋、明、清三代,中岩寺不仅是富顺城区著名丛林,还是旅游胜地,号称“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南沙等文人墨客常来观光赏景,吟咏诗词,并在月岩上留下了摩岩石刻。由于岩上石刻佛像增多,又有神话传说,群众称月岩为千佛岩,沿袭到现在。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寺院萧条。抗日期中,中岩寺一带改为富顺县女中校舍。以后,寺院变成民居,“文革”期中,铜佛文物被摧毁。于是普觉、中岩寺院就成为历史陈迹。
1987年富顺县人民政府公布此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富顺县人民政府批准千佛岩寺正式开放后,经过富顺县佛教协会的努力,现在已建起了四座金碧辉煌的佛殿、梵舍,还在月岩凿了一座高与山齐的阿弥陀佛巨佛,建了一座名符其实的千佛殿,藏经楼还收存了玉佛一尊。